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3112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部件、承载部件和上压部件,承载部件包括承载底板、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上压条和下承载条,承载底板上设置有两根下承载条,左承载架、右承载架相对设置,且在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之间还安装有相对的前承载板、后承载板,左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空腔,右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另一空腔,且在每个空腔中均放置有待测试件,待测试件的上方还设置上压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检测装置设计新颖,结构设计合理,制作成本低,采用该检测装置对片状模塑料进行硬度检测,操作方便,测试结果准确;使用通用的万能拉伸试验机进行设置,测试更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
本技术涉及片状模塑料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片状模塑料是一种由可增稠的树脂、短切(和/或连续的)玻璃纤维增强材料、填料、助剂等材料组成,上下两面覆盖承载薄膜的片状复合物。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在熟化后、压制前需要对片状模塑料的硬度进行测试。通常的测试方法采用GB3398.1《塑料硬度测定》,该方法适用于热塑性塑料的测试方法,而片状模塑料属于热固性塑料的中间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1、片状模塑料具有一定的粘弹性,如果不能将片状模塑料测试样的四周固定,其压入值就难以得到正确的测试值。2、测试样件的最大厚度30mm,且测试样处于自由状态,如果进行压入测试,叠层的样品就会自由移动,从而使测试数据失真。3、测试样品尺寸过小,其样品尺寸20×20mm,推荐厚度4mm,在该样品尺寸及厚度的情况下,不能正确评价片状模塑料的硬度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片状模塑料无法准确进行硬度测试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部件,固定安装于支撑部件上的承载部件,加载载荷用的上压部件,所述承载部件包括承载底板、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上压条和下承载条,所述承载底板上设置有两根下承载条,所述左承载架、右承载架相对设置,且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之间安装有相对的前承载板、后承载板,所述左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空腔,所述右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另一空腔,且在每个空腔中均放置有待测试件,所述待测试件的上方还设置上压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待测试件为矩形,由若干层去掉薄膜后的片状模塑料叠加制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上压条、下压条的尺寸相同,且上压条、下压条的长度均大于待测试件的长度,上压条、下压条的宽度与空腔的宽度相适配。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承载底板与左承载架、右承载架的底部固定相连,所述承载底板与两根下承载条固定相连。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左承载架、右承载架的结构相同,均为U型结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优选,所述上压部件的底部为半圆球结构,圆球半径R为17.4-17.6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检测装置设计新颖,结构设计合理,制作成本低,采用该检测装置对片状模塑料进行硬度检测,操作方便,测试结果准确。2、使用通用的万能拉伸试验机进行设置,测试更方便。3、重新评价了片层数对压入硬度的影响,引入相对硬度的概念,对指导片状模塑料生产具有实际意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主视图;图3为图1后视图。图4为图1俯视图;其中,1-上压部件;2-支撑部件;3-左承载架;4-右承载架;5-前承载板;6-后承载板;7-上压条;8-下承载条;9-待测试件;10-承载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所示,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包括支撑部件2,固定安装于支撑部件2上的承载部件,加载载荷用的上压部件1,上述承载部件包括承载底板10、左承载架3、右承载架4、上压条7和下承载条8,上述承载底板10上设置有两根下承载条8,上述左承载架3、右承载架4相对设置,且左承载架3、右承载架4之间安装有相对的前承载板5、后承载板6,上述左承载架3与前承载板5、后承载板6之间留有空腔,上述右承载架4与前承载板5、后承载板6之间留有另一空腔,且在每个空腔中均放置有上述待测试件9,上述待测试件9的上方还设置上压条7。特别的,上述待测试件9为矩形,由若干层去掉薄膜后的片状模塑料叠加制成。本技术中,待测试样的数量参照GB1446-83《纤维增强塑料性能试验方法总则》第2章。常见待测试样的仲裁尺寸(单位:毫米)如下表1所示:表1片材单层厚度h0叠料层数叠料厚度1<h0≤23030-60mm2<h0≤32040-60mm3<h0≤41545-60mm4<h0≤51248-60mm本技术中,待测试件9的长度a为180mm,宽度b为100mm,片状模塑料层数为20,厚度c为60-70mm。特别的,上述上压条7、下压条的尺寸相同,且上压条7、下压条的长度均大于待测试件9的长度,上压条7、下压条的宽度与空腔的宽度相适配。特别的,上述承载底板10与左承载架3、右承载架4的底部固定相连,上述承载底板10与两根下承载条8固定相连。特别的,上述左承载架3、右承载架4的结构相同,均为U型结构。特别的,上述上压部件1的底部为半圆球结构,圆球半径R为17.4-17.6mm。采用本检测装置进行试验时,试验前的准备包括:1、试验环境条件,参照GB1446-83第3章。2、检测装置采用球压式压入相对硬度计,其试验仪器主要示意图,见图2。3、试验仪器及设备3.1试验机应符合GB/T1446-2005第5章的规定。3.2相对硬度测试装置安装后如图2所示。4、试验速度测定片状模塑料的相对硬度时,试验速度V为:常规试验速度为10mm/min,仲裁试验速度2mm/min。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方法,采用上述的试验装置,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待测试件9,并检查外观,按照GB/T15568-2008执行,即外观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件,固定安装于支撑部件上的承载部件,加载载荷用的上压部件,所述承载部件包括承载底板、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上压条和下承载条,所述承载底板上设置有两根下承载条,所述左承载架、右承载架相对设置,且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之间安装有相对的前承载板、后承载板,所述左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空腔,所述右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另一空腔,且在每个空腔中均放置有待测试件,所述待测试件的上方还设置上压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部件,固定安装于支撑部件上的承载部件,加载载荷用的上压部件,所述承载部件包括承载底板、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上压条和下承载条,所述承载底板上设置有两根下承载条,所述左承载架、右承载架相对设置,且左承载架、右承载架之间安装有相对的前承载板、后承载板,所述左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空腔,所述右承载架与前承载板、后承载板之间留有另一空腔,且在每个空腔中均放置有待测试件,所述待测试件的上方还设置上压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纤维增强片状模塑料的硬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试件为矩形,由若干层去掉薄膜后的片状模塑料叠加制成。


3.如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蒙蒙叶柏菊张保帅刘海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威奥时代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