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丹专利>正文

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42903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包括带有出光口的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发光元件,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配合的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位于端部的聚光部、位于下侧的下反射部以及位于上侧的上反射部;所述聚光部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折射后形成平行光;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部折射形成平行光后照射至所述下反射部,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中一部分平行光折射至出光口,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余部分平行光折射至上反射部后再由上反射部折射至出光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特定的光路,使得光线导入、输出高效高能,而且聚光部能够使得光线转化率和利用率能够高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
本技术涉及汽车后视镜
,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
技术介绍
汽车外后视镜是供驾驶员在行驶汽车过程中观察后方车辆、行人运行状态的汽车配件,是安全行车的必要保证,通过对汽车外后视镜镜面驱动器的辅助对后视镜的角度的调整,可使驾驶员观察到特定方位的视野,便于安全行车。众所周知,目前在汽车驾驶中,驾驶员是有盲区的,这些盲区是驾驶员观看镜子时驾驶员看不见的位置,并且查看这些盲区需要驾驶员转动头部、甚至伸长脖子来观察是否一些其他物体已经进入盲区。要实现盲区指示功能,目前国内外技术都是通过雷达信号探测感知到盲区内的物体时,将信号传给行车电脑,再通过行车电脑发出指令,然后控制后视镜镜片背部的指示灯闪烁,将光线引导入驾驶员眼睛以使得到达警示目的。该项技术的难点在于,从驾驶员角度看该警告指示灯应足够亮,其他角度上应足够暗,才能达到理想的警示效果。现有技术的用于汽车外后视镜的盲区警告指示装置具备设置在车辆的外后视镜内部的背光单元,这种背光单元粘贴在蚀刻指示图标的玻璃的背面。关于这种背光单元的现有技术,其存在的缺点如下:1、LED光线在设定的光路中进行传播,传播介质是空气,当局部空气密度不均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此时光能效率会大大降低;2、LED直射光线通过反射面将光线反射,从而得到所需的光能量,但是由于过程中发散的光线较多,实际无法满足功能所需的光能量,故不得不增加光源(LED)数量,增加成本;3、现有技术的LED光源在出光时,没有聚光器聚光,LED散发出来的光线并不能有效的接收,光能量损失严重;4、现有技术的光路,并非完全封闭,且光路四周还需要涂反射涂层,结构防水性能不好,且结构复杂增加了市场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通过设置特定的光路,使得光线导入、输出高效高能,而且聚光部能够使得光线转化率和利用率能够高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包括带有出光口的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发光元件,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配合的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位于端部的聚光部、位于下侧的下反射部以及位于上侧的上反射部;所述聚光部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折射后形成平行光;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部折射形成平行光后照射至所述下反射部,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中一部分平行光折射至出光口,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余部分平行光折射至上反射部后再由上反射部折射至出光口。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光学单元,通过设置的导光元件,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经过聚光部进行大面聚光,并且将发光元件的散射光线转换平行光线,从而充分利用发光元件发射的光能量,光能量损失少,光线再通过下反射部进行折射,其中部分光线直接由出光口射出,部分光线折射至上反射部,光线再通过第二上反射面折射后由出光口射出,使得光线输出效率高,通过设置特定的光路,使得光线导入、输出高效高能,能够满足功能所需的光能量,而且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通过导光元件作为传播介质,形成封闭的光线传播路径。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聚光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面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二聚光面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在90°至150°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下反射部包括第一下反射面和第二下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下反射面沿轴线X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聚光面连接,所述第二下反射面与所述第一下反射面连接并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下反射面与所述第二下反射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在90°至180°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反射部包括第一上反射面和第二上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上反射面沿轴线X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聚光面连接,所述第二上反射面斜向上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上反射面连接,所述第一上反射面与所述第二上反射面之间形成有夹角范围在45°至180°之间。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上反射部和下反射部上均涂有反光涂层。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下反射面上形成有沿横向设置的条纹面。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导光元件与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间距在0至4mm。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下反射部还包括与所述第二下反射面连接的第三下发射面,所述导光元件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三下反射面与所述第二上反射面的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与所述出光口相对设置,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位于所述出光口处的扩散膜,所述扩散膜与所述出光面相贴合。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与壳体内部连通的透气口,所述透气口处设有透气膜。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壳体与所述导光元件一体成型。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图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聚光部聚光效果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下反射部折射效果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上反射部折射效果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的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之间夹角超过范围外时聚光效果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的第一下反射面和第二下反射面之间夹角超过范围外时折射效果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的第一上反射面和第二上反射面之间夹角超过范围外时折射效果示意图。图中,1、壳体;11、出光口;12、透气口;2、发光元件;3、导光元件;31、聚光部;311、第一聚光面;312、第二聚光面;32、下反射部;321、第一下反射面;322、第二下反射面;323、第三下反射面;33、上反射部;331、第一上反射面;332、第二上反射面;34、出光面;4、扩散膜;5、透气膜。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阐释。参见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包括壳体1、设置于壳体1内的发光元件2,本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为led灯珠,led灯珠的中心轴线沿轴线X设置,所述壳体1上设有出光口11,出光口11的中心轴线沿轴线Y设置,所述壳体1内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2配合的导光元件3,所述导光元件3与所述发光元件2之间的间距在0至4mm,此时能达到光能利用最大化,本技术中,导光元件3为玻璃或PMMA树脂,所述导光元件3主要包括位于导光元件3本体一端且与发光元件2相对设置的聚光部31、位于导光元件3本体下侧的下反射部32以及位于导光元件3本体上侧的上反射部33;所述聚光部3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聚光面311和第二聚光面312,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面311和第二聚光面312的连接处与所述发光元件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聚光面311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2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二聚光面312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2斜向上设置,且所述第一聚光面311和第二聚光面312之间形成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包括带有出光口的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配合的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位于端部的聚光部、位于下侧的下反射部以及位于上侧的上反射部;所述聚光部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折射后形成平行光;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部折射形成平行光后照射至所述下反射部,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中一部分平行光折射至出光口,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余部分平行光折射至上反射部后再由上反射部折射至出光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包括带有出光口的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发光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发光元件配合的导光元件,所述导光元件包括位于端部的聚光部、位于下侧的下反射部以及位于上侧的上反射部;所述聚光部与所述发光元件相对设置以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折射后形成平行光;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经所述聚光部折射形成平行光后照射至所述下反射部,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中一部分平行光折射至出光口,所述下反射部将其余部分平行光折射至上反射部后再由上反射部折射至出光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部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其中,所述第一聚光面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斜向下设置,所述第二聚光面相对于所述发光元件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聚光面和第二聚光面之间形成的夹角在90°至150°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系统的光学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反射部包括第一下反射面和第二下反射面,其中,所述第一下反射面水平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聚光面连接,所述第二下反射面与所述第一下反射面连接并斜向上设置,所述第一下反射面与所述第二下反射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范围在90°至18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后视镜变道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丹
申请(专利权)人:王丹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