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分开设置的球形监测仪及振动梁部件;其中:所述监测仪内设有第一卡具、电路板、高压抽能结构及与前述电路板连接的天线,该第一卡具及该高压抽能结构卡套设于特高压电力线上,该高压抽能结构感应电力线周围的磁场能,以交流电压的形式为所述电路板提供电能;所述振动梁部件包括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且该振动测量结构垂直于该第二卡具所在的平面;所述监测仪与所述振动梁部件间由包罩屏蔽套管的信号线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特高压电压等级下不产生电晕、安装使用方便,且能自供电。(*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送电线路的监测装置,尤其是指用于对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上的微风振动参数进行监测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特高压输电与超高压及高压输电相比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一回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输电能力接近500kV交流输电线路的5倍,在输送相同功率的情况下,1000kV交流特高压的最远输电距离可达500kV交流输电线路的4倍。所以,为了优化我国能源配制、促进电力工业整体协调发展,特高压电网的建设成为我国当前电网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所有的高压送电线路在运行过程中都受气象条件和外界环境等的影响经常发生超过线路本身允许幅值的微风振动,这样往往导致某些送电线路部件的疲劳损坏,如导地线的疲劳断股,金具、间隔棒及杆塔构件的疲劳损坏或磨损等,这些故障通过传统的人工定期巡线手段很难进行有效的预防。为了能够克服人工巡线不能有效预防线路损坏的问题,目前迫切需要使用智能装置对送电线路状态进行在线监测以提高线路运行的可靠性;另外对线路温度、线路周围气象环境的在线监测对提高导线的输送容量,减少线路投资,缓解我国供电形势紧张的局面也有着很大的参考意义。中国专利ZL200520130572.8高压抽能供电的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中已解决了监测仪在超高压及高压导线上安装所须解决的问题,如信号必须用无线的方式传输,装置在高压线路上的长期供电问题,装置工作在高压电场、强磁场和高低温甚至冰雪雷雹等恶劣环境中防止电晕及电磁干扰、采用不易损坏的片状天线等。但该装置仅适用于5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送电线路,其外-->形结构在1000KV特高压送电线路中会产生严重的电晕现象而无法使用。通过对特高压线路相关产品特性的试验研究,成功解决了微风振动在线监测装置应用于特高压环境下的相关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该监测装置在特高压电压等级下不产生电晕、安装使用方便,且能自供电。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分开设置的球形监测仪及振动梁部件;其中:所述监测仪内设有第一卡具、电路板、高压抽能结构及与前述电路板连接的天线,该第一卡具及该高压抽能结构卡套设于特高压电力线上,该高压抽能结构感应电力线周围的磁场能,以交流电压的形式为所述电路板提供电能;所述振动梁部件包括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且该振动测量结构垂直于该第二卡具所在的平面;所述监测仪与所述振动梁部件间由包罩屏蔽套管的信号线电连接。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监测仪具有能分离的上、下壳体及密封于该下壳体的盖板;所述高压抽能结构由两个绕有线圈的上、下环形铁芯对接形成,其中所述线圈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该下壳体与盖板形成的密封空间内设有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充电电池及该高压抽能结构的下环形铁芯,该上壳体与盖板之间的空间内固定设置有穿套电力线的第一卡具以及该高压抽能结构的上环形铁芯,所述下壳体内固定设有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天线;所述振动梁部件具有能分离的上、下外壳,所述振动测量结构由该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固紧设于上、下外壳内部,该上外壳为半圆柱形,下外壳在设置第二卡具的部分为半圆柱形,构成近似圆柱形结构。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卡具、-->第二卡具均包括上、下卡件,对应的两卡件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另一端由螺栓连接,构成环形卡套结构。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卡具的下卡件设有与上卡件对应的半圆形凹槽,且该下卡件的底部具有一方形安装底座,该下卡件的半圆形凹槽底部设有孔,该孔内设置温度传感器,且该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传感信号通过信号线穿设该盖板后直接引入密闭空间内所设的电路板中。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高压抽能结构中的两个环形铁芯均设置在与其形状对应的非磁性金属外壳内,且两金属外壳一侧铰链连接,另一侧通过螺栓连接。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监测仪的壳体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监测仪的密闭空间内设有非金属材料制成的电路板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内固设有所述电路板,该固定结构的外部包覆有电磁屏蔽材料制成的磁屏蔽结构。