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60008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包括实验桌、计量称、托块、托盘、内盘、握把、倒出口、放置盒、挖勺、粉煤灰试剂瓶、待计量盛放瓶、清洗箱、喷水管和清洁用品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加装的内盘,主要用于盛放粉煤灰,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粉煤灰长期在托盘上面长期计量,由于粉煤灰属于易腐蚀材料,长时间会侵蚀托盘的使用寿命,加装的内盘,主要避免粉煤灰与托盘的直接接触,同时有效的延长了托盘的使用寿命;同时加装的倒出口,便于粉煤灰在计量过后,便于粉煤灰从倒出口倾倒到待计量盛放瓶中,避免传统的计量过后倾倒的时候出现洒落的情况,避免清理的麻烦,同时也避免了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
本技术涉及一种计量称,具体是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属于混凝土生产计量系统

技术介绍
由燃料(主要是煤)燃烧过程中排出的微小灰粒。其粒径一般在1~100μm之间。属于危险废物,又称粉煤灰或烟灰,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烟气灰分中的细微固体颗粒物,如燃煤电厂从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细灰;飞灰是煤粉进入1300~1500℃的炉膛后,在悬浮燃烧条件下经受热面吸热后冷却而形成的,由于表面张力作用,飞灰大部分呈球状,表面光滑,微孔较小,一部分因在熔融状态下互相碰撞而粘连,成为表面粗糙、棱角较多的蜂窝状组合粒子,飞灰的化学组成与燃煤成分、煤粒粒度、锅炉型式、燃烧情况及收集方式等有关,飞灰的排放量与燃煤中的灰分直接有关,据我国用煤情况,燃用1t煤约产生250~300kg粉煤灰,大量粉煤灰如不加控制或处理,会造成大气污染,进入水体会淤塞河道,其中某些化学物质对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在粉煤灰作为制作混凝土的原材料之一,在配比方便相对严格,所以要经过精确地称量之后在配比进行制作混凝土,但因粉尘灰的材料腐蚀性能较强,所以在计量实验的时候,长时间使用的托盘会受到侵蚀,相对于减少其使用的寿命,并且在计量之后将样品倒入的时候,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和耗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在试验之后,需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保存,传统的实验室和清洗室相隔甚远,清洗的话极为不便。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包括实验桌;所述实验桌的顶端面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有所述计量称、粉煤灰试剂瓶、待计量盛放瓶、喷水管和清洁用品盒,所述计量称的顶端盛放有托盘,所述托盘的内部卡接有内盘,所述托盘的左端面的外壁固接有握把,所述托盘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倒出口,所述实验桌的内部套接有清洗箱,所述实验桌的顶端面水平放置有放置盒,所述放置盒的内部盛放有挖勺。优选的,所述计量称的顶部安装有所述托块;所述托块的顶端面套接有所述托盘,所述计量称的后端面距离10CM水平放置有所述放置盒。优选的,所述内盘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所述倒出口,所述托盘的倒出口贴合至所述内盘的所述倒出口上面。优选的,所述托盘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内盘的表面,所述托盘和所述内盘的内部均为空腔结构,所述托盘和所述内盘的内部的空腔结构呈U字型结构,所述托盘的高度高于所述内盘的高度。优选的,所述放置盒的底端面水平放置至所述实验桌的顶端面,所述放置盒的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放置盒的内部结构呈U字型结构。优选的,所述粉煤灰试剂瓶和所述待计量盛放瓶的尺寸相同,所述喷水管的底部贯通安装至所述实验桌的上下端面,所述清洗箱的内部结构为空腔结构,所述清洗箱的顶部贯通至所述实验桌的上下端面,所述清洁用品盒的内部盛放有清洁棉,酒精和清洁布。优选的,所述实验桌由两块支撑板和一块主板组成,所述实验桌的两块支撑板的尺寸相同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加装的内盘,主要用于盛放粉煤灰,避免在实验过程中粉煤灰长期在托盘上面长期计量,由于粉煤灰属于易腐蚀材料,长时间会侵蚀托盘的使用寿命,加装的内盘,主要避免粉煤灰与托盘的直接接触,同时有效的延长了托盘的使用寿命;2、加装的倒出口,便于粉煤灰在计量过后,便于粉煤灰从倒出口倾倒到待计量盛放瓶中,避免传统的计量过后倾倒的时候出现洒落的情况,避免清理的麻烦,同时也避免了浪费;3、加装的喷水管和清洁用品盒,便于试验过后对器皿进行擦拭和清洗,有效的保持了试验品的洁净和方便下次使用的优点,同时就近原则,避免传统的实验室和清洗室距离上的清洗的麻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A处局部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主视图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俯视图结构示意图。