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池、电絮凝‑气浮机构和产水箱,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上部连接有臭氧产生机构,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下部连接有淤泥处理机构,所述臭氧产生机构包括臭氧发生器、缓冲罐、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和缓冲罐的气液混合泵,所述淤泥处理机构包括板框压滤机、淤泥池、连接所述淤泥池与板框压滤机的气动隔膜泵,所述调节池与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之间连接有增压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臭氧气泡与污染物的接触粘附和对污染物的氧化过程,最终完成气浮分离对污水气浮分离的同时,除去水中色、嗅、味、细菌等,能耗小,处理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设备
,特别是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
技术介绍
国内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电絮凝工艺。近二十年以来,国内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对电絮凝工艺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涵盖了电镀、含油、印染等大部分难处理的行业污水。传统的电絮凝是利用可溶性金属阳极在电解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氢氧化物絮凝去除水中污染物质的水处理工艺。电解生成的氢氧化亚铁沉淀具有良好的絮凝、吸附性能,能有效地从污水中去除污染物质。同时电解时阴极析出的氢气能形成大量微小的气泡,具有良好的气浮分离效果。固液分离技术是水处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气浮则是去除水中轻质污染物的常用固液分离技术。常用的气浮法是加压溶气气浮法,处理装置由空气压缩机、加压溶气罐、减压释放设备、气浮池、机械刮渣、排渣设备构成,结构复杂,处理方式流程长、能耗大、建设费用和处理成本高。此外,气浮处理单元通常只是完成固液分离,对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以及色、嗅、味、细菌等的去除必须附加前置预处理设备或后置深度处理设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提供一种新型的气浮装置,以臭氧代替空气作为溶气气源,利用溶气泵吸入臭氧,在分离器内部释放产生均匀臭氧微气泡,实现臭氧气泡与污染物的接触粘附和对污染物的氧化过程,最终完成气浮分离对污水气浮分离的同时,除去水中色、嗅、味、细菌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本技术解决了现有电絮凝气浮系统结构复杂,处理方式流程长、能耗大、建设费用和处理成本高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池、电絮凝-气浮机构和产水箱,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上部连接有臭氧产生机构,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下部连接有淤泥处理机构,所述臭氧产生机构包括臭氧发生器、缓冲罐、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和缓冲罐的气液混合泵,所述淤泥处理机构包括板框压滤机、淤泥池、连接所述淤泥池与板框压滤机的气动隔膜泵,所述调节池与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之间连接有增压泵。作为优选,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内依次设有电解反应区A、臭氧气浮区B、沉淀分离区C、清水区D,所述电解反应区A设在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前端,所述沉淀分离区C设在所述臭氧气浮分离区B的下部,所述清水区D设在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末端,所述增压泵与位于所述电解反应区A下方的布水区连接,进水位于反应区A下部,其目的是保证污水均匀地进入电解区,防止发生短流现象,臭氧气浮分离区在电解区的上部,电解完的污水向上流入气浮分离区。以臭氧代替空气作为溶气气源,利用溶气泵吸入臭氧,在分离器内部释放产生均匀臭氧微气泡,实现臭氧气泡与污染物的接触粘附和对污染物的氧化过程,最终完成气浮分离。臭氧氧化与气浮工艺的有机结合,使整个接触混合与气浮分离过程一个装置中进行,装置底部设置排渣口,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定时进行排渣操作,利用水位的定时升降实现全自动密闭排渣,沉淀分离区设在臭氧气浮分离区的下部,用以沉淀分离密度较大的絮体和颗粒。作为优选,所述电解反应区A由多个平行放置的金属电极构成,多个所述金属电极的间距和相对位置通过固定架固定,所述固定架上设有卡槽,当金属电极通过直流电时,阳极会溶解产生大量金属离子并进一步水解生成金属氢氧化物絮体;而阴极则会析出大量微小气泡,从而实现电解絮凝、气浮功能,电极间距和相对位置通过电极固定架确定,电极固定架上设有电极卡槽,金属极板插入上下两条电极固定架的电极卡槽位置就能固定。作为优选,所述沉淀分离区C底部设有集泥板,所述集泥板的截面为倒梯形。作为优选,所述集泥板的底部设有排泥管,当沉淀物累积到一定厚度就会自动滑入池底,并经由设在底部的排泥管排出。