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水草单元及集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5158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7: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污水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及集成装置和使用工艺。人工水草单元包括底托、设置在所述的底托内的人工水草束、以及与所述的底托连接的外壳;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由多条膜丝组成;所述的膜丝中间设置有通孔,且在膜丝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所述的膜丝的一端延伸至底托内部并固定在底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为封口端;所述的膜丝固定在底托上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外壳底部设置有供氧口;所述的供氧口、膜丝内部的通孔以及膜丝表面的孔洞形成供氧通道。本申请的人工水草,通过氧气管进入底托内部后进入膜丝的内部的通孔形成氧气通道,之后从膜丝表面的孔洞排出为表面生长的藻类与菌类等提供氧气,帮助生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人工水草单元及集成装置
本技术属于污水治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及集成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加,我国所有河流、湖泊组成的地表水系正在遭受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破坏。水质中总氮、COD等参数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中溶解氧不断被消耗,使得水生植物难于自我生长,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在自然水体中,水生植物通过竞争营养物质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水生植物也影响水体中溶解氧、pH值等,因此水生植物在水体净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开发出多种可改善水质条件的产品,目前应用最多的是人工水草,其作用是为水可改善水质条件的菌类与菌落提供可附着的载体,通过生化反应的作用,逐步重建水生植物和水体自然生态。人工水草使用方法主要有两类:一是用绳子拉着无纺布条悬挂在水里;二是把微生物填料扣在槽底上,连槽底一起投放在水里。对于第一类的人工水草,其大多由草体纤维、主绳、浮子和底部的固件构成,这种结构的水草横截面积相对较小,对悬浮颗粒物的吸附作用不是很好,同时如果人工水草分布较密的话,水草之间容易缠绕在一起;对于第二类的人工水草,其人工水草一般由网箱和本体组成,但大多数第二类的人工水草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网箱结构,没有将整个人工水草结构达到利用的最大化。上述两种人工水草的技术和设计都较好的从仿生学的角度模仿了自然水草,但对人工水草吸附和降解性能强化的研究相对较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及集成装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包括底托、设置在所述的底托内的人工水草束、以及与所述的底托连接的外壳;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由多条膜丝组成;所述的膜丝中间设置有通孔,且在膜丝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所述的膜丝的一端延伸至底托内部并固定在底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为封口端;所述的膜丝固定在底托上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外壳底部设置有供氧口;所述的供氧口、膜丝内部的通孔以及膜丝表面的孔洞形成供氧通道。所述的孔洞为80-120nm。所述的外壳的高度为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的高度的1/3-2/3。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多个通水孔。所述的通水孔在外壳上的设置密度为140-180个/m2,单孔直径为6-8cm。本申请还包括一种人工水草集成装置,包括支架、所述的人工水草单元、氧气单元以及曝气单元;所述的氧气单元包括氧气管以及与所述的氧气管连通的氧气支管;所述的曝气单元包括顺序连通的曝气管、曝气支管、曝气盘、以及气体分支流道;所述的气体分支流道上设置有曝气孔;所述的氧气支管与所述的供氧口连通。所述的曝气盘设置在所述的底托上端。本申请还包括一种所述的人工水草集成装置的使用工艺,包括下述步骤:氧气由氧气管分配至氧气支管,通过供氧口进入底托内部并进入膜丝的内孔形成氧气通道,之后从膜丝表面的孔洞排出为表面生长的藻类与菌类提供氧气;空气由曝气管分配至曝气支管,通过曝气支管进入底托上部的曝气盘后,之后从曝气孔中分散排出为人工水草单元提供抖动动力,加速膜表面老化生物膜的脱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①本申请的人工水草,通过氧气管进入底托内部后进入膜丝的内部的通孔形成氧气通道,之后从膜丝表面的孔洞排出为表面生长的藻类与菌类等提供氧气,帮助生长;②人工水草表面粗糙,可以更好的附着生长的藻类与菌类,不易脱落;③膜丝一端未固定,可以随着水流摆动,同时,各个人工水草单元之间不会接触,为藻类与菌类等提供更多的附着面积,处理效果更好;④具有通水孔的外壳对人工水草根部起到保护作用,在尽量确保人工水草与水直接接触的同时,防止人工水草流动的泥沙与鱼类等直接冲击;同时,外壳对人工水草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以防水草单元随水流的摆动位移较大,单元之间发生互相缠结,影响处理效果;⑤人工水草配置有曝气单元,可根据需要曝气,加速膜表面老化的生物膜的脱除,强化膜表面的生物膜活性。