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钻探机械,包括连接头(1);连接头(1)的下端与保护外壳(3)连接;保护外壳(3)顶面与连接头(1)的转角处设有一组加强肋板(2);保护外壳(3)顶面设有电缆接入管(4)和水管接入管(5);保护外壳(3)内设有固定支架(8);固定支架(8)与保护外壳(3)固定连接;固定支架(8)上安装有3~4台马达(9);每台马达(9)均与钻具(10)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由于前期勘察不清楚而导致的问题。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勘察和施工速度,节约大量工期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钻探机械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探机械,属于地质勘察机械
技术介绍
在岩溶较发育地区,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时,找到满足设计、规范要求的持力层非常困难。在岩溶地基进行基础设施及房屋建造时,普遍遇到以下技术问题:一是勘察工程量大,资金和时间投入特别大。通常一桩一孔解决不了问题,一桩3~4孔才能解决,待勘察工作完成后,才能进行设计和施工。大量的勘察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二是在初步勘察或一桩一孔勘察后进行施工,遇到施工揭露岩溶情况和勘察不一致,桩孔内半岩半土,孔底完整持力层厚度无法判断能否达到规范要求情况。此时由于桩孔较深补充勘察工程钻机无法施钻,需要回填桩孔后进行补充勘察,工期和费用浪费特别大;三是即便施工时岩溶情况和勘察相符,但由于岩溶发育在成孔后无法钎探持力层,为桩基埋下很大安全隐患,待桩身混凝土浇筑后使用钻芯法验证,若发现持力层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时,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工期和费用也非常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钻探机械,使该钻探机械能与旋挖机配合使用,可同时在地面钻3~4探孔,以解决现有技术每次只钻一个孔,当无法判断能否达到规范要求情况下,还需要回填探孔后进行补钻所遇到的技术问题,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的一种钻探机械,包括连接头;连接头的下端与保护外壳连接;保护外壳顶面与连接头的转角处设有一组加强肋板;保护外壳顶面设有电缆接入管和水管接入管;保护外壳内设有固定支架;固定支架与保护外壳固定连接;固定支架上安装有3~4台马达;每台马达均与钻具连接。前述钻探机械中,所述电缆接入管内设有多功能电缆;多功能电缆穿过固定支架与马达连接。前述钻探机械中,所述水管接入管内设有水管;水管穿过固定支架与钻具连接。前述钻探机械中,所述马达的下轴部有压力传感器和钻速传感器,传感器线通过多功能电缆传递信号;多功能电缆内有动力电线和传感器线。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比较,本技术可同时在地面钻3~4探孔,解决了现有技术每次只钻一个孔,当无法判断能否达到规范要求情况下,还需要回填探孔后进行补钻所遇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钻探机械可同时取得三组不同的芯样,通过对三组不同芯样的分析提高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可通过传感器反馈情况了解钻探过程,从而知道地下是否有溶洞。进而判断桩底持力层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记分别为:1-连接头、2-加强肋板、3-保护外壳、4-电缆接入管、5-水管接入管、6-多功能电缆、7-水管、8-固定支架、9-马达、10-钻具。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一种钻探机械,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头1;连接头1的下端与保护外壳3连接;保护外壳3顶面与连接头1的转角处设有一组加强肋板2;保护外壳3顶面设有电缆接入管4和水管接入管5;保护外壳3内设有固定支架8;固定支架8与保护外壳3固定连接;固定支架8上安装有3~4台马达9;每台马达9均与钻具10连接。电缆接入管4内设有电缆6;多功能电缆6穿过固定支架8与马达9连接。水管接入管5内设有水管7;水管7穿过固定支架8与钻具10连接。马达9的下轴部有压力传感器和钻速传感器,传感器线通过多功能电缆6传递信号;多功能电缆6内有动力电线和传感器线。本技术各部件的作用是:连接头1用于本技术的钻探机械和旋挖机的钻杆,利用旋挖机钻杆提供反力;加强肋板2用于提高连接强度和连接的可靠性;外侧保护外壳3用于保护固定支架8避免与孔壁直接碰撞;多功能电缆6为钻探机械提供动力电源线和传递各种信号;钻具10采用单动双管钻具,与马达9旋转轴同轴,共计3个钻具和3个马达,满足3个钻探孔同时钻进。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当桩孔深度达到设计标高后,将旋挖钻头更换为本技术的钻探机械,利用旋挖机钻杆将钻探机械放置到桩孔底,通过水管7通水,通水后,水通过钻具10流出;在钻进的过程中水流将钻探过程中产生的岩粉等碎屑带走,防止卡钻。通过多功能电缆6为马达9供电,通过马达9带动钻具10旋转,在岩土体中钻进取芯。在钻进的同时可使用传感器监控钻具的钻进情况,如钻具竖向压力、钻具转速,结合芯样综合判断桩端3倍桩径且不少于5米范围内持力层情况。本技术的钻探机械可同时进行3个孔钻探,一次全面查清桩端持力层情况,可大大提高补勘效率或钎探效率,可有力的排除桩基持力层的安全隐患。本技术的钻探机械,连接头1通过锚栓固定连接旋挖钻机钻杆,实现整个机械的提升和下降;加强肋板2用于加固连接头1与钻探机械的主体部分;马达9与钻具10通过丝扣连接,并在马达轴部与钻具之间安装传感器用于监控钻进数据(如转速、钻进压力)。在钻进的过程当中,利用旋挖机的旋挖钻杆和本技术钻探机械自重作为竖向压力,马达9带动钻具10旋转,在土体中钻进,水流通过钻具将钻进过程中产生的岩粉和热量带走,同时使用采集仪采集传感器数据,实时掌握钻进情况。钻具10与地勘用钻具同等直径,可同时3孔钻进。与传统的勘察方法相比较,大大提高钻进效率,实时监控钻进情况,更有利于反映地层的岩土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钻探机械,包括连接头(1);其特征在于:连接头(1)的下端与保护外壳(3)连接;在保护外壳(3)顶面与连接头(1)的转角处设有一组加强肋板(2);保护外壳(3)顶面设有电缆接入管(4)和水管接入管(5);保护外壳(3)内设有固定支架(8);固定支架(8)与保护外壳(3)固定连接;固定支架(8)上安装有3~4台马达(9);每台马达(9)均与钻具(10)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钻探机械,包括连接头(1);其特征在于:连接头(1)的下端与保护外壳(3)连接;在保护外壳(3)顶面与连接头(1)的转角处设有一组加强肋板(2);保护外壳(3)顶面设有电缆接入管(4)和水管接入管(5);保护外壳(3)内设有固定支架(8);固定支架(8)与保护外壳(3)固定连接;固定支架(8)上安装有3~4台马达(9);每台马达(9)均与钻具(1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钻探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帅海乐,张克利,徐继斌,宋勇,何飞,韩力,汪太珩,岳恩鹏,谭祖彪,张竹云,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中建建筑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