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外壳结构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485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机外壳及电机,其中,电机外壳包括机盖和机身;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机盖;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呈“V”字型;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机盖底部,以将机盖固定于机身顶部。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本技术方案,机盖底部套嵌于凹槽内,凹槽实现了机盖的径向定位,固定部实现了机盖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与机身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与机身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外壳结构及电机
本技术涉及到电机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机外壳结构及电机。
技术介绍
电动座椅越来越智能化和人性化,有多达十几种调节方向的方式。例如有的轿车的驾驶座椅,司机上车后,关好车门,接通点火开关,电动座椅会自动向前移动约25mm,以便于司机操纵方向盘。司机退出点火钥匙,打开车门准备离开时,电动座椅会自动向后移动约25mm,以便司机下车。这种调节方式都需电机进行传动调节。在现有技术中,电机的外壳是一体成型结构,开模价格昂贵,造价成本高。因此,如何降低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显得十分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电动机外壳,旨在解决降低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电机外壳,包括机盖和机身;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机盖;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固定部呈“V”字型;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机盖底部,以将机盖固定于机身顶部。优选的,凹槽的数量为三个,各凹槽均匀分布在机身顶部;机盖底部相对凹槽的部分均具有一连接部;连接部与凹槽配合,以将机盖固定于机身顶部。优选的,机盖底部向远离机身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置腔;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其中,第一容置部的顶部与第二容置部的底部连通。优选的,连接部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具有环形开孔。优选的,第二容置部为半球型结构;第二容置部的顶部为平面结构。优选的,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优选的,固定部包括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和第三切削部;第一切削部、第二切削部和第三切削部首尾相接,以形成“V字型”固定部。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外壳。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本技术方案,机盖底部套嵌于凹槽内,凹槽实现了机盖的径向定位,固定部实现了机盖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与机身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与机身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电机外壳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电机外壳的机盖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机外壳的机身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机身的B部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1、机盖;11、连接部;12、第一容置部;13、第二容置部;2、机身;21、凹槽;22、固定部;23、第一切削部;24、第二切削部;25、第三切削部。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参照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机外壳,包括机盖1和机身2;机身2顶部具有凹槽21,以支撑机盖1;凹槽21侧部具有一固定部22,固定部22呈“V”字型;固定部22的斜边抵顶机盖1底部,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机身2顶部具有凹槽21,机盖1底部套嵌于凹槽21内,凹槽21的边缘经车床切削冲压,形成固定部22,固定部22呈“V”字型。固定部22的斜边抵顶机盖1底部,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相比于传统的一体成型的电机外壳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机盖1和机身2分别开模,将两者连接一起后,经车床切削冲压,凹槽21实现了机盖1的径向定位,固定部22实现了机盖1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1与机身2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1与机身2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参照图1至图3,凹槽21的数量为三个,各凹槽21均匀分布在机身2顶部;机盖1底部相对凹槽21的部分均具有一连接部11;连接部11与凹槽21配合,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凹槽21的数量为三,机盖1的连接部11的数量也是三个。连接部11与凹槽21配合,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各凹槽21和各连接部11均匀分布,且数量均为三个,在受到外力冲击时,受力均匀。参照图2,机盖1底部向远离机身2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置腔;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部12和第二容置部13,其中,第一容置部12的顶部与第二容置部13的底部连通。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容置部12用于放置轴承固定件,第二容置部13用于放置轴承。第一容置部12的侧壁紧贴轴承固定件,第二容置部13的侧壁紧贴轴承。通过上述设置,避免轴承的容置空间太大,导致轴承摆动。参照图1,连接部11靠近容置腔的一侧具有环形开孔。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环形开孔的作用在于提醒工人将环形开孔所在的部位套嵌入机身2,提高生产效率。参照图2,第二容置部13为半球型结构;第二容置部13的顶部为平面结构。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容置部13为半球形结构,避免轴承出现轴向摆动。第二容置部13的顶部为平面结构,进一步地限定轴承的轴向摆动,此外,第二容置部13的顶部为平面结构,相比于弧面结构,该结构更能抵抗外力冲击。进一步地,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机外壳为SECC电解亚铅镀锌钢板,便于机盖1和机身2的切削和冲压,提高生产效率。参照图4,固定部22包括第一切削部23、第二切削部24和第三切削部25;第一切削部23、第二切削部24和第三切削部25首尾相接,以形成“V字型”固定部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切削部24与第三切削部25为冲压形成。第二切削部24长度越长,第三切削部25在凹槽21的投影面积就越大,固定部22在轴向上机盖1的固定效果就越好。进一步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电机,包括上述的电机外壳。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机身2顶部具有凹槽21,机盖1底部套嵌于凹槽21内,凹槽21的边缘经车床切削冲压,形成固定部22,固定部22呈“V”字型。固定部22的斜边抵顶机盖1底部,以将机盖1固定于机身2顶部。相比于传统的一体成型的电机外壳结构,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机盖1和机身2分别开模,将两者连接一起后,经车床切削冲压,凹槽21实现了机盖1的径向定位,固定部22实现了机盖1的轴向定位,从而实现机盖1与机身2的固定连接。本方案在保证了机盖1与机身2固定连接的情况下,有效降低了电机外壳的生产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和机身;/n所述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所述机盖;/n所述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V”字型;/n所述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所述机盖底部,以将所述机盖固定于所述机身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盖和机身;
所述机身顶部具有凹槽,以支撑所述机盖;
所述凹槽侧部具有一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呈“V”字型;
所述固定部的斜边抵顶所述机盖底部,以将所述机盖固定于所述机身顶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数量为三个,各所述凹槽均匀分布在所述机身顶部;
所述机盖底部相对所述凹槽的部分均具有一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凹槽配合,以将所述机盖固定于所述机身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盖底部向远离所述机身方向延伸,形成一容置腔;
所述容置腔包括第一容置部和第二容置部,其中,所述第一容置部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容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伟兵罗永鸿李臻闫鲲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力辉电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