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第一连接架固设于支撑梁上,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均能够活动地套设于或者固定于支撑梁上,且第二连接架比第三连接架更靠近第一连接架,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均开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用于与脚手架的立杆可拆配合,第三连接架开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用于与建筑主体结构可拆配合。该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的装拆便捷,并且能够重复利用,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又能够保证施工安全,减少事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
本技术涉及外架连墙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
技术介绍
连墙件一般是指通过与可靠固定端连接来加强其他结构的稳定性的构件,在建筑工程中用于将脚手架架体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为能够传递拉力和压力的构件。采用连墙件实现的附壁联结,对于加强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其稳定承载能力和避免出现倾倒或坍塌等重大事故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传统的连墙件做法为在建筑主体结构中预埋一截钢管,再通过使用另一根钢管将外排脚手架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在一起。这种传统做法存在两个问题,其一是在建筑主体结构装修阶段需要割除钢管,修补洞口,割除后的钢管无法再次使用,造成材料的浪费,第二个问题是在外墙施工过程中,需要先拆除整层的连墙件,才能进行外墙饰面施工,拆除连墙件后,进行外墙施工的脚手架与建筑主体结构分离,若此时遭遇大风等恶劣天气时容易发生脚手架架体倾覆、倒塌的危险,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装拆便捷,并且能够重复利用,避免材料的浪费,同时,又能够保证施工安全,减少事故。本技术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固设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均能够活动地套设于或者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且第二连接架比第三连接架更靠近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与脚手架的立杆可拆配合,所述第三连接架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用于与建筑主体结构可拆配合。进一步地,安装时,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架平行,所述第三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架垂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架和所述第三连接架均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支撑梁间隙配合,所述支撑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任意一第一连接孔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一起,使所述第二连接架能够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支撑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和任意一第三连接孔通过第二螺栓连接在一起,使所述第三连接架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均开设有多个。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架包括固设于所述支撑梁上的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支撑梁垂直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和所述第二连接杆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杆和第二连接杆的外轮廓形状呈矩形或圆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架和第三连接架均包括能够活动地套设于或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的套筒以及垂直固设于所述套筒上的第三连接杆和第四连接杆,所述第三连接杆与所述第四连接杆平行设置。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套筒、第三连接杆以及第四连接杆的外轮廓形状均呈矩形或圆形。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均为中空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的材料均为金属材料。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支撑梁上配置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并且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上均开设有第一卡槽,而在第三连接架上开设有第二卡槽,安装时,使第一连接架的第一卡槽与脚手架靠右的立杆可拆配合,使第二连接架的第一卡槽与脚手架靠左的立杆可拆配合,使第三连接架的第二卡槽与建筑主体结构可拆配合,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实现脚手架与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固连接,保证施工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并且无需在建筑主体结构上预埋钢管,避免后期割除钢管的麻烦,同时由于免去了修补建筑主体结构的洞口步骤,因此,在外墙施工过程中,无需提前拆除,施工完成后,可将该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完整地拆下,便于重复利用该连墙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利于节约成本,更利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的使用示意图。图中:1、支撑梁;11、第一连接孔;12、第三连接孔;2、第一连接架;21、第一连接架的第一卡槽;22、第一连接杆;23、第二连接杆;3、第二连接架;31、第二连接架的第一卡槽;32、套筒;33、第三连接杆;34、第四连接杆;4、第三连接架;41、第二卡槽;5、第一螺栓;6、第二螺栓;7、脚手架;71、立杆;8、建筑主体结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参见图1-图2,示出了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梁1、第一连接架2、第二连接架3以及第三连接架4,第一连接架2固设于支撑梁1上,第二连接架3以及第三连接架4均能够活动地套设于支撑梁1上,使第二连接架3和第三连接架4能够相对于支撑梁1调整位置,更方便装拆,使用更为灵活便捷,当然,第二连接架3和第三连接架4也可以都固定于支撑梁1上,且第二连接架3比第三连接架4更靠近第一连接架2,第一连接架2和第二连接架3均开设有第一卡槽,第一卡槽用于与脚手架7的立杆71可拆配合,第三连接架4开设有第二卡槽41,第二卡槽41用于与建筑主体结构8可拆配合。本技术的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通过在支撑梁1上配置第一连接架2、第二连接架3以及第三连接架4,并且第一连接架2和第二连接架3上均开设有第一卡槽,而在第三连接架4上开设有第二卡槽41,如图3所示,安装时,使第一连接架2和第二连接架3与脚手架7的立杆71垂直,并使第一连接架的第一卡槽21与脚手架7靠右的立杆71可拆配合,使第二连接架的第一卡槽31与脚手架7靠左的立杆71可拆配合,而使第三连接架4以由上至下的方式扣合在建筑主体结构8上,直至第二卡槽41与建筑主体结构8可拆配合,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实现脚手架7与建筑主体结构8的稳固连接,保证施工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并且无需在建筑主体结构8上预埋钢管,避免后期割除钢管以及修补洞口的麻烦,同时在外墙施工过程中,无需提前拆除,施工完成后,可将该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完整地拆下,便于重复利用该连墙件,避免了材料的浪费,利于节约成本,更利于推广使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架3和第三连接架4均开设有穿孔,穿孔与支撑梁1间隙配合,支撑梁1靠近第一连接架2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孔11,第二连接架3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任意一第一连接孔11通过第一螺栓5连接在一起,使第二连接架3能够固定于支撑梁1上,支撑梁1远离第一连接架2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三连接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固设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均能够活动地套设于或者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且第二连接架比第三连接架更靠近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与脚手架的立杆可拆配合,所述第三连接架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用于与建筑主体结构可拆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呈长条状的支撑梁、第一连接架、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固设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第二连接架以及第三连接架均能够活动地套设于或者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且第二连接架比第三连接架更靠近第一连接架,所述第一连接架和第二连接架均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用于与脚手架的立杆可拆配合,所述第三连接架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用于与建筑主体结构可拆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其特征在于,安装时,所述第二连接架与所述第一连接架平行,所述第三连接架与所述第二连接架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自由装拆的连墙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架和所述第三连接架均开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与所述支撑梁间隙配合,所述支撑梁靠近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孔和任意一第一连接孔通过第一螺栓连接在一起,使所述第二连接架能够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所述支撑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架的位置处开设有若干沿其长度方向间隔布置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和任意一第三连接孔通过第二螺栓连接在一起,使所述第三连接架固定于所述支撑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能,吴平权,罗斌,刘亮杰,周骏,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