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功率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3426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功率单元,包括散热组件、热源和壳体,散热组件和热源安装在壳体内,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分层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热源包括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分别固定在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分开独立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之间的热耦合,并且在同一个散热件上,热源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热耦合,减轻了单个散热件的散热压力,有效降低了热源的温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给出在强迫风冷的散热方式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功率单元设计中由于功率器件相互之间的热耦合,给散热件带来的巨大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功率单元
本技术属于电力控制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功率单元。
技术介绍
随着中压变频器应用领域对负载容量需求的不断增大,意味着中压变频器制造商设计产品的容量不断提升,功率单元作为构成中压变频器的主要部件,它的热设计成为大容量中压变频器的设计关键。在功率单元内部,表现突出的二极管、IGBT的散热问题,成为研究大容量中压变频器的焦点。目前对于功率单元的散热存在两种方式,一种为强迫风冷方式,另一种为水冷方式。水冷散热的散热效率虽然高,但因其成本高、体积庞大、附加组件多、维护复杂、且对现场使用条件要求高等问题,并不是很好的解决方案。相较水冷的散热方式,强迫风冷无论从成本、体积、使用条件还是后期维护,它的优势都非常明显。那么如何用强迫风冷的方式,带走大容量功率器件更多的热量,成为研究设计大容量中压变频器的焦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成本更低、结构更简单、维护更简单、体积更小的强迫风冷散热的功率单元。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功率单元,包括散热组件、热源和壳体,散热组件和热源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分层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热源包括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上。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口和第一出风口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口和第二出风口。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延伸至第一出风口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散热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内;第二支架从所述第二进风口延伸至第二出风口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散热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内。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热源或多个所述第二热源并联设置。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一热源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件上。进一步地,多个所述第二热源水平放置或垂直放置在所述第二散热件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为插齿方式、铲齿方式、挤压方式或热管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热源、第二热源为半导体器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将第一散热件和第二散热件分开独立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热源和第二热源之间的热耦合,并且在同一个散热件上,热源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热耦合,减轻了单个散热件的散热压力,有效降低了热源的温升。本技术给出在强迫风冷的散热方式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功率单元设计中由于功率器件相互之间的热耦合,给散热件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器件选型裕量被迫放大,散热率低,体积庞大、成本高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功率单元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的功率单元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的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功率单元从图1所示主视图的左上方斜向下的角度观察得到的视图。附图标记包括:100—散热组件110—第一散热件120—第二散热件130—第一支架140—第二支架200—热源210—第一热源220—第二热源300—壳体310—第一进风口320—第一出风口330—第二进风口340—第二出风口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请参照图1-图3,为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该功率单元包括散热组件100、热源200和壳体300,散热组件100和热源200安装在所述壳体300内,所述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分层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热源200包括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上。本技术将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分开独立放置,能够有效避免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之间的热耦合,并且在同一个散热件上,热源之间的距离可以增大,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热耦合,减轻了单个散热件的散热压力,有效降低了热源的温升。本技术给出在强迫风冷的散热方式下,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功率单元设计中由于功率器件相互之间的热耦合,给散热件带来的巨大压力,使得器件选型裕量被迫放大,散热率低,体积庞大、成本高等问题。以下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分别作进一步详细介绍。壳体300整体大致呈方盒状,散热组件100和热源200均安装在壳体300内部的空间。所述壳体300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10、第一出风口320、第二进风口330和第二出风口340。其中,第一进风口310与第一出风口320相对设置,第二进风口330与第二出风口340相对设置。所述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散热件110、第二散热件120、第一支架130和第二支架140。本申请不限制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的具体形式,所述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可以为插齿方式、铲齿方式、挤压方式或热管方式中的一种或多种。第一支架130呈板状,固定连接在壳体300上,第一散热件110固定安装在第一支架130上。具体地,第一支架130的数量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散热件110的两侧。第一支架130从所述第一进风口310延伸至第一出风口320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散热件11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风道内,以快速带走第一散热件110上的热量。与第一支架130相似地,第二支架140也呈板状,固定连接在壳体300上,第二散热件120固定安装在第二支架140上。具体地,第二支架140的数量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散热件120的两侧。第二支架140从所述第二进风口330延伸至第二出风口340形成第二风道,所述第二散热件120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风道内,以快速带走第二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功率单元,包括散热组件(100)、热源(200)和壳体(300),散热组件(100)和热源(200)安装在所述壳体(30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分层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热源(200)包括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功率单元,包括散热组件(100)、热源(200)和壳体(300),散热组件(100)和热源(200)安装在所述壳体(300)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100)包括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分层设置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热源(200)包括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第一热源(210)和第二热源(220)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散热件(110)和第二散热件(12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00)上开设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进风口(310)和第一出风口(320)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二进风口(330)和第二出风口(34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功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支架(130)和第二支架(140),第一支架(130)从所述第一进风口(310)延伸至第一出风口(320)形成第一风道,所述第一散热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杨王海军王顺旗沈旭孙玉波
申请(专利权)人:维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