图中:1、实验桌,2、计量称,201、托块,3、托盘,4、内盘,5、握把,6、倒出口,7、放置盒,8、挖勺,9、粉煤灰试剂瓶,10、待计量盛放瓶,11、清洗箱,12、喷水管,13、清洁用品盒。具体实施方式为使得本技术的技术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下面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请参阅图1-4所示,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包括实验桌1;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有所述计量称2、粉煤灰试剂瓶9、待计量盛放瓶10、喷水管12和清洁用品盒13,所述计量称2的顶端盛放有托盘3,所述托盘3的内部卡接有内盘4,所述托盘3的左端面的外壁固接有握把5,所述托盘3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倒出口6,所述实验桌1的内部套接有清洗箱11,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水平放置有放置盒7,所述放置盒7的内部盛放有挖勺8。所述计量称2包括托块201;所述计量称2的顶部安装有所述托块201;所述托块201的顶端面套接有所述托盘3,所述计量称2的后端面距离10CM水平放置有所述放置盒7;所述内盘4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所述倒出口6,所述托盘3的倒出口6贴合至所述内盘4的所述倒出口6上面;所述托盘3的表面积大于所述内盘4的表面,所述托盘3和所述内盘4的内部均为空腔结构,所述托盘3和所述内盘4的内部的空腔结构呈U字型结构,所述托盘3的高度高于所述内盘4的高度;所述放置盒7的底端面水平放置至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所述放置盒7的内部为空腔结构,所述放置盒7的内部结构呈U字型结构;所述粉煤灰试剂瓶9和所述待计量盛放瓶10的尺寸相同,所述喷水管12的底部贯通安装至所述实验桌1的上下端面,所述清洗箱11的内部结构为空腔结构,所述清洗箱11的顶部贯通至所述实验桌1的上下端面,所述清洁用品盒13的内部盛放有清洁棉,酒精和清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其特征在于:包括实验桌(1);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有所述计量称(2)、粉煤灰试剂瓶(9)、待计量盛放瓶(10)、喷水管(12)和清洁用品盒(13),所述计量称(2)的顶端盛放有托盘(3),所述托盘(3)的内部卡接有内盘(4),所述托盘(3)的左端面的外壁固接有握把(5),所述托盘(3)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倒出口(6),所述实验桌(1)的内部套接有清洗箱(11),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水平放置有放置盒(7),所述放置盒(7)的内部盛放有挖勺(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其特征在于:包括实验桌(1);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从左至右依次放置有所述计量称(2)、粉煤灰试剂瓶(9)、待计量盛放瓶(10)、喷水管(12)和清洁用品盒(13),所述计量称(2)的顶端盛放有托盘(3),所述托盘(3)的内部卡接有内盘(4),所述托盘(3)的左端面的外壁固接有握把(5),所述托盘(3)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倒出口(6),所述实验桌(1)的内部套接有清洗箱(11),所述实验桌(1)的顶端面水平放置有放置盒(7),所述放置盒(7)的内部盛放有挖勺(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其特征在于:所述计量称(2)包括托块(201);所述计量称(2)的顶部安装有所述托块(201);所述托块(201)的顶端面套接有所述托盘(3),所述计量称(2)的后端面距离10CM水平放置有所述放置盒(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电厂粉煤灰生产混凝土的计量称,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盘(4)的右端面的顶部一体化浇灌有所述倒出口(6),所述托盘(3)的倒出口(6)贴合至所述内盘(4)的所述倒出口(6)上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成奇邓超王玄周培合
申请(专利权)人:淅川县淅水混凝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