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请公开一种虹吸式蒸发器,包括卧式汽液分离器和卧式蒸发器,卧式汽液分离器固定在卧式蒸发器上部;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两端分别通过升汽管和降液管与所述卧式蒸发器的两端连通;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内设有多层的扰流板,各扰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进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结构,提升蒸发的制冷剂汽体在气液分离器相变速度,提高蒸发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式蒸发器
本技术涉及化工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虹吸式蒸发器。
技术介绍
蒸发器是制冷四大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件,低温的冷凝液体通过蒸发器,与外界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气化吸热,达到制冷的效果。蒸发器主要由加热室和蒸发室两部分组成。加热室向液体提供蒸发所需要的热量,促使液体沸腾汽化;蒸发室使气液两相完全分离。虹吸蒸发器由两部分组成,上部为气液分离器,下部为虹吸式蒸发器,属于重力型再循环蒸发器。节流后的制冷剂液体进入气液分离器,其中保持一定的静液压力,凭借重力向蒸发器供液,液态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热,部分气化使进出口液体产生密度差(位能差),此压差产生动力,使制冷剂在管程的质量流率和循环倍率提高。这种由于相变引起密度改变的自循环现象叫热虹吸。现有公开号为CN206291538U的专利申请文件提供的一种虹吸式蒸发器,包括换热器和安装在所述换热器上方的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包括中空的气液分离器立式壳体,用于封闭所述气液分离器两端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气液分离器的第一盖板通过支撑部件平行固定在所述换热器上,使所述气液分离器立式安装在所述换热器的上方;所述气液分离器分别通过上升循环管和下降循环管与所述换热器的管程连通。通过改变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结构以及各接管的位置,改变传统的气液分离器卧式的安装形式,大大减少了制冷剂的充注量,实现节能与环保的目的。现有的制冷剂液体在气液分离器内相变速度较慢,具体是蒸发的制冷剂汽体在气液分离器变为液体的较慢,影响蒸发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虹吸式蒸发器,具体是改进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结构,提升蒸发的制冷剂汽体在气液分离器相变速度,提高蒸发效率。本技术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虹吸式蒸发器,包括卧式汽液分离器和卧式蒸发器,卧式汽液分离器固定在卧式蒸发器上部;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两端分别通过升汽管和降液管与所述卧式蒸发器的两端连通;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内设有多层的扰流板,各扰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本申请中,在卧式汽液分离器内设置扰流板,提升蒸发的制冷剂汽体的换热效率,使其快速转变为液体,同时,各扰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是液态的制冷剂可沉积至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底部,并快速通过降液管进入卧式蒸发器内循环,提升蒸发效率。可选的,所述的扰流板为等间隔分布的6-12层。上述的层数仅为优选的方式,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具体尺寸进行合理设置。可选的,所述虹吸式蒸发器内设有固定扰流板的支架,支架用于支撑扰流板的安装。可选的,所述支架为上下错位布置的挡板,各挡板间形成迂回的通道。本申请中的支架也可以兼做扰流板的作用,在挡板间形成迂回的通道,当蒸发的制冷剂汽体通过时,也可以提升换热效率。可选的,所述卧式蒸发器上设置有载冷剂进口与载冷剂出口,载冷剂进口与载冷剂出口连接卧式蒸发器内的壳程;所述升汽管和降液管分别连通卧式蒸发器内的管程。本申请中,卧式蒸发器内设有管程和壳程,壳程内通入载冷剂,管程内通入制冷剂,两者进行换热。可选的,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底部设有进液口,顶部设有蒸汽出口。可选的,所述的进液口连接在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中部,蒸汽出口与所述降液管同侧设置。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改进气液分离器的内部结构,提升蒸发的制冷剂汽体在气液分离器相变速度,提高蒸发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虹吸式蒸发器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的一种虹吸式蒸发器,由卧式汽液分离器1和卧式蒸发器2两个独立单元组成,卧式汽液分离器1固定在卧式蒸发器2上部。卧式汽液分离器1的两端分别通过升汽管5和降液管8与卧式蒸发器2的两端连通;卧式汽液分离器4内设有多层的扰流板9,各扰流板9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本申请中,在卧式汽液分离器内设置扰流板,提升蒸发的制冷剂汽体的换热效率,使其快速转变为液体,同时,各扰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是液态的制冷剂可沉积至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底部,并快速通过降液管进入卧式蒸发器内循环,提升蒸发效率。扰流板9为等间隔分布的6-12层。或者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具体尺寸进行合理设置。虹吸式蒸发器1内设有固定扰流板的支架10,支架10用于支撑扰流板9的安装。支架为上下错位布置的挡板,各挡板间形成迂回的通道。支架也可以兼做扰流板的作用,在挡板间形成迂回的通道,当蒸发的制冷剂汽体通过时,也可以提升换热效率。卧式蒸发器2上设置有载冷剂进口7与载冷剂出口6,载冷剂进口与载冷剂出口连接卧式蒸发器内的壳程;升汽管5和降液管9分别连通卧式蒸发器内的管程。卧式蒸发器内设有管程和壳程,壳程内通入载冷剂,管程内通入制冷剂,两者进行换热。卧式汽液分离器1的底部设有进液口4,顶部设有蒸汽出口3。进液口连接在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中部,蒸汽出口与降液管同侧设置。本申请中,制冷剂液体从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底部进入,在汽液分离器内分离节流后的闪蒸汽体和制冷剂中的润滑油后,通过降液管从卧式蒸发器的一端管箱进入,在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通过换热管壁获取载冷剂的热量而逐渐蒸发。蒸发的制冷剂汽体或汽液两相流从卧式蒸发器另一端管箱上的升汽管进入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一端,在汽液分离器内完成汽相和液相的分离,液相沉降到分离器底部,汽相从卧式汽液分离器的另一端上部的蒸汽出口被制冷压缩机吸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举例,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吸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汽液分离器和卧式蒸发器,卧式汽液分离器固定在卧式蒸发器上部;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两端分别通过升汽管和降液管与所述卧式蒸发器的两端连通;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内设有多层的扰流板,各扰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汽液分离器和卧式蒸发器,卧式汽液分离器固定在卧式蒸发器上部;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的两端分别通过升汽管和降液管与所述卧式蒸发器的两端连通;所述卧式汽液分离器内设有多层的扰流板,各扰流板上均匀分布有落液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虹吸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扰流板为等间隔分布的6-12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虹吸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式蒸发器内设有固定扰流板的支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虹吸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应江,陈佳易,施朝锋,杨军,梅小玲,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颖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