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止回阀及通风设备,该止回阀包括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框架中部形成有通风口,止回阀组件一端与框架旋转连接,叶片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止回阀组件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叶片相连,止回阀组件带动叶片旋转从而打开或密封所述通风口;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止回阀其整体重量更轻,且叶片和框架的强度更高,具有更好的耐高压性能,且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止回阀其成本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止回阀及通风设备
本技术涉及通风设备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止回阀及通风设备。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通风系统中,为了防止通风系统中的通风设备停止运行后,气体通过通风设备的出风口排出,一般会在通风设备上设置有止回阀。但是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止回阀一般采用镀锌板制作,若要实现耐高压的效果,则必须增加止回阀及通风设备叶片的材料的厚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高压的止回阀及通风设备。其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公开一种止回阀,包括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所述框架中部形成有通风口,所述止回阀组件一端与所述框架旋转连接,所述叶片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止回阀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叶片相连,所述止回阀组件带动所述叶片旋转从而打开或密封所述通风口;所述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所述止回阀组件、所述叶片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止回阀组件的数量与所述叶片的数量相对应,每一个所述止回阀组件分别与一个所述叶片相连,多个所述止回阀组件通过连杆相连,所述连杆的至少一端凸出于所述止回阀组件的外部。所述止回阀组件包括驱动部及旋转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旋转部相连,所述止回阀组件通过旋转部分别与所述框架及叶片相连。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一轴套及驱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驱动连接部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上,所述驱动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部相连。所述第一旋转轴上设有第一连接件、第一连接孔及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通;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穿过第一连接孔后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内。所述旋转部包括第二旋转轴、第二轴套及第二连接件,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轴的另一端,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旋转部相连。所述框架上设有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二轴套上设有凸出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旋转轴、所述第二轴套及第一固定部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固定孔后位于框架的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部为环形加强筋。还包括多个密封件,多个所述密封件分别位于所述框架的内周壁和/或所述叶片的边缘,所述叶片密封所述通风口时,所述叶片的四周边缘与所述密封件相贴合。本技术还公开一种通风设备,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止回阀。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用于对于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本技术的止回阀包括框架、止回阀及叶片,该框架、止回阀及叶片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止回阀其整体重量更轻,且叶片和框架的强度更高,具有更好的耐高压性能,且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止回阀其成本更低。2、框架中部形成有通风口,止回阀组件可带动叶片旋转从而打开或密封通风口,当叶片打开通风口时,气体可通过通风口排出;当叶片密封通风口后,气体被阻挡,防止气体通过止回阀组件排出。3、多个止回阀组件之间通过连杆相连,连杆的至少一端凸出于止回阀组件的外部,通过连杆可实现多个止回阀组件之间的联动,从而实现多个叶片之间的联动。4、止回阀还包括多个密封件,叶片密封通风口时,叶片的四周边缘与密封件相贴合,密封件的存在令通风口的密封效果更好,且更好的密封效果有助于提高止回阀的耐高压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的主视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叶片闭合后的部分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组件与叶片及连杆的组合示意图;图6是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8是本实施例的第三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实施例的叶片与密封条的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框架;2、止回阀组件;3、叶片;11、第一侧边;12、第二侧边;13、第三侧边;14、第四侧边;15、第一固定孔;16、第三固定孔;4、第一连接部;5、连杆;21、驱动部;22、旋转部;210、第一旋转轴;211、第一轴套;212、驱动连接部;213、第二固定部;214、第二固定孔;215、第一连接件;216、第一连接孔;217、第二连接孔;51、第三连接孔;221、第二旋转轴;222、第二轴套;223、第二连接件;224、第一挡板;225、第一固定部;41、连接槽;42、开口部;6、第三旋转轴;61、第三轴套;62、第三固定部;63、第二挡板;7、密封件;31、卡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内”、“中”、“左”、“右”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止回阀,该止回阀包括框架1、止回阀组件2及叶片3。其中,如图3所示,该框架1包括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第三侧边13及第四侧边14,第一侧边11与第二侧边12相对,第三侧边13与第四侧边14相对,第三侧边13、第四侧边14位于第一侧边11与第二侧边12之间,且第三侧边13、第四侧边1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边11及第二侧边12的两端通过螺栓或螺钉等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边11、第二侧边12、第三侧边13、第四侧边14围成矩形或近似矩形的框架1,该框架1的中部形成通风口。本实施例的框架1、止回阀组件2及叶片3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本实施例的止回阀包括框架1、止回阀及叶片3,该框架1、止回阀及叶片3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止回阀其整体重量更轻,且叶片3和框架1的强度更高,具有更好的耐高压性能,且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止回阀其成本更低。如图1所示,止回阀组件2一端与框架1旋转连接,叶片3上设有第一连接部4,止回阀组件2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接部4与叶片3相连,止回阀组件2带动叶片3旋转从而打开或密封通风口,叶片3位于通风口内。当叶片3打开通风口时,气体可通过通风口排出;当叶片3密封通风口后,气体被阻挡,防止气体通过止回阀组件2排出。止回阀组件2与叶片3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如图2所示,当止回阀组件2、叶片3的数量均为多个时,止回阀组件2的数量与叶片3的数量相对应,每一个止回阀组件2分别与一个叶片3相连。多个止回阀组件2通过连杆5相连,连杆5的至少一端凸出于止回阀组件2的外部。通过连杆5可实现多个止回阀组件2之间的联动,从而实现多个叶片3之间的联动。如图5、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止回阀组件2包括驱动部21及旋转部22,驱动部21与旋转部22相连,止回阀组件2通过旋转部22分别与框架1及叶片3相连。如图7所示,驱动部21包括第一旋转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所述框架中部形成有通风口,所述止回阀组件一端与所述框架旋转连接,所述叶片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止回阀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叶片相连,所述止回阀组件带动所述叶片旋转从而打开或密封所述通风口;所述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止回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所述框架中部形成有通风口,所述止回阀组件一端与所述框架旋转连接,所述叶片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止回阀组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叶片相连,所述止回阀组件带动所述叶片旋转从而打开或密封所述通风口;所述框架、止回阀组件及叶片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组件、所述叶片的数量均为多个,且所述止回阀组件的数量与所述叶片的数量相对应,每一个所述止回阀组件分别与一个所述叶片相连,多个所述止回阀组件通过连杆相连,所述连杆的至少一端凸出于所述止回阀组件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止回阀组件包括驱动部及旋转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旋转部相连,所述止回阀组件通过旋转部分别与所述框架及叶片相连。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止回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包括第一旋转轴、第一轴套及驱动连接部,所述第一轴套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轴上,所述驱动连接部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套上,所述驱动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旋转部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龙志深,江志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英铄通风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