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32057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属于隧道水位控制技术领域。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包括散热框架和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活动安装在散热框架内部;所述散热框架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中央固定连接有承载架,所述承载架与装置本体活动连接,散热框架前侧中央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散热框架内部设置为安装腔,所述散热机构和装置本体均设置在安装腔内;所述散热机构包括两个蓄水箱,两个所述蓄水箱之间通过承载架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架中央为空心排管结构,两个所述蓄水箱通过承载架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无法及时高效地散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隧道水位控制
,具体为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系统是采用集成数码芯片电路,集上下液位、压力自动控制为一体;结合抽、排、蓄水的要求,对储水容器的水位分级提升进行设计,具有上下储水容器联合控制;具有储水、排水,过载、空载、缺相、超低压、缺水等保护功能;自动实现储水容器的补水、排水功能,并有效防止储水容器水位过高溢出或者相关电器空转损坏;有自动、手动两种工作模式可供选择,空载重启时间1-240min可调;具有故障记忆功能,8次故障原因可轻易查阅;水位采用交流讯号检测,可使探头更耐用,安装方便、调试简单。能够完美解决传统人工开关抽水泵劳苦奔波、无法确定隧道涌水水量抽干时间等存在的缺陷,全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节能减排、提高施工工效等特点,是“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必备的控制系统之一。但现有技术中的隧道自动水位控制装置虽然取代了较多人力,但由于依赖大量电性元件同时工作,所以在工作时往往会产生较多的热量,若无法及时高效地散热,则会对该装置的正常工作进程产生影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包括散热框架(1)和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活动安装在散热框架(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框架(1)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中央固定连接有承载架(3),所述承载架(3)与装置本体活动连接,散热框架(1)前侧中央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散热框架(1)内部设置为安装腔(2),所述散热机构和装置本体均设置在安装腔(2)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包括散热框架(1)和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活动安装在散热框架(1)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框架(1)内部设置有散热机构,所述散热机构中央固定连接有承载架(3),所述承载架(3)与装置本体活动连接,散热框架(1)前侧中央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散热框架(1)内部设置为安装腔(2),所述散热机构和装置本体均设置在安装腔(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机构包括两个蓄水箱(6),两个所述蓄水箱(6)之间通过承载架(3)固定连接,所述承载架(3)中央为空心排管结构,两个所述蓄水箱(6)通过承载架(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隧道全智能自动水位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箱(6)上方固定连接有两个活塞管(7),所述活塞管(7)内部活动连接有活塞块(17),所述活塞块(17)中央与活塞杆(18)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蓄水箱(6)前侧固定连接有散热导管(8),所述散热导管(8)、承载架(3)和蓄水箱(6)内均填充有制冷液;所述散热框架(1)上壁面开设有散热管槽(4),所述散热管槽(4)的一侧活动连接有卡扣件(5),所述卡扣件(5)活动贯穿在散热框架(1)上壁面,所述散热导管(8)贯穿卡扣件(5)活动布设在散热管槽(4)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艺伟陈基武黄俊谍吴辉刘彦虎王强李柱伸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一公局厦门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