作为优选,所述清水区D由溢流堰、集水槽和排水管构成,所述清水区D前端设有挡板,出水区前端设有挡板,防止浮渣随水排出,经气浮和沉淀分离得以澄清的污水经溢流堰流入集水槽,最后由排水管排出,出水区前端的挡板伸入水面下的深度要适宜,不能太浅,以防止浮渣被水流带动随水排出。本技术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使用时,以臭氧代替空气作为溶气气源,利用溶气泵吸入臭氧,在电絮凝-气浮机构内部释放产生均匀臭氧微气泡,实现臭氧气泡与污染物的接触粘附和对污染物的氧化过程,最终完成气浮分离对污水气浮分离的同时,除去水中色、嗅、味、细菌等,能耗小,处理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池1、电絮凝-气浮机构2和产水箱3,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上部连接有臭氧产生机构4,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下部连接有淤泥处理机构5,所述臭氧产生机构4包括臭氧发生器401、缓冲罐402、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401和缓冲罐402的气液混合泵403,所述淤泥处理机构5包括板框压滤机501、淤泥池502、连接所述淤泥池502与板框压滤机501的气动隔膜泵503,所述调节池1与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之间连接有增压泵6。进一步的,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内依次设有电解反应区A、臭氧气浮区B、沉淀分离区C、清水区D,所述电解反应区A设在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前端,所述沉淀分离区C设在所述臭氧气浮分离区B的下部,所述清水区D设在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末端,所述增压泵6与位于所述电解反应区A下方的布水区209连接,调节池1内污水在增压泵6的驱动下进入电絮凝-气浮机构2,污水进水位于电解反应区A下部的布水区209,其目的是保证污水均匀地进入电解反应区A,防止发生短流现象,沉淀分离区C设在臭氧气浮分离区B的下部,用以沉淀分离密度较大的絮体和颗粒。进一步的,电解反应区A由多个平行放置的金属电极201构成,多个所述金属电极201的间距和相对位置通过固定架202固定,所述固定架202上设有卡槽203,当电极通过直流电时,阳极会溶解产生大量金属离子并进一步水解生成金属氢氧化物絮体,而阴极则会析出大量微小气泡,从而实现电解絮凝、气浮功能。进一步的,电极间距和相对位置通过固定架202固定,固定架202上设有卡槽203,金属极板插入上下两条固定架202的卡槽203位置就能固定,电解完的污水向上流入臭氧气浮分离区B,利用气液混合泵403吸入臭氧,在电絮凝-气浮机构2内部释放产生均匀臭氧微气泡,实现臭氧气泡与污染物的接触粘附和对污染物的氧化过程,最终完成气浮分离。装置底部设置排渣口,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定时进行排渣操作,利用水位的定时升降实现全自动密闭排渣。进一步的,沉淀分离区C底部设有集泥板12,所述集泥板204的截面为倒梯形,集泥板204的底部设有排泥管205,当沉淀物累积到一定厚度就会自动滑入池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池(1)、电絮凝-气浮机构(2)和产水箱(3),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上部连接有臭氧产生机构(4),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下部连接有淤泥处理机构(5),所述臭氧产生机构(4)包括臭氧发生器(401)、缓冲罐(402)、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401)和缓冲罐(402)的气液混合泵(403),所述淤泥处理机构(5)包括板框压滤机(501)、淤泥池(502)、连接所述淤泥池(502)与板框压滤机(501)的气动隔膜泵(503),所述调节池(1)与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之间连接有增压泵(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调节池(1)、电絮凝-气浮机构(2)和产水箱(3),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上部连接有臭氧产生机构(4),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下部连接有淤泥处理机构(5),所述臭氧产生机构(4)包括臭氧发生器(401)、缓冲罐(402)、连接所述臭氧发生器(401)和缓冲罐(402)的气液混合泵(403),所述淤泥处理机构(5)包括板框压滤机(501)、淤泥池(502)、连接所述淤泥池(502)与板框压滤机(501)的气动隔膜泵(503),所述调节池(1)与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之间连接有增压泵(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絮凝-气浮一体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内依次设有电解反应区A、臭氧气浮区B、沉淀分离区C、清水区D,所述电解反应区A设在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前端,所述沉淀分离区C设在所述臭氧气浮分离区B的下部,所述清水区D设在所述电絮凝-气浮机构(2)末端。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燕燕,刘标,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美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