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制导控制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
技术介绍
传统的导弹制导控制算法因为采用分离式设计而存在很多的弊端。在高超音速飞行环境下或者目标存在大机动的情况下,制导回路和控制回路的时间常数差距较小,耦合更加严重,分离式设计往往会造成终端制导精度下降甚至导弹失控。一体化控制方法是一种不依赖于频谱分离假设的方法。该方法将制导、控制两回路综合设计,充分考虑两回路之间的互相影响,是目前制导控制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的一体化制导控制算法尚不成熟,存在很多诸如控制算法复杂、控制信号饱和、非匹配干扰影响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简单可靠、鲁棒性强的一体化控制算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解决已有的一体化制导控制算法尚不成熟,存在控制算法复杂、容易出现微分爆炸现象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r>一种基于观测器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n首先,建立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并将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转换成严反馈非线性数学模型;/n然后,基于生成的严反馈非线性数学模型,结合变结构滑模控制与反步控制,设计多滑模面反步控制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首先,建立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并将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转换成严反馈非线性数学模型;
然后,基于生成的严反馈非线性数学模型,结合变结构滑模控制与反步控制,设计多滑模面反步控制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立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包括:
步骤1:建立弹-目相对运动方程:
其中:R是相对距离,q是视线角,VT是目标速度矢量,VM是导弹速度矢量,θT是目标速度倾角,θM是导弹速度倾角;
步骤2:建立导弹在垂直面内的动力学方程:
其中,α是攻角,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Y是升力,ωz是俯仰角速率,Jz是z轴的转动惯量,δz是俯仰舵偏角,是俯仰角,其中,Mαα和分别是俯仰力矩对舵偏角、攻角和俯仰角速率的导数;
步骤3:根据空气动力学,得到导弹升力和俯仰力矩的表达式:
其中,Q为动压,S为特征面积,l为特征长度,和分别是升力系数对舵偏角和攻角的导数,和分别是俯仰力矩系数对攻角、俯仰角速率、舵偏角的导数;
步骤4:联立公式(1)~(3),得到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
其中,d1、d2、d3为未知干扰因子,其由未建模的因素和目标机动决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转换成严反馈非线性数学模型,包括:设计状态变量x2=α,x3=ωz;输入变量u=δz,输出变量y=x1,将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模型转换为:
其中,f1(x1)、f2(x2)、f3(x2,x3)为系统不确定项,d1、d2、d3为系统干扰因子,x1、x2、x3为系统状态变量,u为系统输入量,y为系统输出量;R是相对距离,q是视线角,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θM是导弹速度倾角,Q是动压,S为特征面积,l是特征长度,是升力系数对攻角的导数,VM是导弹速,和分别是俯仰力矩系数对攻角、俯仰角速率、舵偏角的导数,Jz是z轴的转动惯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多滑模面反步控制器,包括:
首先,设计第一个滑模面s1=x1,并对其进行求导:设计第一复合项设计第一个虚拟控制量
然后,设计第二个滑模面s2=x2-x2d,并对其进行求导:设计第二复合项设计第二个虚拟控制量
最后,设计第三个滑模面s3=x3-x3d,并对其进行求导:设计第三复合项设计实际控制量
其中,x1、x2、x3为系统状态变量,b是输入量系数,f1(x1)、f2(x2)、f3(x2,x3)为系统不确定项,为系统干扰因子,k1、k2、k3、p1、p2、p3是控制器待设计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观测器技术的飞行器制导控制一体化方法,其特征在于:设计二阶干扰观测器,对所述第一复合项、第二复合项和第三复合项进行观测:
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恩德,彭良玉,焦金磊,朱亚龙,李学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