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7175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包括本体,本体底部设有填料悬挂系统,侧面设置侧面固定网格和沉水植物种植系统,内部设有强化填料和管网系统;填料悬挂系统底部带有强化悬挂填料;侧面固定网格的孔径小于强化填料的粒径,起到阻拦垃圾和检修的作用;本体还包括曝气或造流系统、浮力辅助系统;管网系统与曝气或造流系统连接,起到在本体内部曝气的作用;浮力辅助系统设于本体顶部,起到平衡载重、强化本体悬浮水面的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多重立体有效强化削减入河湖污染物浓度及实现渔业水体循环和水质净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受污染地表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
技术介绍
外源污染特别是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是造成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而截污纳管是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治本的措施,它可以把入河湖的外源污染源阻断。但对于特定的水体对象,如老城区三面光的河道两岸,其截污纳管条件往往会受到限制,导致污水直排河道,加速水质进一步恶化。目前已有诸多用于河道原位修复领域的传统的生态浮岛技术(如公告号为CN209635983U、公开号为CN110746053A的中国专利技术等),但这些生态浮岛技术处理效率仍有待提高,复杂的一体化设备又不能直接用于水体原位修复。此外,对于平原水网的河湖来说,水动力不足也会导致水体质量下降,如何低成本低能耗地在现有流动性差的河湖水体形成水流循环并强化水体的净化过程,也是一个技术研发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一些河道岸边截污纳管困难、排污口难以摸排以及受污染河湖水动力不足、养殖废水处理技术单一、富营养化加重的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可以多重立体工艺有效强化削减入河湖污染物浓度及实现水体循环和水质净化。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底部设有填料悬挂系统,侧面设置侧面固定网格和沉水植物种植系统,内部设有强化填料和管网系统;所述填料悬挂系统底部带有强化悬挂填料;所述侧面固定网格的孔径小于强化填料的粒径,起到阻拦垃圾和检修的作用;所述本体还包括曝气或造流系统、浮力辅助系统;所述管网系统与曝气或造流系统连接,起到在本体内部曝气的作用;所述浮力辅助系统设于本体顶部,起到平衡载重、强化本体悬浮水面的作用。作为优选,所述本体内顶部还设有挺水植物系统;所述挺水植物系统中的挺水植物为美人蕉、菖蒲、鸢尾、风车草、再力花、花叶芦竹、香根草、千屈菜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为挺水植物5~15株/m2。作为优选,所述本体顶部还设有动力辅助系统;所述的动力辅助系统为接电、太阳能供电、风力发电方式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侧面设有用于与其它多功能反应墙系统连接的横向连接孔;所述横向连接孔的开孔间隔为每米2-3个孔,孔径大小为5-30mm,开孔深度为30-50mm。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侧面还设有用于与固定基体固定连接的侧向固定孔;所述侧向固定孔的开孔间隔为每米2-3个孔,孔径大小为5-30mm,开孔深度为30-50mm;所述固定基体为三面光的河道硬质驳岸、可移动船只、生态沟渠岸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固定基体上设有污水排放系统,为污水溢流口、明暗管网排口、受污染和河湖水库水体、入库溪流沟渠汇入口、渔业废水排放口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作为优选,所述本体上还设有用于与水体底部固定连接或下锚的竖向固定孔;所述竖向固定孔的开孔间隔为每米2-3个孔,孔径大小为5-30mm,开孔深度为30-50mm。作为优选,所述填料悬挂系统为固定于底部的尼龙绳、铁丝、滑槽、PVC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强化悬挂填料为纱网包的竹纤维、山核桃壳生物质炭、聚氨酯、条状无纺布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作为优选,所述沉水植物种植系统包括单组或多组并联固定于本体侧面的种植沟槽和设于所述种植沟槽内的沉水植物;所述沉水植物为苦草、菹草、眼子菜、黑藻、金鱼藻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为30~100丛/m2。作为优选,所述侧面固定网格为纱、PVC、铁丝材质网格板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所述强化填料为无机轻质悬浮陶粒、可悬浮改性生物质炭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粒径为5-30mm,在本体内部的填充比为20-80vol%;所述管网系统包括一管径为20-300mm、长度为500-2000mm的管道,其一端与曝气或造流系统连接,另一端通向本体内部并水平固定;所述曝气或造流系统为造流的水泵或助推器,所述管网系统的管道另一端为敞口形式,或者,所述管网系统的管道另一端密封且周身环绕间隔开孔或以曝气头的形式起到曝气作用;所述浮力辅助系统为封闭PE板、充气橡皮板、木板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组件,由多个所述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连接而成。