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包括内设阀杆的阀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所述阀杆密封连接的浮动阀盖。所述阀杆上套设有填料压板,所述填料压板上穿设有一号预紧螺栓。所述一号预紧螺栓的下端与所述浮动阀盖螺纹连接,上端螺纹连接有一号螺母。所述浮动阀盖的下端侧壁上一体设置有能与所述阀体内壁密封的密封环。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之固接的压盖,所述压盖的下方依次压接有四开环、垫环。所述垫环的下端压接在所述密封环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阀门自密封结构不仅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节省了一定的高压空间,而且密封性能更加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阀门自密封结构
本技术涉及阀门
,尤其涉及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阀门自密封结构主要采用软质金属制成的楔形密封环密封,如图1所示,将楔形密封环1'放置在浮动阀盖2'和阀体3'之间,拧紧预紧螺栓4',使楔形密封环1'的侧面分别贴紧在浮动阀盖2'、阀体3'上以形成密封预紧力。当介质通过阀门时,介质压力作用在浮动阀盖2'上,浮动阀盖2'向上压缩楔形密封环1',使楔形密封环1'更加压缩挤紧,从而达到自紧密封的作用。这种楔形密封环拆卸较为困难,需要占用一定的高压空间,而且楔形密封环上有两个密封面(分别与浮动阀盖、阀体内壁密封),当阀门内介质压力反复变化时,其发生泄漏的风险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结构简单,便于拆卸,节省了一定的高压空间,而且密封性能更加可靠。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包括内设阀杆的阀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所述阀杆密封连接的浮动阀盖。所述阀杆上套设有填料压板,所述填料压板上穿设有一号预紧螺栓。所述一号预紧螺栓的下端与所述浮动阀盖螺纹连接,上端螺纹连接有一号螺母。所述浮动阀盖的下端侧壁上一体设置有能与所述阀体内壁密封的密封环。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之固接的压盖,所述压盖的下方依次压接有四开环、垫环。所述垫环的下端压接在所述密封环上。通过设置在填料压板上的一号预紧螺栓能对浮动阀盖产生密封预紧力;操作时,旋转螺母使一号预紧螺栓沿着填料压板上升,通过一号预紧螺栓的下端与浮动阀盖的螺纹连接,能够带动浮动阀盖同步上升,此时,与浮动阀盖一体成型的密封环随之上升,由于压盖、四开环、垫环的依次压接,在密封环上升的过程中,密封环能发生形变以压紧在阀体内壁上,实现对阀体的自密封预紧;工作时,由于介质压力作用在浮动阀盖上,浮动阀盖及密封环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此时压接在密封环上的垫环能使密封环更加压紧在阀体内壁上,以达到自紧密封的作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与浮动阀盖一体成型的密封环,不仅简化了阀门自密封结构,节省了一定的高压空间,而且通过一体设置的浮动阀盖与密封环,去掉了密封环与浮动阀盖之间的密封面,仅保留密封环与阀体之间的密封面,进而降低了阀体发生泄漏的概率,使得阀体的密封性能更加可靠。进一步来说,所述密封环包括弹性环体,所述弹性环体的外壁上堆焊有用于密封接触阀体内壁的刚性密封部,所述弹性环体的上端呈自外环向内环方向向下倾斜的态势。通过弹性环体的设置实现了密封环的形变,通过与阀体内壁匹配的刚性密封部保证了在弹性环体发生形变时,刚性密封部能密封压靠到阀体内壁上,保证压靠力度的均匀性。进一步来说,所述垫环上设有能抵压到所述弹性环体上端的楔形结构。通过楔形结构的设置能使弹性环体更加涨紧,以使刚性密封部与阀体内壁之间的密封强度更好。进一步来说,所述压盖上穿设有二号预紧螺栓。所述二号预紧螺栓的下端与所述浮动阀盖螺纹连接,上端螺纹连接有二号螺母。所述二号预紧螺栓、一号预紧螺栓分别位于所述阀杆的两侧。通过二号预紧螺栓的设置能够配合一号预紧螺栓调节浮动阀盖的密封预紧力。进一步来说,所述阀体内还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四开环位置的环形凹槽,所述四开环的一端嵌入在所述环形凹槽内。进一步来说,所述阀体还设有与之固接的阀门支架,所述阀门支架的内侧压紧在所述压盖的上端。通过压紧在压盖上的阀门支架能够抑制压盖的上行动作。进一步来说,所述浮动阀盖与阀杆之间还设有用于填充填料的填料腔,所述填料压板的下端设有用于压紧填料的压套。通过填料压板、压套、填料的配合实现了阀杆与浮动阀盖之间的密封。附图说明图1为
技术介绍