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天线为贴片式天线,并由非屏蔽材料封装于所述监测仪下壳体。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振动测量结构包括一应变梁及置于其末端的能转动的小轮,并且该应变梁的根部附近设有振动传感器,该振动传感器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应变梁为一悬臂梁式弹性体,且该弹性体与该小轮之间采用绝缘材料连接。如上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中,所述盖板的上表面具有坡度,该盖板下部与监测仪下壳体配合处设置有O形密封圈;所述振动梁部件的下外壳底部设置有排水孔。本技术的效果如下:1.本技术的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包括球形监测仪及近似圆柱形的振动-->梁结构,曲率半径大,不会在特高压线路上产生电晕现象。2.本技术的振动梁部件与球形监测仪为分体式结构,使振动梁部件的重量进一步减轻,不会在线路上产生振动节点。3.本技术采用贴片式天线,将其密封安装于天线盖内,能有效的防止恶劣的气候对天线造成损坏,提高了系统信号发射的可靠性。4.本技术在球形监测仪内部的第一卡具上开设有安装温度传感器的通孔,温度传感信号直接通过第一卡具的固定底座底部所设的孔引入,这种信号输入方式一方面便于温度传感器与高压电力线良好的接触,另一方面大大的缩短了信号引线的长度,减轻了高压线周围的电磁场对信号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风吹雨淋等外界环境对信号输入带来的影响。5.本技术的卡具的上卡件和包括长方形底座的下卡件做成分体式的结构,便于根据不同的电力线直径选择不同规格的卡具。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的球形监测仪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的球形监测仪结构示意图(去掉上壳体);图3为本技术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的球形监测仪外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的振动梁部件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的振动梁部件整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为一种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所述监测装置主要包括分开设置的球形监测仪及近似圆柱形的振动梁部件;其中:所述监测-->仪内设有第一卡具、电路板、高压抽能结构与电路板连接的天线,该第一卡具及该高压抽能结构可以卡套设于特高压线路上,该高压抽能结构感应该电力线周围的磁场能,并以交流电压的形式为所述电路板提供电能;所述振动梁部件主要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且该振动测量结构垂直于该第二卡具所在的平面;所述监测仪与所述振动梁部件间由包罩屏蔽套管的信号线电连接。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至图5显示了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分开设置的球形监测仪及振动梁部件;其中: 所述监测仪内设有第一卡具、电路板、高压抽能结构及与前述电路板连接的天线,该第一卡具及该高压抽能结构卡套设于特高压电力线上,该高压抽能结构感应电力线周围的磁场能,以交流电压的形式为所述电路板提供电能; 所述振动梁部件包括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且该振动测量结构垂直于该第二卡具所在的平面; 所述监测仪与所述振动梁部件间由包罩屏蔽套管的信号线电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分开设置的球形监测仪及振动梁部件;其中:所述监测仪内设有第一卡具、电路板、高压抽能结构及与前述电路板连接的天线,该第一卡具及该高压抽能结构卡套设于特高压电力线上,该高压抽能结构感应电力线周围的磁场能,以交流电压的形式为所述电路板提供电能;所述振动梁部件包括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且该振动测量结构垂直于该第二卡具所在的平面;所述监测仪与所述振动梁部件间由包罩屏蔽套管的信号线电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监测仪具有能分离的上、下壳体及密封于该下壳体的盖板;所述高压抽能结构由两个绕有线圈的上、下环形铁芯对接形成,其中所述线圈连接于所述电路板;该下壳体与盖板形成的密封空间内设有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的充电电池及该高压抽能结构的下环形铁芯,该上壳体与盖板之间的空间内固定设置有穿套电力线的第一卡具以及该高压抽能结构的上环形铁芯,所述下壳体内固定设有与所述电路板连接的天线;所述振动梁部件具有能分离的上、下外壳,所述振动测量结构由该第二卡具及振动测量结构固紧设于上、下外壳内部,该上外壳为半圆柱形,下外壳在设置第二卡具的部分为半圆柱形,构成近似圆柱形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具、第二卡具均包括上、下卡件,对应的两卡件一端通过铰链连接,另一端由螺栓连接,构成环形卡套结构。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流特高压送电线路微风振动监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翔,李红旗,郭志广,秦小平,于钦刚,颜清,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北京电力建设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