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纺织品后整理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7372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4
一种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及使用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能够在工作液中形成大量微纳米气泡,使得微纳米气泡吸附于各种纤维或面料表面的同时,将工作液中的有效成分带至纤维或面料的表面,改善了工作液中有效成分与不同分子结构纤维和面料的亲和性,从而使得工作液中的有效成分始终聚集在气泡附近。当纤维取出时,有效成分亦随着出液面的瞬间被留在原先气泡发生的地点附近,从而使得纤维经过微纳米气泡的辅助的后整理工艺发挥了均匀纤维表面理化特性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的纺织品后整理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改进的纺织品后整理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利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处理纤维的后整理工艺,属于纤维表面工艺领域。
技术介绍
纺织品表面后整理工艺是纺织品获得新的特殊功能的重要方法。例如:通过抗菌整理、防水防油整理,从而使得纺织品获得抗菌的功能、防水防油的功能。浸轧法、二浸二轧法、浸渍法是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后整理工艺。其共同的特点:第一,将商品化的整理液(如:抗菌整理液、防水防油整理液)用清水配制成所需的浓度,得到工作液;第二,然后将纱线,或者面料浸渍其中;第三,在一定的时间后,将纱线或者面料取出;通过辊筒挤轧,或者其他脱水设备,使得纱线或者面料上保留一定的工作液;第四,纱线或者面料经过干燥后,赋予了纱线或者面料抗菌、防水防油的功能。浸轧法、二浸二轧法、浸渍法要求商品化的整理液是水溶性的,可以在水中均匀的稀释和分散,得到工作液。纺织用的纱线或者面料,种类繁多,其分子结构和理化特性差异较大。如:植物纤维有棉纤维、麻纤维等;动物纤维有羊毛纤维、蚕丝等;化学合成的再生纤维如粘胶纤维、铜氨纤维等;半合成纤维如醋酯纤维、聚乳酸纤维等;合成纤维如涤纶、锦纶、氨纶、腈纶、丙纶、乙纶等。根据需要,不同的纤维相互复合、加捻,从而得到的纱线、面料的种类更加不计其数。当纱线或者面料浸渍于工作液中,不同分子结构的纤维与工作液中有效成分的亲和性不同。当纱线或面料从工作液中取出后,不同分子结构的纤维上留着的有效成分含量也有较大差异,最终反应在产品的功能上就是局部的差异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对于纤维理化特性差异导致的在产品的功能上就是局部的差异性。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改进的纺织品后整理工艺。设计了一种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辅助的后整理工艺方法。在不改变原有工艺的条件下,利用微纳米气泡的比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的特点,提升整理液与不同分子结构的纤维的亲和性。本专利技术具体的方案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进行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所述后整理方法包括:(一)、利用微纳米气泡装置将气体转化成微纳米气泡,溶解于工作液中;(二)、将纺织品浸渍入步骤(一)中溶有微纳米气泡的工作液中10-30min,取出,其中所述浸渍时的温度为20-60℃;(三)、将步骤(二)中取出的纺织品进行干燥和/或脱水处理,处理时间5min-1h。如上述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为纤维纺织品,所述气体是空气、氩气、氮气中的任意一种。如上述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步骤,检测所述气泡的平均直径是否在100μm以下。如上述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工作液包括整理液或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剂。如上述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中所述整理液包括抗菌整理液、防水整理液、防油整理液中的任一种。如上述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中所述的纳米颗粒为氧化锌纳米颗粒。如上述所述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中防水整理液为聚氨酯。一种用于如上述任一项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中使用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包括进液管、用于向浸渍槽中导入含有气泡的工作液的出液管,气液混合装置,以及连通所述进液管和出液管的抽吸装置,其特征在于:出液管上安装有一个三通,并在垂直于出液管的流出口上安装采样口阀门,出液管中的混合气体的工作液通过所述的采样口阀门采样,还包括用于激光粒度测试的激光粒度测试仪,用以测试气泡的所述平均直径是否达到100μm以下。优选气泡的所述平均直径是20μm以下。更优选气泡的所述平均直径是10μm以下。通过上述的后整理处理的纤维或纺织品的原理和有益效果是:当气泡在浸渍液中形成时,气泡表面的张力对浸渍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局域化束缚,在气泡内表面水气界面上形成有效成分的水膜,当气泡在纤维或纺织品表面狙击密度越大时,这些水膜中有效成分的密度也越大。同时,利用微纳米气泡比表面积大、吸附效率高的特点,提升整理液与不同分子结构的纤维的物理亲和性。