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模块与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656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热模块,包括壳体、导热腔体、绝热件、至少一个加热件、进气接头以及排气接头。导热腔体配置于壳体内且内部形成有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以及贯孔,其中第一气道连通于贯孔;绝热件套设于导热腔体,且第二气道连通于导热腔体以及绝热件间的间隙;加热件配置于导热腔体上;进气接头配置于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第一气道;排气接头配置于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第二气道。此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加热模块的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热模块与加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加热模块与加热装置,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快速且均匀地加热目标空气温度的加热模块与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及精密电子产业的制程当中,经常需要对印刷电路板等电子组件进行加工处理。在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会操作加热装置并吹出热风,使得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升温软化,并配合电路板材料上方的热风正压以及下方的真空负压,达成印刷电路板热塑成型的作用。然而,目前市面上的加热装置大多只能局部地加热特定位置,而无法均匀地对容置电子组件的模穴内的空气升温。除此之外,当特定区域的空气被加热后,模穴内其它部分的低温空气无法被有效排出,进而形成温度梯度而影响制程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快速且均匀地加热目标空气温度的加热模块与加热装置,以期达到优化制程及节省工时的效果。本技术提供一种加热模块,包括壳体、导热腔体、绝热件、至少一个加热件、进气接头以及排气接头。导热腔体配置于壳体内且内部形成有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以及贯孔,其中第一气道连通于贯孔;绝热件套设于导热腔体,且第二气道连通于导热腔体以及绝热件间的间隙;加热件配置于导热腔体上;进气接头配置于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第一气道;排气接头配置于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第二气道。此外,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加热模块的加热装置。优选地,导热腔体包括加热部以及喷嘴部。喷嘴部以及绝热件相对于壳体突出,贯孔贯通加热部以及喷嘴部,且第一气道以及第二气道分别经由贯孔以及间隙连通于外部。优选地,贯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分别对应加热部以及喷嘴部且分别具有第一内径以及第二内径,且第一内径大于第二内径。优选地,第一部分内配置有温度传感器。优选地,喷嘴部的端部相对于壳体的高度差大于绝热件的端部相对于壳体的高度差。优选地,导热腔体上还形成有至少一个加热孔。加热孔相邻于第一气道,且加热件配置于加热孔内。优选地,加热模块还包括第一导热件以及第二导热件。第一气道包括主气道以及支气道,主气道连接于进气接头以及支气道之间,支气道连接于主气道以及贯孔之间,第一导热件配置于主气道内,且第二导热件配置于支气道内。优选地,加热件包括金属杆件或金属丝,第一导热件为螺旋结构,且第二导热件为弹簧。优选地,进气接头以及排气接头位于导热腔体的同一侧,且导热腔体以及绝热件通过多个锁固件彼此固设。基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上述的加热模块以及模穴,其中所述加热模块通过壳体以及绝热件连接于模穴。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吸取式移动系统能通过加热件对第一气道内的空气加热释出,且经由间隙以及第二气道将冷空气从排气接头排出,使得目标空间的空气能均匀升温。另一方面,本技术的加热装置通过模穴连接上述的加热模块,使得整个加热架构模块化,从而改善制程且节省了人工确认加热均匀度的工时。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但是此说明与所附图式仅用来说明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权利范围作任何的限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加热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加热模块的组件爆炸示意图;图3为图1的加热模块的上视示意图;图4为图3的加热模块沿A-A剖面的剖视示意图;以及图5为本技术的加热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加热装置10加热模块100壳体200导热腔体210加热部220喷嘴部300绝热件310垫片400加热件500进气接头600排气接头700锁固件800温度传感器900a第一导热件900b第二导热件20模穴A-A剖面C间隙D1第一内径D2第二内径G加热孔H1、H2高度差P1第一气道P11主气道P12支气道P2第二气道T贯孔T1第一部分T2第二部分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它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以下实施例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而非对本技术加以限制。此外,在下列各个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组件将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请参考图1,图1为本技术的加热模块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加热模块10包括壳体100、导热腔体200、绝热件300、至少一个加热件400、进气接头500以及排气接头600,其中导热腔体200配置于壳体100内,绝热件300套设于导热腔体200,且加热件400、进气接头500以及排气接头600配置于导热腔体200上。请参考图2,图2为图1的加热模块的组件爆炸示意图。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为绝热材质的圆柱套筒且内部具有容置空间,其中容置空间的内径与导热腔体200的尺寸大致相等,因此壳体100可以套设于导热腔体200的外周面且彼此紧配。导热腔体200为具有高导热率的圆柱构件,其材料较佳为金属,但也可以是石墨或是掺有金属或合金的复合材料,本技术对此不加以限制。绝热件300为绝热材质所制的套筒形构件,更进一步而言,导热腔体200包括加热部210以及喷嘴部220,而绝热件300套设于导热腔体200的喷嘴部220上并通过配置于导热腔体200上的多个锁固件700彼此固设。当加热模块10组装完成后,绝热件300的一部分会与壳体100共平面,且喷嘴部220以及绝热件300的另一部分会相对于壳体100突出。较佳地,绝热件300远离壳体100的端部上还配置有垫片310,而壳体100上也配置有多个锁固件700用以将壳体100直接锁固于目标物上,通过这样的配置,可使加热模块10与需要加热的对象组装时更加稳固密合。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加热件400共有两组,分别配置在导热腔体200上的两个加热孔内,其中加热件400包括金属杆件例如是铜棒,但也可以是铜丝或钢丝等金属丝。当用户想要通过加热模块10进行加热时,可以对加热件400上的金属杆件或金属丝进行加热,由于加热件400以及导热腔体200均为热的良导体,且壳体100以及绝热件300为绝热材质所制,因此热量可迅速传递至整个导热腔体200,且不会经由壳体100以及绝热件300向外部泄漏,从而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n导热腔体,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内部形成有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以及贯孔,其中所述第一气道连通于所述贯孔;/n绝热件,套设于所述导热腔体,且所述第二气道连通于所述导热腔体以及所述绝热件间的间隙;/n至少一个加热件,配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n进气接头,配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所述第一气道;以及/n排气接头,配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所述第二气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导热腔体,配置于所述壳体内且内部形成有第一气道、第二气道以及贯孔,其中所述第一气道连通于所述贯孔;
绝热件,套设于所述导热腔体,且所述第二气道连通于所述导热腔体以及所述绝热件间的间隙;
至少一个加热件,配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
进气接头,配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所述第一气道;以及
排气接头,配置于所述导热腔体上且连通于所述第二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腔体包括加热部以及喷嘴部,所述喷嘴部以及所述绝热件相对于所述壳体突出,所述贯孔贯通所述加热部以及所述喷嘴部,且所述第一气道以及所述第二气道分别经由所述贯孔以及所述间隙连通于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贯孔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以及所述第二部分分别对应所述加热部以及所述喷嘴部且分别具有第一内径以及第二内径,且所述第一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内配置有温度传感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部的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永聪
申请(专利权)人:上利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