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292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内导体外部依次包覆有绝缘层、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金属编织屏蔽网和PVC外护套,基于一个镀锌钢丝为中心周边布置若干镀锡铜丝并共同绞合紧压形成内导体,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为铜塑复合带搭盖绕包结构,铜塑复合带包括铜箔带外层和PTFE树脂内层,金属编织屏蔽网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08mm至0.12mm,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1mm至0.15mm。其兼具优异的柔韧性和屏蔽电气特性,不易出现断线,长距离传送电气特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
本技术涉及电缆
,尤其涉及一种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
技术介绍
工业应用现场的电磁噪声环境往往十分复杂,电磁噪声的辐射或传导(EMI)可能会严重干扰机电设备的正常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电磁噪声传播的一类重要载体,就是产线设备中使用的各种电缆。它们中有些是噪声源,有些则是受扰对象。要对抗电气线路上的电磁噪声干扰,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使用带有屏蔽的线缆。同轴电缆是电线电缆的主要品种之一。在自动化工业生产线上,机器人与电气控制设备等的电气连接都需要应用到柔软性能、屏蔽性能良好的同轴电缆。然而,工业应用现场环境复杂,在实际的敷设当中,一般的同轴电缆在经受弯折或扭转后,容易出现线芯或屏蔽层断线现象,屏蔽效果不稳定,长距离传送的电气特性差,影响耐久使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兼具有优异的柔韧性和屏蔽电气特性,不易出现断线,长距离传送的电气特性更好,耐久使用。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技术问题得以解决。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及所述内导体外部依次包覆有绝缘层、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金属编织屏蔽网和PVC外护套,基于一个镀锌钢丝为中心周边布置若干镀锡铜丝并共同绞合紧压形成所述内导体,所述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为铜塑复合带搭盖绕包结构,所述铜塑复合带包括铜箔带外层和PTFE树脂内层,所述金属编织屏蔽网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08mm至0.12mm,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1mm至0.15mm。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层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氟树脂内绝缘层、交联聚丙烯发泡层和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内绝缘层为FEP或PFA绝缘层。作为优选,所述交联聚丙烯发泡层和所述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的厚度比为1:1至1:1.5。作为优选,所述氟树脂内绝缘层的厚度为0.05mm至0.1mm。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1.8mm至2.2mm。作为优选,所述铜箔带外层厚度为8μm至12μm,所述PTFE树脂内层厚度为10μm至18μm。作为优选,所述PVC外护套厚度为1mm至5mm。作为优选,所述金属编织屏蔽网的螺旋角度为45度至60度。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在内导体中,镀锌钢丝的线膨胀系数小于镀锡铜丝,有助于平衡吸收电缆的延伸量,抑制电缆端的延伸力,提高现场复杂环境下的敷设适应性,镀锌钢丝的抗拉强度大于镀锡铜丝,抑制断线发生,保证良好的长距离信号传送的电气特性,且有助于提高电缆的耐弯曲特性。2.采用双层屏蔽的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和金属编织屏蔽网能够有效的抑制内部的信号或噪音泄漏至外部及抑制来自外部信号的干扰,铜塑复合带包括铜箔带外层和PTFE树脂内层,铜塑复合带搭盖绕包结构使铜塑复合带的一部分与绝缘层之间形成有空气间隙,提高电缆的柔韧性,PTFE树脂内层摩擦系数小,减少铜箔带外层、金属编织屏蔽网的应力集中,降低弯曲时的扭矩力,提高耐弯曲性,使得屏蔽层不易出现断裂现象,金属编织屏蔽网有效抑制铜塑复合带绕包时易出现的挠曲不平滑现象,进而,提高增强屏蔽特性的稳定性,并且金属编织屏蔽网能够与铜塑复合带良好接触,保证有效的屏蔽性能。金属编织屏蔽网的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提高电缆的柔韧性,内层镀锡铜单丝编织密度大有助于阻止内部的高频信号泄漏至外部,外层镀锡铜单丝电气阻值小,有助于抑制来自外部信号的干扰。并且,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与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不同,能够有效的减少了编织缝隙,大大降低镀锡铜单丝之间产生的摩擦现象,提高噪音屏蔽特性的同时,有助于增加电缆的柔韧性和抗扭转性,不易出现断线现象。