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利施工智能型埋管过线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埋管内过线装置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水利施工智能型埋管过线装置。
技术介绍
在施工时,经常需要在埋管中穿插电缆线,但是人工穿插电缆线劳动强度大,且不容易控制放线速度,容易造成电缆线堆叠在埋管中的现象,导致延缓施工进度,同时在不同的施工场景,所需要穿插的电缆线直径不一,目前的过线装置难以对不同粗细的电缆线起到导向以及减震效果,且在放线过程中,由于埋管中不是绝对光滑,经常会出现电缆线的一端被埋管内部的瑕疵点挡住,使得电缆线不能继续穿插的情况,此时需要人工扭转电缆线,使得电缆线能够继续往前走,但是许多电缆线较粗较重,因此人工扭转电缆线的困难程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水利施工智能型埋管过线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水利施工智能型埋管过线装置,包括移动装置,移动装置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圆环,移动装置的顶部安装有数个过线装置,过线装置包括两根导向柱,移动装置的顶部并排固定安装有两根竖向的导向柱,导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利施工智能型埋管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装置,移动装置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圆环(99),移动装置的顶部安装有数个过线装置,过线装置包括两根导向柱(2),移动装置(1)的顶部并排固定安装有两根竖向的导向柱(2),导向柱(2)外部均套设有升降装置,两个升降装置的前后两端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竖板(3),两个升降装置可以共同带动竖板(3)上下运动,竖板(3)的前后侧壁均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三个第一螺纹孔(4),同一块竖板(3)上的三个第一螺纹孔(4)呈三角形分布,第一螺纹孔(4)内均配合连接有外螺纹管(5),外螺纹管(5)远离对应竖板(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螺帽(6),螺帽(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利施工智能型埋管过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动装置,移动装置的左侧壁固定安装有圆环(99),移动装置的顶部安装有数个过线装置,过线装置包括两根导向柱(2),移动装置(1)的顶部并排固定安装有两根竖向的导向柱(2),导向柱(2)外部均套设有升降装置,两个升降装置的前后两端之间均固定安装有竖板(3),两个升降装置可以共同带动竖板(3)上下运动,竖板(3)的前后侧壁均沿左右方向开设有三个第一螺纹孔(4),同一块竖板(3)上的三个第一螺纹孔(4)呈三角形分布,第一螺纹孔(4)内均配合连接有外螺纹管(5),外螺纹管(5)远离对应竖板(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螺帽(6),螺帽(6)的外部均固定套装链轮(7),竖板(3)一侧的三个链轮(7)之间通过同一根链条(13)相连,外螺纹管(5)的内端均套设有一端开口的第一套筒(8),第一套筒(8)的左右内侧壁对称开设第一滑槽(9),第一滑槽(9)内均配合安装第一滑块(10),两个第一滑块(10)的内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圆环(11),圆环(11)的内侧壁与外螺纹管(5)的外侧壁之间轴承连接,位于同一侧三个螺帽(6)中间的一个螺帽远离竖板(3)的一端开设有六角沉头孔,位于左右两侧的第一套筒(8)的内底部固定安装有第一套管(12),第一套管(12)内轴承连接有第一螺杆(14),第一螺杆(14)位于外螺纹管(5)的内侧,位于左右两侧的螺帽(6)上均沿前后方向开设有第二螺纹通孔(15),第一螺杆(14)穿过对应的第二螺纹通孔(15)并与其螺纹配合连接,第一螺杆(14)远离竖板(3)的一端开设有六角沉头孔,两块竖板(3)的内侧前后对称设有弧形弹性支撑板(16),两块弧形弹性支撑板(16)的凹面相对,前侧的三个第一套筒(8)的底部均通过连杆(17)与前侧的弧形弹性支撑板(16)铰接连接,位于后侧的三个第一套筒(8)的底部均通过连杆(17)与后侧的弧形弹性支撑板(16)铰接连接,位于同一侧三根连杆(17)中间的一根连杆与对应弧形弹性支撑板(16)的中部铰接连接,位于同一侧三根连杆(17)中左右两侧的连杆与对应弧形弹性支撑板(16)的左右两端铰接连接,弧形弹性支撑板(16)的凹面均开设有弧形滑槽(18),弧形滑槽(18)内均匀配合安装有数个第二滑块(19),同一侧的数个第二滑块(19)的外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弧形弹性摩擦板(20),弧形弹性摩擦板(20)的凹面均匀开设有数个凹槽(21),凹槽(21)内均设有第二筒体(22),第二筒体(22)的底部与对应凹槽(21)的底部之间通过第一弹簧(23)固定连接,第二筒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龙龙,邢新卓,张西峰,姚刚,李亚兵,马静,王延辉,马中良,
申请(专利权)人:高龙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