当纤维取出后,气泡在出液面瞬间破裂,则水膜中的有效成分即留在气泡位置附近,从而使得纤维或纺织品表面的有效成分均匀分布。本专利技术在不改变已有的后整理工艺基础上,仅仅在含有工作液的浸渍槽中,增加一个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操作简单易行。将空气以微纳米气泡的形式溶解于工作液中,使得不同分子结构的纤维和面料上留着的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减少,改善了纺织品经后整理工艺的局部功能差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涉及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中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对浸渍槽液中的工作液产生微纳米气泡的工作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出详细的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涉及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中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对浸渍槽液中的工作液产生微纳米气泡的工作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含有工作液(商品化的整理液或功能材料,如纳米颗粒,用分散剂配制成所需的浓度,得到工作液)的浸渍槽1中,连入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2。该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2的进口端3和出口端4均插入浸渍槽中,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2的作用下,将工作液转化成含有大量为微纳米气泡的工作液。因进口端3和出口端4均插入浸渍槽1中,保证了工作液的循环而不损失。利用微纳米气泡装置2将气体转化成微纳米气泡,溶解于浸渍槽1中的工作液中,从而不会破坏工作液中任何成分,不改变工作液中有效成分的性质。将纤维或纺织品溶有微纳米气泡的工作液中,10-30min,取出,浸渍温度为20-60℃。将取出的纤维或纺织品进行干燥和/或脱水处理,处理时间5min-1h其中,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2,可以成熟的商品化的产品,或者用离心泵、潜水泵等结合气液混合装置而得到的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更具体地,所述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2,包括进液管5、用于向浸渍槽中导入含有气泡的工作液的出液管6,气液混合装置7,以及连通所述进液管6和出液管7的抽吸装置8。出液管6上安装有一个三通并在垂直于出液管6的流出口上安装采样口阀门(未在图1中示出),出液管6中的混合气体的工作液通过所述的采样口阀门采样,用于进行激光粒度测试仪9测试气泡的所述平均直径是否达到100μm以下。所述气体可以是空气、氩气、氮气。其中气液体积混合比控制在2-15%之间。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9的流量控制:浸渍槽1内工作的总体积为A,则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2的流量为0.4A-5A/h。所述气泡的平均直径在100μm以下,优选2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10μm以下。所述的有效成分为抗菌纳米颗粒,或防水防油整理液。以下对微纳米气泡发生装辅助的纤维或纺织品后整理工艺进行具体的实施方式介绍,三个实施例均需要在纺织品浸渍前测试气泡平均直径是否在100μm以下。实施例一制备氧化锌纳米颗粒,将0.5g氧化锌纳米颗粒分散于1L去离子水液中,形成工作液。将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中的气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进行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所述后整理方法包括:/n(一)、利用微纳米气泡装置将气体转化成微纳米气泡,溶解于工作液中;/n(二)、将纺织品浸渍入步骤(一)中溶有微纳米气泡的工作液中10-30min,取出,其中所述浸渍时的温度为20-60℃;/n(三)、将步骤(二)中取出的纺织品进行干燥和/或脱水处理,处理时间5min-1h。/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进行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所述后整理方法包括:
(一)、利用微纳米气泡装置将气体转化成微纳米气泡,溶解于工作液中;
(二)、将纺织品浸渍入步骤(一)中溶有微纳米气泡的工作液中10-30min,取出,其中所述浸渍时的温度为20-60℃;
(三)、将步骤(二)中取出的纺织品进行干燥和/或脱水处理,处理时间5min-1h。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纺织品为纤维纺织品,所述气体是空气、氩气、氮气中的任意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步骤,检测所述气泡的平均直径是否在100μm以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工作液包括整理液或纳米颗粒,以及分散剂。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纺织品表面后整理方法,其中所述整理液包括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威鄢军景晓辉
申请(专利权)人:地平线控股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