3.氟树脂内绝缘层与内导体之间形成有间隙能够减少内导体承受的拉伸力,交联聚丙烯发泡层比氟树脂内绝缘层承受更大的拉伸力,从而减少氟树脂内绝缘层承受的拉伸力,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为交联聚丙烯发泡层的补强结构,拉伸强度和伸长率更大,不易出现撕裂,对内部的绝缘层形成有效保护。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内导体,11-镀锌钢丝,12-镀锡铜丝,2-绝缘层,21-氟树脂内绝缘层,22-交联聚丙烯发泡层,23-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3-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4-金属编织屏蔽网,5-PVC外护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包括内导体1,基于一个镀锌钢丝11为中心周边布置若干镀锡铜丝12并共同绞合紧压形成所述内导体1。所述内导体1外部依次包覆有绝缘层2、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3、金属编织屏蔽网4和PVC外护套5。具体的说,所述绝缘层2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氟树脂内绝缘层21、交联聚丙烯发泡层22和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23。比如,所述氟树脂内绝缘层21为FEP或PFA绝缘层。所述绝缘层2的厚度为1.8mm至2.2mm。进一步的,所述氟树脂内绝缘层21的厚度为0.05mm至0.1mm,所述交联聚丙烯发泡层22和所述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23的厚度比为1:1至1:1.5。所述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3为铜塑复合带搭盖绕包结构,所述铜塑复合带包括铜箔带外层和PTFE树脂内层,具体的说,所述铜箔带外层厚度为8μm至12μm,所述PTFE树脂内层厚度为10μm至18μm。所述金属编织屏蔽网4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08mm至0.12mm,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1mm至0.15mm。进一步的,所述金属编织屏蔽网4的螺旋角度为45度至60度。所述PVC外护套5厚度为1mm至5mm。本技术是通过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另外,在本技术的指导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修改以适应具体的情况及材料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因此,本技术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所有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其特征是:包括内导体(1)及所述内导体(1)外部依次包覆有绝缘层(2)、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3)、金属编织屏蔽网(4)和PVC外护套(5),基于一个镀锌钢丝(11)为中心周边布置若干镀锡铜丝(12)并共同绞合紧压形成所述内导体(1),所述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3)为铜塑复合带搭盖绕包结构,所述铜塑复合带包括铜箔带外层和PTFE树脂内层,所述金属编织屏蔽网(4)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08mm至0.12mm,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1mm至0.1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其特征是:包括内导体(1)及所述内导体(1)外部依次包覆有绝缘层(2)、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3)、金属编织屏蔽网(4)和PVC外护套(5),基于一个镀锌钢丝(11)为中心周边布置若干镀锡铜丝(12)并共同绞合紧压形成所述内导体(1),所述铜塑复合带绕包屏蔽层(3)为铜塑复合带搭盖绕包结构,所述铜塑复合带包括铜箔带外层和PTFE树脂内层,所述金属编织屏蔽网(4)为内层镀锡铜单丝和外层镀锡铜单丝互为逆向螺旋缠绕编织构成,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小于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所述内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08mm至0.12mm,所述外层镀锡铜单丝直径为0.1mm至0.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其特征是:所述绝缘层(2)由内至外依次包括氟树脂内绝缘层(21)、交联聚丙烯发泡层(22)和交联聚丙烯外绝缘层(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柔性防断线双层屏蔽同轴电缆,其特征是:所述氟树脂内绝缘层(21)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旭皓江平黄建卫王成旺王毅王登峰邵千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物产中大线缆有限公司浙江元通线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