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71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9:00
一种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包括: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密封机构、压片机构和压力传感器模块,其中:压力传感器模块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密封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压片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侧面;密封机构包括:密封薄膜和盖板;压片机构包括:单孔压片、双孔压片和密封塞;压力传感器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信号放大模块和信号线;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独立封装的方法,改善了压力传感器更换麻烦的问题,降低系统的组装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组装效率,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密封性好,有利于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安装,便于压力检测模块的拆卸与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具体是一种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
技术介绍
肛门失禁是指肛门括约肌失去对粪便及气体排出的控制能力,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临床症状,其致病原因多样且发病程度不一,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后天性肌肉、神经损伤均可导致,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对患者的家庭也带来严重的社会和心理压力。随着科技发展,人们提出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帮助大便失禁患者实现自主控便。人造肛门括约肌通过压力传感器感知直肠压力,并将压力信号通过无线通信模块传输给体外控制系统,从而实现直肠感觉重塑。生物体内肠道情况复杂,需要多路压力传感器对其压力进行检测,这对人造肛门括约肌的组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结构设计的局限,提出一种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将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压力检测模块独立封装,便于压力检测模块的安装、拆卸与更换,降低系统的组装难度,提高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系统的组装效率。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包括: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密封机构、压片机构和压力传感器模块,其中:压力传感器模块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密封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压片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侧面。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信号放大模块和信号线,其中: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信号放大模块设置于压力传感器上,信号线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并穿过压力检测模块主体。所述的密封机构包括:密封薄膜和盖板,其中:密封薄膜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盖板设置于密封薄膜上。所述的盖板上设有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相配合的螺丝孔。所述的压片机构包括:单孔压片、双孔压片和密封塞,其中:密封塞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双孔压片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与信号线相连一侧面上并与密封塞相连,单孔压片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与双孔压片相连的相对侧面上并与密封塞相连。所述的单孔压片和双孔压片上设有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相连的螺丝孔。所述的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四周设有螺丝孔,底部设有与压力传感器相配合的凹槽,与压片机构相连的侧面设有用于注入具有生物组织安全性的硅凝胶弹性压力传递介质的注胶孔和用于通过信号线的走线孔。技术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将独立封装的方法,改善了压力传感器更换麻烦的问题,降低系统的组装难度,提高了系统的组装效率,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轻、密封性好,有利于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安装,便于压力检测模块的拆卸与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整体结构示意图,b为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整体结构示意图,b为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传感器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压力检测模块整体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下环的压力检测模块安装示意图;图中: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密封机构2、压片机构3、压力传感器模块4、压力传感器5、信号放大模块6、信号线7、密封薄膜8、盖板9、螺丝孔10、单孔压片11、双孔压片12、密封塞13、注胶孔14、走线孔15、凹槽16、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上环长边17、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上环短边18、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中环长边19、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中环短边20、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下环长边21、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下环短边22。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涉及的一种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其中包含: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密封机构2、压片机构3和压力传感器模块4,其中:压力传感器模块4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1主体内,密封机构2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上,压片机构3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侧面。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模块4包括:压力传感器5、信号放大模块6和信号线7,其中:压力传感器5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4主体内,信号放大模块6设置于压力传感器5上,信号线7与压力传感器5相连并穿过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上的走线孔15,用于检测肠道压力信号值,并将压力信号放大传送给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控制系统。所述的信号线7包括:电源正极信号线、电源负极信号线与压力传感器信号线。所述的密封机构2包括:密封薄膜8和盖板9,其中:密封薄膜8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上,盖板9设置于密封薄膜8上。所述的密封薄膜8为硅胶薄膜。所述的盖板9上设有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相配合的螺丝孔10。所述的压片机构3包括:单孔压片11、双孔压片12和密封塞13,其中:密封塞13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的注胶孔14和走线孔15内,双孔压片12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上与信号线7相连一侧面上并与密封塞13相连,单孔压片11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与双孔压片12相连的相对侧面上并与密封塞13相连。所述的密封塞13为橡胶塞。所述的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为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长边的压力检测模块主体或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短边的压力检测模块主体。所述的盖板9为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长边盖板或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短边盖板。如图5所示,为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短边的压力检测模块的信号线7通过走线孔15的连接方式。所述的单孔压片11和双孔压片12上设有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相连的螺丝孔10。所述的压力检测模块主体1上四周设有螺丝孔10,底部设有与压力传感器5相配合的凹槽16,与压片机构3相连的侧面设有用于注入具有生物组织安全性的硅凝胶弹性压力传递介质的注胶孔14和用于通过信号线的走线孔15。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共有10个压力检测模块,分别放置于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上环长边17、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上环短边18、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中环长边19、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中环短边20、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下环长边21、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夹持臂下环短边22的轴向与径向。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体内控制模块、体外控制模块以及无线通讯模块,其中:体内控制模块与压力传感器模块的信号线相连并接受压力信号信息,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将压力信号信息传输给体外控制模块。本装置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具体工作:将橡胶塞分别装入注胶孔和走线孔中,用单孔压片和双孔压片将橡胶塞压紧固定,再用螺丝将双孔压片与单孔压片紧固在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压力传感器模块中压力传感器的压力感应面向上放入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中,信号线穿过橡胶塞,在压力检测模块主体的开口上面均匀附上一层硅胶薄膜,用盖板通过螺丝孔将硅胶薄膜压紧固定在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使其达到密封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密封机构、压片机构和压力传感器模块,其中:压力传感器模块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密封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压片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侧面;/n所述的密封机构包括:密封薄膜和盖板,其中:密封薄膜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盖板设置于密封薄膜上;/n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信号放大模块和信号线,其中: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信号放大模块设置于压力传感器上,信号线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并穿过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压力传感器将测得的肠道压力信号值放大并输出至控制系统;/n所述的压片机构包括:单孔压片、双孔压片和密封塞,其中:密封塞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双孔压片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与信号线相连一侧面上并与密封塞相连,单孔压片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与双孔压片相连的相对侧面上并与密封塞相连;/n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体内控制模块、体外控制模块以及无线通讯模块,其中:体内控制模块与压力传感器模块的信号线相连并接受压力信号信息,并通过无线通讯模块将压力信号信息传输给体外控制模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轴驱动式人造肛门括约肌的肠道压力检测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密封机构、压片机构和压力传感器模块,其中:压力传感器模块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密封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压片机构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侧面;
所述的密封机构包括:密封薄膜和盖板,其中:密封薄膜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盖板设置于密封薄膜上;
所述的压力传感器模块包括:压力传感器、信号放大模块和信号线,其中:压力传感器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内,信号放大模块设置于压力传感器上,信号线与压力传感器相连并穿过压力检测模块主体,压力传感器将测得的肠道压力信号值放大并输出至控制系统;
所述的压片机构包括:单孔压片、双孔压片和密封塞,其中:密封塞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双孔压片设置于压力检测模块主体上与信号线相连一侧面上并与密封塞相连,单孔压片设置于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国正华芳芳韩玎王志武姜萍萍刘大生周泽润姚盛健丁紫凡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