多个所述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通过本体侧面的横向连接孔和若干连接杆连接即得所述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组件。本专利技术针对一些河道岸边截污纳管困难、排污口难以摸排以及受污染河湖水动力不足、富营养化加重的难题,提供了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可以多重立体工艺有效强化削减入河湖污染物浓度及实现水体循环和水质净化。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包括:1)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原位立体削减截污纳管困难、污水直排或溢流入河道污染物的问题,并可以固定在船体上强化净化受污染河湖。2)耦合了改性的无机填料和生物质炭材料、低成本的纤维材料、太阳能或风能驱动的推动器(曝气)、水生植物系统等,低耗高效,在实现了多重强化去污、水循环的同时,还兼具景观效应。3)采用了灵活的横向(岸边固定)、竖向固定(可上下悬浮)的方式,使其适用于不同的水位和应用场景,可以根据污染带长度、浓度针对性地原位铺设多功能反应墙系统。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的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生态型反应墙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的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强化型反应墙系统的示意图;图3为应用例3中生态型反应墙系统和强化型反应墙系统串联形成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组件示意图;图中:1-强化型反应墙系统;2-生态型反应墙系统;3-浮力辅助系统;4-强化填料;5-管网系统;6-曝气或造流系统;7-动力辅助系统;8-侧向固定孔;9-固定杆件;10-竖向固定孔;11-横向连接孔;12-沉水植物种植系统;13-挺水植物系统;14-侧面固定网格;15-填料悬挂系统;16-强化悬挂填料;17-固定基体;18-污水排放系统。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操作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生态型反应墙系统2和强化型反应墙系统1分别如图1、2所示,二者结构相似,拥有相同的本体结构,包括浮力辅助系统3、强化填料4、管网系统5、曝气或造流系统6、填料悬挂系统15、强化悬挂填料16、沉水植物种植系统12、横向连接孔11、侧面固定网格14。生态型反应墙系统2还包括设于本体内顶部的挺水植物系统13。强化型反应墙系统1还包括设于本体顶部的动力辅助系统7,以及侧向固定孔8、竖向固定孔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底部设有填料悬挂系统,侧面设置侧面固定网格和沉水植物种植系统,内部设有强化填料和管网系统;/n所述填料悬挂系统底部带有强化悬挂填料;/n所述侧面固定网格的孔径小于强化填料的粒径,起到阻拦垃圾和检修的作用;/n所述本体还包括曝气或造流系统、浮力辅助系统;/n所述管网系统与曝气或造流系统连接,起到在本体内部曝气的作用;/n所述浮力辅助系统设于本体顶部,起到平衡载重、强化本体悬浮水面的作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受污染地表水强化处理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包括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底部设有填料悬挂系统,侧面设置侧面固定网格和沉水植物种植系统,内部设有强化填料和管网系统;
所述填料悬挂系统底部带有强化悬挂填料;
所述侧面固定网格的孔径小于强化填料的粒径,起到阻拦垃圾和检修的作用;
所述本体还包括曝气或造流系统、浮力辅助系统;
所述管网系统与曝气或造流系统连接,起到在本体内部曝气的作用;
所述浮力辅助系统设于本体顶部,起到平衡载重、强化本体悬浮水面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内顶部还设有挺水植物系统;
所述挺水植物系统中的挺水植物为美人蕉、菖蒲、鸢尾、风车草、再力花、花叶芦竹、香根草、千屈菜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种植密度为挺水植物5~15株/m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顶部还设有动力辅助系统;
所述的动力辅助系统为接电、太阳能供电、风力发电方式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侧面设有用于与其它多功能反应墙系统连接的横向连接孔;
所述横向连接孔的开孔间隔为每米2-3个孔,孔径大小为5-30mm,开孔深度为30-50mm。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反应墙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侧面还设有用于与固定基体固定连接的侧向固定孔;
所述侧向固定孔的开孔间隔为每米2-3个孔,孔径大小为5-30mm,开孔深度为30-50mm;
所述固定基体为三面光的河道硬质驳岸、可移动船只、生态沟渠岸坡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所述固定基体上设有污水排放系统,为污水溢流口、明暗管网排口、受污染和河湖水库水体、入库溪流沟渠汇入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为王栋逸潘家驹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吉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