⑥人工水草可以制成多种颜色,提升湖泊、河道等水域的景观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人工水草单元整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人工水草单元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膜丝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人工水草集成装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图1-4示出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包括底托15、设置在所述的底托内的人工水草束、以及与所述的底托15连接的外壳3;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由多条膜丝2组成;所述的膜丝中间设置有通孔18,且在膜丝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11;所述的膜丝的一端延伸至底托内部并被树脂8固定在底托15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为封口端10;所述的膜丝固定在底托上的一端为开口端9;所述的外壳底部设置有供氧口4;所述的供氧口、膜丝内部的通孔以及膜丝表面的孔洞形成供氧通道。所述的孔洞为80-120nm。所述的外壳的高度为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的高度的1/3-2/3。所述外壳上设置有多个通水孔。所述的通水孔在外壳上的设置密度为140-180个/m2,单孔直径为6-8cm。一种人工水草集成装置,包括支架、所述的人工水草单元、氧气单元以及曝气单元;所述的氧气单元包括氧气管13以及与所述的氧气管连通的氧气支管17;所述的曝气单元1包括顺序连通的曝气管12、曝气支管16、曝气盘5、以及气体分支流道6;所述的气体分支流道上设置有曝气孔7;所述的氧气支管与所述的供氧口4连通。所述的曝气盘设置在所述的底托上端。一种所述的人工水草集成装置的使用工艺,包括下述步骤:氧气由氧气管分配至氧气支管,通过供氧口进入底托内部并进入膜丝的内孔形成氧气通道,之后从膜丝表面的孔洞排出为表面生长的藻类与菌类提供氧气;空气由曝气管分配至曝气支管,通过曝气支管进入底托上部的曝气盘后,之后从曝气孔中分散排出为人工水草单元提供抖动动力,加速膜表面老化生物膜的脱落。实施例1:一组人工水草集成装置包括20个人工水草单元,人工水草单元分2列,均匀安装在支架的两侧,2个人工水草单元间距为30cm。氧气供给压力为0.1Mpa,持续。空气曝气量为0.12L/min,间歇运行,每小时运行15min,运行5天。黑臭水体处理:COD(mg/L)总氮(mg/L)氨氮(mg/L)处理前300108处理后150.50.5实施例2:一组人工水草集成装置包括10个人工水草单元,人工水草单元分2列,均匀安装在支架的两侧,2个人工水草单元间距为15cm。氧气供给压力为0.1Mpa,持续。空气曝气量为0.12L/min,间歇运行,每小时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托、设置在所述的底托内的人工水草束、以及与所述的底托连接的外壳;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由多条膜丝组成;所述的膜丝中间设置有通孔,且在膜丝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所述的膜丝的一端延伸至底托内部并固定在底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为封口端;所述的膜丝固定在底托上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外壳底部设置有供氧口;所述的供氧口、膜丝内部的通孔以及膜丝表面的孔洞形成供氧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水草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托、设置在所述的底托内的人工水草束、以及与所述的底托连接的外壳;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由多条膜丝组成;所述的膜丝中间设置有通孔,且在膜丝表面设置有多个孔洞;所述的膜丝的一端延伸至底托内部并固定在底托上,另一端为自由端且为封口端;所述的膜丝固定在底托上的一端为开口端;所述的外壳底部设置有供氧口;所述的供氧口、膜丝内部的通孔以及膜丝表面的孔洞形成供氧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水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洞为80-12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水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的高度为所述的人工水草束的高度的1/3-2/3。


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刚胡晓宇李梁梁高旭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