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6410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涉及电器连接件的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包括环形外模具和环形内模具;环形内模具包括多个连接单元;各连接单元包括第一挤压部和第二挤压部;第一挤压部两端设置有插槽,第二挤压部两端设置有插条,第二挤压部的插条穿过第一挤压部的插槽;第一挤压部和环形外模具之间、以及第二挤压部和环形外模具之间均设置有能够驱动第一或第二挤压部靠近或远离环形外模具的驱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缓解了采用两半模具相互对压以将接线端子的接线端与接电线压接在一起存在的:每种压接装置只能适用于一种尺寸的接线端子,对于外形尺寸不同的接线端子,需更换多种不同型号的模具进行压接,使用不方便、加工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电器连接件的生产制造
,尤其是涉及一种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
技术介绍
在电器连接件的生产制造
中,需要将接线端子和接电线套接后,使用压接装置对接线端子的接线端和接电线的套接部位进行按压,以将接线端子的接线端与接电线压接在一起。现有的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主要是采用两半模具相互对压完成对接线端子的接线端和接电线的套接部位进行按压,以将接线端子的接线端与接电线压接在一起的工作,但是,其至少存在有:每种压接装置只能适用于一种尺寸的接线端子,对于外形尺寸不一样的接线端子,需要更换多种不同型号的模具进行压接,使用不方便、加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采用两半模具相互对压以将接线端子的接线端与接电线压接在一起存在的:每种压接装置只能适用于一种尺寸的接线端子,对于外形尺寸不一样的接线端子,需要更换多种不同型号的模具进行压接,使用不方便、加工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外模具(1)和环形内模具(2);/n所述环形内模具(2)设置于所述环形外模具(1)的内部;/n所述环形内模具(2)包括多个连接单元(3);各个所述连接单元(3)分别包括各自的第一挤压部(31)和第二挤压部(32);在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槽(310),在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条(320),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一端的插条(320)穿过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一端的插槽(310);相邻两个所述连接单元(3)中,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单元(3)中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另一端的插条(320)穿过另一个所述连接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环形外模具(1)和环形内模具(2);
所述环形内模具(2)设置于所述环形外模具(1)的内部;
所述环形内模具(2)包括多个连接单元(3);各个所述连接单元(3)分别包括各自的第一挤压部(31)和第二挤压部(32);在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槽(310),在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插条(320),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一端的插条(320)穿过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一端的插槽(310);相邻两个所述连接单元(3)中,其中一个所述连接单元(3)中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另一端的插条(320)穿过另一个所述连接单元(3)中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另一端的插槽(310);
在各个所述第一挤压部(31)和所述环形外模具(1)之间均设置有第一驱动组件(41),所述第一驱动组件(41)配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挤压部(31)靠近或远离所述环形外模具(1);在各个所述第二挤压部(32)和所述环形外模具(1)之间均设置有第二驱动组件(42),所述第二驱动组件(42)配置成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挤压部(32)靠近或远离所述环形外模具(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两端的插槽(310)、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两端的插条(320)均至少具有两个,所述第二挤压部(32)的一端的至少两个插条(320)一一对应穿过相邻所述第一挤压部(31)的一端的至少两个插槽(3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和接电线的压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所述连接单元(3)包括一个所述第一挤压部(31)和一个所述第二挤压部(32)。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金峰马勇刘娜林士强杨林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津裕电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