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驱动辊式立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辊式立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驱动辊式立磨。
技术介绍
现行技术的辊式立磨均由传动系统传动磨盘,喂入物料落入磨盘中心部位,随磨盘转动并作离心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多组磨辊的碾压,并通过碾压物料的磨擦力带动各组磨辊自转。由于磨盘转动,而磨辊是被动转动,因而会导致料层上的物料不会很好的拉入碾压区域,而会形成堆料挤压状态,料床不稳且碾压效率下降。另外由于辊式立磨的减速机因为既要传递动力,又要承受碾磨压力的重载,必须设计专用辊磨减速机,生产成本是普通减速机的数倍,特别由于现代设计理念和节能粉磨要求生产规模大型化,磨盘规格增加,磨盘上的磨辊数已趋向四个、六个,由一个磨盘通过磨擦带动多个磨辊自转,因而需要配置的专用减速机和电机功率大且制造难度大,成本高,成为辊磨大型化的瓶颈。由于传统辊式立磨采用单台电机通过一台立式减速机带动磨盘旋转,因此该单台电机功率数较大,特别是立磨大型化后功率会更大,如果试图根据物料的变化而改变磨盘的转速,实现磨盘转速可调,由于电机功率太大,很难找到合适的变频设备,即使能够找到 ...
【技术保护点】
1.双驱动辊式立磨,包括立磨筒体(1),其中立磨筒体(1)的内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选粉机(2)、内灰斗(3)和磨盘(4);其中磨盘(4)和立磨筒体(1)之间布设一圈喷口环(5);其中喷口环(5)位于所述立磨筒体(1)底部的出料环道(6)的上方,所述出料环道(6)上设有外排出料口(7);所述磨盘(4)的外缘依次设有若干个刮料板(8);所述立磨筒体(1)的上端分别设有喂料口(9)和上出料口(10);其中喂料口(9)通过进料管(11)与内灰斗(3)连接相通;其特征在于:其中磨盘(4)的底部安装固定在载重支撑筒体(12)上部的输出支撑联接盘(13)上;传动磨辊机构(a)的一端位于所述 ...
【技术特征摘要】
1.双驱动辊式立磨,包括立磨筒体(1),其中立磨筒体(1)的内腔从上到下依次设有选粉机(2)、内灰斗(3)和磨盘(4);其中磨盘(4)和立磨筒体(1)之间布设一圈喷口环(5);其中喷口环(5)位于所述立磨筒体(1)底部的出料环道(6)的上方,所述出料环道(6)上设有外排出料口(7);所述磨盘(4)的外缘依次设有若干个刮料板(8);所述立磨筒体(1)的上端分别设有喂料口(9)和上出料口(10);其中喂料口(9)通过进料管(11)与内灰斗(3)连接相通;其特征在于:其中磨盘(4)的底部安装固定在载重支撑筒体(12)上部的输出支撑联接盘(13)上;传动磨辊机构(a)的一端位于所述立磨筒体(1)内且沿所述磨盘(4)圆周的上方均匀分布;所述输出支撑联接盘(13)的外表面设有连接法兰(14);其中连接法兰(14)通过若干个螺栓锁紧连接大齿圈(15);其中大齿圈(15)通过若干个边缘立式重载减速装置带动输出支撑联接盘(13)转动;
其中每个所述边缘立式减速装置(b)包括与所述大齿圈(14)与相互啮合的齿轮(16)、穿过支撑轴固定座(17)且一端与齿轮(16)连接的齿轮轴(18)、电动机(19)和直角减速机(20);其中电动机(19)通过高速联轴器(29)与直角减速机(20)连接;其中所述直角减速机(20)的一端连接低速联轴器(21);其中低速联轴器(21)与齿轮轴(18)连接;
每个所述传动磨辊机构(a)包括加载液压油缸(22)、支撑座(23)、摇臂(24)和磨辊组件;其中所述磨辊组件包括从内到外依次固定设置的磨辊轴承(25)、辊套轮毂(26)和辊套(27);其中摇臂(24)通过销轴(28)转动,并固定在支撑座(23)上且下端与加载液压油缸(22)连接固定;其中传动支架(30)与所述摇臂(24)连接固定;磨辊电机(31)固定在所述传动支架(30)并与安全重载联轴器(32)固定连接;位于承载轴套(33)内的传动轴(34)与安全重载联轴器(32)连接固定;传动轴(34)通过辊套轴承(35)安装于承载轴套(33)内且另一端与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桂才,刘子河,周勇武,郭文哲,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钜力粉体工程科技研究所有限公司,南京钜力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