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85982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7 15: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包括功效成分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质量比为1~3:1~5。还公开了该复合维生素D在制备防治真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复合维生素D具有防治曲霉属真菌、新生隐球菌等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该复合物细胞毒性低,可作为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的候选药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已有相关研究报道维生素D在防治酵母型真菌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是在防治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以及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neoformans)方面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曲霉属真菌,尤其是烟曲霉,是一种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重要条件致病性真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侵入性器械的开展、器官移植手术的发展等,导致烟曲霉菌感染率急剧增加,且预后差,目前已成为继酵母菌感染的第二大真菌感染性疾病。更为严重的是耐药性烟曲霉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新生隐球菌是继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的第三大人类致病性真菌,可引起肺、脑膜、皮肤、黏膜等部位感染,在国外已成为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新生隐球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容易使真菌产生耐药性,给临床治疗真菌感染产生极大困难。此外,传统抗真菌药物的肝、肾毒性较大,价格昂贵,相对而言,维生素D在临床上应用历史悠久,且人体自身均可合成一定量的维生素D,其安全性大有保障,并且易获得,价格相对低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防治真菌感染的药物,即所述复合维生素D。本专利技术为了实现其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功效成分主要包括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所述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质量比为1~3:1~5。所述维生素D3选自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24,25-二羟维生素D3中的一种或多种。作为优选地,所述复合维生素D还包括可以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所述辅料包括润湿剂和/或黏合剂。所述润湿剂为水,所述黏合剂为质量百分比10%的淀粉浆。作为优选地,所述复合维生素D为膏剂、片剂、注射剂、胶囊剂、颗粒剂。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前述任一的复合维生素D在制备防治真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真菌为曲霉属真菌或新生隐球菌。本专利技术复合维生素D可采用皮肤给药(搽剂)、口服、皮下注射、肌内注射等方式,从而达到不同的效果,间接增加了其应用范围。维生素D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侧链的不同分为维生素D2、D3、D4、D5、D6、D7等多种形式,但迄今为止发现只有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D3(胆钙化醇)有活性。1,25-二羟基维生素D3除传统的调节钙、磷代谢平衡和骨骼生长外,其对机体的非骨骼效应也更为关键,如参与免疫调节、抗炎、抗氧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促进凋亡。维生素D在临床上有长期的广泛应用,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安全也得以保障。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维生素D在防治曲霉属真菌(包括耐药或非耐药的烟曲霉、黄曲霉等)和新生隐球菌方面展示出良好的抑制作用;通过实验证实复合维生素D对曲霉属真菌孢子的产生、菌丝的形成、生物膜的形成等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以用于抑制曲霉属真菌的生长、黏附、侵袭;对新生隐球菌孢子的形成也呈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本专利技术采用传统的体外抑菌实验,包括抗性平板培养观察孢子产量等、萌发试验、生物膜形成等,进行了药物效果的初步验证,与未经该复合药物处理的曲霉属真菌相比,处理过后的曲霉属真菌菌苔变薄、色素减少、孢子量明显减少、孢子萌发率以及生物膜形成率均显著下降,对新生隐球菌进行点板实验,其孢子产量及孢子大小相对于对照组来说也被明显抑制。这些效果表明该复合维生素D制剂在抗曲霉属真菌以及新生隐球菌等感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且与传统的抗真菌药物相比,不易使真菌产生耐药性。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维生素D具有防治曲霉属真菌、新生隐球菌等感染的作用。除此之外,该复合物细胞毒性低,可作为临床抗真菌感染治疗的候选药物。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维生素D对曲霉菌的体外抑菌实验。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复合维生素D对新生隐球菌的体外抑菌实验。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因此而限制本专利技术。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主要试剂来源:维生素D2、D3:购自于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本专利技术所有实施例中用到的菌株来源为:(1)曲霉菌:烟曲霉标准菌株AF293通过商购获得;黄曲霉、黑曲霉均为申请人从临床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分离得到的菌株,保存于本实验室。(2)新生隐球菌:H99标准菌株,常规市售菌株。YPD固体培养基:即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养基,具体配制方法为:无水葡萄糖20g,蛋白胨20g,酵母10g,琼脂粉18g,加双蒸水1000ml,搅拌均匀,高压蒸汽灭菌后,室温放置冷却,放置4℃冰箱待用。YPD液体培养基:不含琼脂粉,其它步骤同YPD固体培养基配制。PBS缓冲液:1升PBS缓冲液的配方:磷酸二氢钾(KH2PO4)0.24g,磷酸氢二钠(Na2HPO4)氯化钠(NaCl)8g,氯化钾(KCl)0.2g,PH为7.4。其余试剂如未表明,均为本领域常规试剂,也可商购获得。实施例1液基稀释液法药物敏感性试验(MIC90试验)实验前将三种曲霉菌株(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于YPD固体养基中37℃连续转种两次,将新生隐球菌于YPD液体养基中37℃,180rpm/min条件下培养24h,保证菌株的活力与纯度保证菌株的活力与纯度。将活化两次的曲霉孢子用含有1%Tween80的无菌双蒸水洗脱后,曲霉孢子和新生隐球菌用双蒸水进行稀释后,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确定孢子浓度,用RPMI-1640稀释调整菌液浓度均为2×105cfu/ml备用。参照CLSIM38-A方案的微量稀释法,96孔板的第1~10孔内分别加入100μL倍比稀释的复合维生素D(复合维生素D的组分维生素D2与维生素D3的质量比为1﹕2,终浓度为3.2mg/mL~0.0625mg/mL)和100μL受试菌液(终浓度为105cfu/mL)。阴性对照孔加入200μL的RPMI-1640,正常生长对照孔加入100μLRPMI-1640和100μL受试菌液,混匀,37℃培养48h,以视觉法和OD值(490nm)测定法判读结果。维生素D3分别采用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24,25-二羟维生素D3与维生素D2配制成不同的复合维生素D样品按照前述方法进行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不同维生素D3与维生素D2配制成的复合维生素D样品对三种曲霉菌株和新生隐球菌的MIC90均为0.4mg/ml。表1实施例2体外抑菌实验一、对曲霉菌的抑菌实验制备含不同浓度的复合维生素D的YPD固体培养基:将维生素D2、维生素D3按不同质量比混合后,用DMSO溶解制备储备液浓度为50mg/ml,4℃保存备用。制备曲霉孢子悬液:实验前将三种曲霉菌株于YPD固体培养基中在37℃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其特征在于:包括功效成分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治真菌感染的复合维生素D,其特征在于:包括功效成分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维生素D,其特征在于:所述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的质量比为1~3:1~5。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维生素D,其特征在于:所述维生素D3选自25-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24,25-二羟维生素D3中的一种或多种。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维生素D,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药剂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5.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章永张倩雷君文信彩岩毛樱逾王芬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