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方舱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其技术方案为: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包括相互垂直拼接的的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拼接处围成长方体形状的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内角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拼接部包围有外角件,外角件分别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可靠、拆装方便且可靠防水的轻量化方舱角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
本专利技术属于方舱
,具体涉及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
技术介绍
传统的骨架式方舱都采用金属骨架焊接成箱式结构,再在骨架上填充轻质材料。这种方式在结构强度上很容易满足方舱的使用要求,但不能适应现今的模块化和轻量化的发展趋势。大板式方舱以其良好的整体性、较大的荷质比、以及模块化和通用化的特点,在方舱的设计和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并且为了进一步降低方舱质量,方舱骨架也选择复合材料。由于复合材料本身的材料特性,传统的焊接、螺接很难应用于复合材料,并且对于大板式方舱,舱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其力学传导性能也不同,这导致舱板连接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方舱的各项性能指标。专利申请号为CN201720094776.3的技术专利公布了一种复合材料方舱用连接角件,它涉及角件
它包括本体、方形凸台、凹槽和吊装孔,本体的外三维侧面设置有一组吊装孔,本体的三维轴向均设置有与棱边配合连接的方形凸台,本体的内三维侧面分别设置有与方舱大板配合连接的凹槽,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在相邻方形凸台形成的插接面上。本专利技术安装简便,连接强度高,利于提高方舱的整体性、密封性和可靠性。但是,上述连接角件通过方形凸台直接与舱板的框架插接导致连接不可靠、拆卸不方便、密封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可靠、拆装方便且可靠防水的轻量化方舱角件。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包括相互垂直拼接的的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拼接处围成长方体形状的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内角件,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拼接部包围有外角件,外角件分别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外角件分别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后,三个框架形成一个整体,则该方舱角件能使方舱的角处可靠连接。通过紧固螺栓连接,使得个框架拆装更加方便,并且连接更加可靠。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拼接后,形成三个相互垂直的面,而外角件有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则外角件能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拼接的任一一个平面贴合,每个平面上均通过紧固螺栓将外角件与框架连接。由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拼接处围成长方体形状的缺口,则缺口内可放置内角件,且内角件将三个框架的缺口全部封闭。当连接外角件后,外角件能将内角件与框架的贴合处封闭,则内角件和外角件能将框架进行可靠密封,提高密封效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框架包括两根第一支管,两根第一支管之间胶接有直角管;所述第二框架包括两根第二支管,两根第二支管之间胶接有短直管;所述第三框架包括两根第三支管,两根第三支管之间胶接有长直管;所述第一框架分别与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胶接,第二框架分别与第三支管和第一支管胶接,第三框架分别与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胶接,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分别通过紧固螺栓与外角件连接。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能分别扩大缺口的大小,方便内角件的放置,保证外角件与框架之间具有足够的连接空间,方便操作。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内均设置有预埋件,紧固螺栓穿过预埋件。预埋件能增强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的强度,则紧固螺栓连接时,第一支管、第二支管、第三支管、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不会变形,保证连接可靠性。预埋件能保证紧固螺栓可靠连接,避免紧固螺栓松动的情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预埋件的形状为方形框,预埋件的四边上均设有圆孔,紧固螺栓从预埋件的圆孔穿过。紧固螺栓穿过外角件和支管后穿过预埋件的一个圆孔或穿过整个预埋件。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均为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两两重叠方向上的紧固螺栓连接两根重叠的支管;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未重叠处,紧固螺栓经穿过支管的一边和预埋件的一边。这样,相互垂直的紧固螺栓不会发生干涉,不会出现两个紧固螺栓同时穿过同一根支管的中心的情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管与直角管之间、第二支管与短直管之间、第三支管与长直管之间均胶铆连接有L型固定板。L型固定板能使第一支管与直角管、第二支管与短直管、第三支管与长直管连接,避免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松动或掉落的情况。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直角管的转角处、短直管的转角处和长直管的转角处均胶铆连接有L型固定板,则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得到加强,避免直角管、短直管和长直管变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角件包括凸角,凸角的内壁的三个平面分别与第一框架内壁、第二框架内壁、第三框架内壁平齐,凸角的外侧设置有封板。由于凸角的内壁的三个平面分别与第一框架内壁、第二框架内壁、第三框架内壁平齐,则内角件安装后,方舱的内角处仍然是平整的。封板可分别密封各框架的端部,则内角件与外角件配合后,封板和框架贴合处得到可靠密封。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封板、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宽度相同,则封板不会凸出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保证外角件能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准确贴合。外角件能准确地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贴合并连接,封板与框架贴合处也不会出现较大空隙。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外角件的的三个平板上均开设有吊装孔,方便吊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的外角件分别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后,则本专利技术能使方舱的角处可靠连接并且拆装更加方便。2.由于第一框架、第二框架和第三框架的拼接处围成长方体形状的缺口,则缺口内可放置内角件,且内角件将三个框架的缺口全部封闭。当连接外角件后,外角件能将内角件与框架的贴合处封闭,则内角件和外角件能将框架进行可靠密封,提高密封效果。3.本专利技术的外角件、内角件和框架采用模块化的连接方式,拆装方便。外角件与框架连接可靠,实现轻量化目的,且保证方舱的各项性能指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内角件与框架的装配图;图4是第一框架的截面图;图5是第二框架的截面图;图6是第三框架的截面图。图中,1-第一框架;2-第二框架;3-第三框架;4-内角件;5-外角件;6-紧固螺栓;7-预埋件;8-L型固定板;11-第一支管;12-直角管;21-第二支管;22-短直管;31-第三支管;32-长直管;41-凸角;42-封板;51-吊装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轻量化方舱角件,包括相互垂直拼接的的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第一框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垂直拼接的的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的拼接处围成长方体形状的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内角件(4),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的拼接部包围有外角件(5),外角件(5)分别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通过紧固螺栓(6)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垂直拼接的的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的拼接处围成长方体形状的缺口,缺口内设置有内角件(4),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的拼接部包围有外角件(5),外角件(5)分别与第一框架(1)、第二框架(2)和第三框架(3)通过紧固螺栓(6)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包括两根第一支管(11),两根第一支管(11)之间胶接有直角管(12);所述第二框架(2)包括两根第二支管(21),两根第二支管(21)之间胶接有短直管(22);所述第三框架(3)包括两根第三支管(31),两根第三支管(31)之间胶接有长直管(32);所述第一框架(1)分别与第二支管(21)和第三支管(31)胶接,第二框架(2)分别与第三支管(31)和第一支管(11)胶接,第三框架(3)分别与第一支管(11)和第二支管(21)胶接,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21)、第三支管(31)、直角管(12)、短直管(22)和长直管(32)分别通过紧固螺栓(6)与外角件(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管(11)、第二支管(21)、第三支管(31)、直角管(12)、短直管(22)和长直管(32)内均设置有预埋件(7),紧固螺栓(6)穿过预埋件(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量化方舱角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埋件(7)的形状为方形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应鑫,冯瑞鑫,高巍,高娅,王彬伟,刘波,姚佳志,李林,孙勇,杨伟,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明日宇航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