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7299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包括罐体、支撑架和多个浸出筒,所述罐体包括罐体和上盖,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罐体上,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上盖上设有入料口,所述入料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200c㎡‑400c㎡,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的上端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所述多个安装通孔呈圆周分布,所述多个浸出筒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多个安装通孔上,所述多个安装通孔所分布的圆周经过所述入料口竖直向下的扫掠空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入料口设置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在操作的过程中污染罐体中的物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浸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
技术介绍
茶油,油茶籽油俗称,又名山茶油、山茶籽油,是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的普通油茶成熟种子中提取的纯天然高级食用植物油,色泽金黄或浅黄,品质纯净,澄清透明,气味清香,味道纯正,油茶俗称山茶、野茶、白花茶,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优质食用油料植物,油茶与茶叶为同属不同种,它们所结的种子榨出的植物油是完全不同的,前者称为油茶籽油,后者称为茶叶籽油,全球油茶籽油产量的90%以上来自中国,早在公元前100多年汉武帝时,中国就开始栽种油茶,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生长在中国南方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的天然无污染的高山及丘陵地带,10多个省都能种植,主要产区在中国的湖南、江西、广西、重庆等省、市,全国现有栽培面积约4500万亩,年产油茶籽100万吨,产油茶籽油27万吨,茶油是中国政府提倡推广的纯天然木本食用植物油,以及国际粮农组织首推的卫生保健植物食用油。目前茶油浸出生产装置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入料操作时,开口较大,容易造成原料的污染。有鉴于此,本申请的专利技术人经过深入研究,得到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茶油生产有茶油浸出装置,其具有较为合理化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包括罐体、支撑架和多个浸出筒,所述罐体包括罐体和上盖,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罐体上,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上盖上设有入料口,所述入料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200c㎡-400c㎡,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的上端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所述多个安装通孔呈圆周分布,所述多个浸出筒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多个安装通孔上,所述多个安装通孔所分布的圆周经过所述入料口竖直向下的扫掠空间。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多个支撑柱支撑于所述罐体的下方。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通孔的孔壁上设有台阶,所述浸出筒的上端边缘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环,所述凸环置于所述台阶上,实现将所述浸出筒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上。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浸出筒的筒壁上设有多个浸出孔,所述浸出筒的下端封闭。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设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二轴承座设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上,所述连接转轴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一轴承座,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轴承座。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板转动。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转动装置包括推杆、调节块和电磁铁,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上设有多个形状相同的调节孔,所述多个调节孔与所述多个安装通孔的数量相等,且位置在所述连接转轴的径向延长线上一一对应,所述调节孔的孔深由其一侧边沿向另一侧边沿逐渐加深,所述调节块的形状与所述调节孔的形状相同,所述调节块插入一个所述调节孔中,所述推杆的下端连接所述调节块,上端穿出所述上盖,所述电磁铁设于所述罐体的底部,所述浸出筒的底面采用磁性材料制成。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气缸,所述气缸固定于所述上盖上,所述气缸与所述推杆的上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推杆上下运动。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纵杆和安装板,所述纵杆的下端固定于所述上盖的上表面上,上端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气缸的上端固定与所述安装板的下表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茶油生茶用茶油浸出装置,其入料口设置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在操作的过程中污染罐体中的物料,同时,设置有多个浸出筒,分开设置能够使得茶麸充分与溶剂接触,实现良好的浸出效果,在进行入料时,当一个浸出筒中装满后,转动支撑板,使得入料口对准下一个浸出筒,依次装满所有的浸出筒,即完成了入料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的去掉上盖和罐体的侧面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的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的浸出筒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浸出筒1;凸环11;浸出孔12;罐体2;出料口21;上盖3;入料口31;支撑板4;安装通孔41;调节孔42;连接转轴5;支撑柱6;推杆71;调节块72;电磁铁73;气缸81;纵杆82;安装板8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包括罐体2、支撑架和多个浸出筒1,所述罐体2包括罐体2和上盖3,所述上盖3盖设于所述罐体2上,所述罐体2的底部设有出料口21,所述上盖3上设有入料口31,所述入料口31的横截面积设置为200c㎡-400c㎡,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4和连接转轴5,所述连接转轴5的上端与所述上盖3的下表面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支撑板4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4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板4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41,所述多个安装通孔41呈圆周分布,所述多个浸出筒1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多个安装通孔41上,所述多个安装通孔41所分布的圆周经过所述入料口31竖直向下的扫掠空间,即再支撑板4转动的过程中,各个浸出筒1不断地经过入料口31的下方,所述入料口31既用于茶麸的入料,也用于溶剂的入料。本实施例的一种茶油生茶用茶油浸出装置,其入料口31设置较小,能够有效避免在操作的过程中污染罐体2中的物料,同时,设置有多个浸出筒1,分开设置能够使得茶麸充分与溶剂接触,实现良好的浸出效果,在进行茶麸入料时,当一个浸出筒1中装满后,转动支撑板4,使得入料口31对准下一个浸出筒1,依次装满所有的浸出筒1,即完成了入料操作,即通过上述结构设置,保证入料口31较小的同时,使得茶麸和溶剂充分接触。为了实现对罐体2的支撑,本实施例的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还包括多个支撑柱6,所述多个支撑柱6支撑于所述罐体2的下方。为了实现浸出筒1的设置,所述安装通孔41的孔壁上设有台阶,所述浸出筒1的上端边缘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环11,所述凸环11置于所述台阶上,实现将所述浸出筒1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41上。在安装浸出筒1时,只需要将浸出筒1插入安装通孔41中,使得凸环11置于台阶上即可,安装十分方便,同时也非常方便取出浸出筒1,以实现对浸出筒1的清洁。具体的,所述浸出筒1的筒壁上设有多个浸出孔12,所述浸出筒1的下端封闭,浸出孔12的孔径设置为0.1mm-0.5mm。为了实现连接转轴5的转动安装,本实施例的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还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设于所述上盖3的下表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支撑架和多个浸出筒,所述罐体包括罐体和上盖,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罐体上,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上盖上设有入料口,所述入料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200c㎡-400c㎡,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的上端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所述多个安装通孔呈圆周分布,所述多个浸出筒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多个安装通孔上,所述多个安装通孔所分布的圆周经过所述入料口竖直向下的扫掠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支撑架和多个浸出筒,所述罐体包括罐体和上盖,所述上盖盖设于所述罐体上,所述罐体的底部设有出料口,所述上盖上设有入料口,所述入料口的横截面积设置为200c㎡-400c㎡,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和连接转轴,所述连接转轴的上端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转动连接,下端与所述支撑板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多个安装通孔,所述多个安装通孔呈圆周分布,所述多个浸出筒一一对应安装于所述多个安装通孔上,所述多个安装通孔所分布的圆周经过所述入料口竖直向下的扫掠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多个支撑柱支撑于所述罐体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通孔的孔壁上设有台阶,所述浸出筒的上端边缘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凸环,所述凸环置于所述台阶上,实现将所述浸出筒安装于所述安装通孔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浸出筒的筒壁上设有多个浸出孔,所述浸出筒的下端封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茶油生产用茶油浸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所述第一轴承座设于所述上盖的下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景平
申请(专利权)人:邵阳县神山综合开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