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及其拦污栅沉淀池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40034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5 16: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及其拦污栅沉淀池,包括集雨面、汇流沟、沉淀池和蓄水池;汇流沟包括农沟、斗沟、支沟、干沟并构成树形分支结构;农沟纵向呈等高线分布,横向呈倒坡,农沟汇流至斗沟,斗沟汇流至支沟,支沟汇流至干沟,干沟通向沉淀池;沉淀池位于汇流沟的末端和蓄水窖的前端;蓄水窖依照深挖洞、广集水、年调节、常供水的标准,采用岩体开挖的作业方法构建于山体内部;在汇流沟和沉淀池之间构建拦污栅;杂质包括枯枝落叶和泥沙砾石。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有效沉淀雨水汇流后夹杂的山石、泥沙等,避免集水中的杂物造成蓄水窖储存能力降低,且避免浇灌水泵造成损坏的特点,适用于雨水集蓄的小型水利工程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及其拦污栅沉淀池
本技术属于雨水集蓄的小型水利工程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及其拦污栅沉淀池。
技术介绍
雨水集蓄利用作为小微型水利工程,是对大中型水利工程的有效补充,近年来,雨水集蓄利用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山区发展旱作林果业和旱作农业,以及促进植被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特别是雨水集蓄技术在促进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降雨强度变化较大、技术体系不够完整、费时费工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雨水集流效率与利用效率均偏低,最终使得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在山区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特别是在陡峭石质山体方面,由于传统蓄水装置位于山体表面,缺乏合理的位置而应用更为缺乏。尤为突出的是雨水收集后的沉淀,雨水汇流后夹杂着山石、泥沙等,含有山石、泥沙等的雨水对后续的浇灌作业中的水泵造成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及其拦污栅沉淀池,拦污栅沉淀池有效沉淀雨水汇流后夹杂的山石、泥沙等,以避免集水中的杂物造成蓄水窖储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自山顶而下构建的集雨面、汇流沟、沉淀池和蓄水池;其中,所述集雨面直接采用陡峭石质山体的自然坡地;所述汇流沟包括农沟、斗沟、支沟、干沟并构成树形分支结构;所述农沟纵向呈等高线分布,横向呈倒坡,若干农沟汇流至斗沟,若干斗沟汇流至支沟,若干支沟汇流至干沟,干沟通向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位于汇流沟的末端和蓄水窖的前端;所述蓄水窖依照深挖洞、广集水、年调节、常供水的标准,采用岩体开挖的作业方法构建于山体内部;在所述汇流沟和沉淀池之间构建用于过滤和排除杂质的拦污栅;所述杂质包括枯枝落叶和泥沙砾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自山顶而下构建的集雨面、汇流沟、沉淀池和蓄水池;其中,所述集雨面直接采用陡峭石质山体的自然坡地;所述汇流沟包括农沟、斗沟、支沟、干沟并构成树形分支结构;所述农沟纵向呈等高线分布,横向呈倒坡,若干农沟汇流至斗沟,若干斗沟汇流至支沟,若干支沟汇流至干沟,干沟通向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位于汇流沟的末端和蓄水窖的前端;所述蓄水窖依照深挖洞、广集水、年调节、常供水的标准,采用岩体开挖的作业方法构建于山体内部;在所述汇流沟和沉淀池之间构建用于过滤和排除杂质的拦污栅;所述杂质包括枯枝落叶和泥沙砾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窖位于山体内部,与山体侧表面的间距≥5m;蓄水窖的上部构建为拱形结构,下部四周岩体垂直下落横截面呈矩形结构。


3.一种用于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的拦污栅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干沟的出口管下方的沉淀筒,所述出口管的出口朝向沉淀筒的顶部开口,于沉淀筒的侧壁的上部连通有出水管,于沉淀筒的下部转动安装有在外力驱动下以沉淀筒的直径为轴翻转的密封底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陡峭石质山体雨水外集内蓄系统的拦污栅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管的出口端构造成大径端朝向沉淀筒的喇叭口。


5.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生沈彦俊阳辉朱春雨王贺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