中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浮动阀盖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垫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楔形密封环;2'-浮动阀盖;3'-阀体;4'-预紧螺栓;1-阀体;2-阀杆;3-浮动阀盖;31-密封环;311-弹性环体;312-刚性密封部;4-填料压板;41-一号预紧螺栓;42-压套;5-压盖;51-二号预紧螺栓;6-四开环;7-垫环;71-楔形结构;8-阀门支架;9-填料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实施例参见附图2-3所示,本技术的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包括内设阀杆2的阀体1,所述阀体1内还设有与所述阀杆2密封连接的浮动阀盖3。所述阀杆2上套设有填料压板4,所述填料压板4上穿设有一号预紧螺栓41。所述一号预紧螺栓41的下端与所述浮动阀盖3螺纹连接,上端螺纹连接有一号螺母。所述浮动阀盖3的下端侧壁上一体设置有能与所述阀体1内壁密封的密封环31。所述阀体1内还设有与之固接的压盖5,所述压盖5的下方依次压接有四开环6、垫环7。所述垫环7的下端压接在所述密封环31上。通过设置在填料压板4上的一号预紧螺栓41能对浮动阀盖3产生密封预紧力;操作时,旋转螺母使一号预紧螺栓41沿着填料压板4上升,通过一号预紧螺栓41的下端与浮动阀盖3的螺纹连接,能够带动浮动阀盖3同步上升,此时,与浮动阀盖3一体成型的密封环31随之上升,由于压盖5、四开环6、垫环7的依次压接,在密封环31上升的过程中,密封环31能发生形变以压紧在阀体1内壁上,实现对阀体1的自密封预紧;工作时,由于介质压力作用在浮动阀盖3上,浮动阀盖3及密封环31具有向上移动的趋势,此时压接在密封环31上的垫环7能使密封环31更加压紧在阀体1内壁上,以达到自紧密封的作用。通过与浮动阀盖3一体成型的密封环31,不仅简化了阀门自密封结构,节省了一定的高压空间,而且通过一体设置的浮动阀盖3与密封环31,去掉了密封环31与浮动阀盖3之间的密封面,仅保留密封环31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面(相当于只保留一个泄漏点),进而降低了阀体1发生泄漏的概率,使得阀体1的密封性能更加可靠。参见附图4所示,所述密封环31包括弹性环体311,所述弹性环体311的外壁上堆焊有用于密封接触阀体1内壁的刚性密封部312,所述弹性环体311的上端呈自外环向内环方向向下倾斜的态势。所述弹性环体311采用软质金属,所述刚性密封部312采用硬质金属。当密封环31向上移动时,弹性环体311能抵压到垫环7上发生形变,进而压紧在刚性密封部312上,使刚性密封部312与阀体1内壁之间密封。通过弹性环体311的设置实现了密封环31的形变,通过与阀体1内壁匹配的刚性密封部312保证了在弹性环体311发生形变时,刚性密封部312能密封压靠到阀体1内壁上,保证压靠力度的均匀性。在本实施例中,参见附图5所示,所述垫环7上设有能抵压到所述弹性环体311上端的楔形结构71。当密封环31抵压到垫环7上时,通过楔形结构71的设置能使弹性环体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包括内设阀杆的阀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所述阀杆密封连接的浮动阀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上套设有填料压板,所述填料压板上穿设有一号预紧螺栓;所述一号预紧螺栓的下端与所述浮动阀盖螺纹连接,上端螺纹连接有一号螺母;所述浮动阀盖的下端侧壁上一体设置有能与所述阀体内壁密封的密封环;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之固接的压盖,所述压盖的下方依次压接有四开环、垫环;所述垫环的下端压接在所述密封环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阀门自密封结构,包括内设阀杆的阀体,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所述阀杆密封连接的浮动阀盖;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上套设有填料压板,所述填料压板上穿设有一号预紧螺栓;所述一号预紧螺栓的下端与所述浮动阀盖螺纹连接,上端螺纹连接有一号螺母;所述浮动阀盖的下端侧壁上一体设置有能与所述阀体内壁密封的密封环;所述阀体内还设有与之固接的压盖,所述压盖的下方依次压接有四开环、垫环;所述垫环的下端压接在所述密封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门自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包括弹性环体,所述弹性环体的外壁上堆焊有用于密封接触阀体内壁的刚性密封部,所述弹性环体的上端呈自外环向内环方向向下倾斜的态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门自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环上设有能抵压到所述弹性环体上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结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高中压阀门厂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