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该装置包括:承插座,所述承插座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承插座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腔的贯孔;第一套管组件,连接于所述承插座的远离所述贯孔的一侧,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承插座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球头,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球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贯孔的内径;以及第二套管组件,穿设于所述贯孔中并连接于所述球头,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二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二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球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的对拉螺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尺寸较大的曲面模板连接中采用传统的钢管连接存在相邻模板之间的角度控制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
技术介绍
尺寸较大的曲面模板体系连接,在工程中较常用的是钢管连接,钢管的用量较大,但是相邻两块尺寸较大的模板之间的角度控制困难,搭设连接过程速度慢,模板定位还会存在较大偏差,同时对模板体系增加了较大的施工荷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现提供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以解决尺寸较大的曲面模板连接中采用传统的钢管连接存在相邻模板之间的角度控制困难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包括:承插座,所述承插座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承插座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腔的贯孔;第一套管组件,连接于所述承插座的远离所述贯孔的一侧,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承插座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球头,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球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贯孔的内径;以及第二套管组件,穿设于所述贯孔中并连接于所述球头,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二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二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球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的对拉螺杆。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第一承插管,所述第一承插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承插管的第二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以及第一插杆,所述第一插杆第一端活动插设于所述第一承插管,所述第一插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承插座;以及用于锁固第一插杆的第一锁锢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承插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插管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插管开设有多个第一锁锢孔,多个所述第一锁锢孔沿所述第一承插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插杆开设有第二锁锢孔,所述第一锁锢件插设于第二锁锢孔及所述第二锁锢孔对应的一所述第一锁锢孔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插管包括相对设置的二第一管板,二所述第一管板之间连接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插杆沿所述第一管板的长度方向活动插设于二所述第一管板之间,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沿所述第一管板的宽度方向穿设于二所述第一管板之间,所述第一锁锢孔开设于所述第一管板。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承插管通过旋转爪连接于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旋转爪包括安装轴和第一卡件,所述第一卡件可转动的连接于所述安装轴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承插管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轴的第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并连接于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卡件压抵于所述第一承插管的远离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的一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开设有第二安装孔,所述安装轴的第二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中并伸至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的外部,所述安装轴的第二端连接有第二卡件,所述第二卡件压抵于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包括:第二承插管,所述第二承插管的第二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二承插管的第二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的对拉螺杆;以及第二插杆,所述第二插杆的第一端活动插设于所述第二承插管,所述第二插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球头;以及用于锁固第二插杆的第二锁锢件,安装于所述第二承插管。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插杆的第二端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所述球头,所述连接杆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插杆的外径,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贯孔中。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安装于模板的背楞,同时利用模板的对拉螺杆进行固定安装,不会破坏(或改变)模板结构,能够周转适配于各种模板,此外,利用球头和承插座的活动连接,一方面,方便相邻模板之间的角度控制,另一方面,在狭窄工作面安装也十分便捷快速,提供了模板加固连接的施工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转爪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套管组件与背楞连接节点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转爪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转爪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套管组件与背楞连接节点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旋转爪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其中,图1中为了清楚显示第一套管组件的结构,因而未显示旋转爪。参照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包括:承插座1、第一套管组件2、球头3和第二套管组件4。承插座1内形成有容置腔。承插座1的第一侧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容置腔的贯孔10。第一套管组件2连接于承插座1的远离贯孔10的第二侧的侧壁。第一套管组件2安装于第一模板5的背楞a。第一套管组件2的远离承插座1的一端安装于第一模板5的对拉螺杆b。球头3可转动地容置于容置腔中。较佳的,容置腔内形成有与球头的球面弧度相适配的接触球面。球头3的外径大于贯孔10的内径。第二套管组件4穿设于贯孔10中并连接于球头3。第二套管组件的外部安装于第二模板6的背楞a。第二套管组件的端部的外径远远小于贯孔的内径,使得第二套管组件的端部可以在贯孔内移动。第二套管组件4的远离球头3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6的对拉螺杆b。本技术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安装于模板的背楞,同时利用模板的对拉螺杆进行固定安装,不会破坏(或改变)模板结构,能够周转适配于各种模板,此外,利用球头和承插座的活动连接,一方面,方便相邻模板之间的角度控制,另一方面,在狭窄工作面安装也十分便捷快速,提供了模板加固连接的施工效率。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承插座包括二相对设置的侧板,二侧板的边缘之间连接有挡板。挡板沿侧板的外沿设置一圈,以围合形成所述容置腔。二侧板其中的一侧板开设有所述贯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管组件2包括:第一承插管21、第一插杆22和第一锁锢件23。具体的,第一承插管21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模板5的背楞a。第一承插管21的第二端安装于第一模板5的对拉螺杆b。第一插杆22第一端活动插设于第一承插管21。第一插杆22的第二端连接于承插座1。第一锁锢件23安装于第一承插管21,用于锁固第一插杆22以固定第一套管组件的长度。在模板连接中,通过调节第一套管组件的长度,使得第一套管组件能快捷、方便地安装于模板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承插管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承插座,所述承插座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承插座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腔的贯孔;/n第一套管组件,连接于所述承插座的远离所述贯孔的一侧,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承插座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n球头,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球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贯孔的内径;以及/n第二套管组件,穿设于所述贯孔中并连接于所述球头,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二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二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球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的对拉螺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插座,所述承插座内形成有容置腔,所述承插座的侧壁开设有连通于所述容置腔的贯孔;
第一套管组件,连接于所述承插座的远离所述贯孔的一侧,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承插座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
球头,可转动地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球头的外径大于所述贯孔的内径;以及
第二套管组件,穿设于所述贯孔中并连接于所述球头,所述第二套管组件安装于第二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二套管组件的远离所述球头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模板的对拉螺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管组件包括:
第一承插管,所述第一承插管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背楞,所述第一承插管的第二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以及
第一插杆,所述第一插杆第一端活动插设于所述第一承插管,所述第一插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承插座;以及
用于锁固第一插杆的第一锁锢件,安装于所述第一承插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插管开设有贯通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模板的对拉螺杆穿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插管开设有多个第一锁锢孔,多个所述第一锁锢孔沿所述第一承插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插杆开设有第二锁锢孔,所述第一锁锢件插设于第二锁锢孔及所述第二锁锢孔对应的一所述第一锁锢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加固曲面模板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同庆,赵佳利,郭亮亮,潘建国,张志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