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399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包括有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和污水管网;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包括有若干由围板隔成的防水模块;防水模块底部设有混凝土找坡层;混凝土找坡层上方活动架设有种植框;种植框底部和混凝土找坡层之间形成排水腔;排水腔一侧连接有排水支管;排水支管与主排水暗管连接;污水管网包括有雨水收集管网、生活废水管网、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主排水暗管与雨水收集管网连接;收集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连接有过滤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目前的高楼建筑架构中,设计的楼顶绿化结构仍旧存在土壤容易流失以及楼宇排水管网系统中往往不能较好的过滤污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及城市的安全,城市的内涝问题也成为了城市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日益突出的内涝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城市发展导致不断增多的不透水面。其中,建筑屋面更是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不透水面面积。据保守估计,城市屋面的面积可以占到城市用地面积的30%及以上。当前,城市中大量的屋面雨水通过下水管道直接流入市政管网中,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压力。为了提高对房屋楼顶的利用率和减少雨水排放压力,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会在建筑楼顶设计雨水绿化结构,既能够有利于顶层防水,减少顶层雨水渗漏情况的发生,同时有利于提高对雨水的利用率,减少市政排水压力;更有利于扩大城市绿化面积,美化城市。但是在设计建筑楼顶绿化结构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整个楼层建筑的排水管网系统,目前的高楼建筑架构中,设计的楼顶绿化结构仍旧存在土壤容易流失以及楼宇排水管网系统中往往不能较好的过滤污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解决目前的高楼建筑架构中,设计的楼顶绿化结构仍旧存在土壤容易流失以及楼宇排水管网系统中往往不能较好的过滤污水的问题。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包括有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和污水管网;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与污水管网连接;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包括有若干由围板隔成的防水模块;所述防水模块底部设有混凝土找坡层;所述混凝土找坡层上方活动架设有种植框;所述种植框底部和混凝土找坡层之间形成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一侧连接有排水支管;所述排水支管与主排水暗管连接;所述污水管网包括有雨水收集管网、生活废水管网、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所述主排水暗管与雨水收集管网连接;所述排放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连接有过滤装置;所述种植框包括有加强筋网、连接板和泡沫盒;所述连接板围绕加强筋网设置;所述连接板与加强筋网形成安装槽;所述泡沫盒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板与围板活动连接;所述泡沫盒底部设置有漏水孔;所述加强筋网下表面设置有无纺布层;所述混凝土找坡层表面上设置有防水层;所述过滤装置包括有箱体、进水管、出水管、滤板和隔板;所述滤板倾斜设置在箱体内;所述隔板设置在滤板下方;所述滤板上方形成过滤腔;所述滤板和隔板之间形成净化腔;所述隔板下方为集水腔;所述箱体侧壁上对应滤板下端设置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连接有集渣腔;所述集渣腔上对应排渣口水平设置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端部设置有堵头;所述堵头为楔形;所述滤板的下端边缘对应排渣口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为楔形;所述连接块与堵头对称设置;所述堵头端部设置有清渣刺;所述连接块靠近堵头一侧表面上对应清渣刺设置有插孔;所述集渣腔的底部活动连接有过滤斗;所述过滤斗底部活动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至净化腔;所述过滤斗内设置有滤网;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净化腔内填充有吸附颗粒;所述隔板上设有通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1、楼顶雨水绿化装置被围板分隔成为若干防水模块,便于模块化管理和种植,有利于提高建筑楼顶面积的利用率,有利于后期维护施工;2、设置在防水模块底部的混凝土找坡层,能够在防水模块底部形成向两边倾斜的坡度,有利于向两侧快速排水,再通过两侧的排水支管,将积累的雨水通过主排水暗管排出;3、混凝土找坡层上方活动架设的种植框,用于种植绿化植物,一段时间后,可根据需要将种植框取出,有利于维护和植物保养和移栽,有利于在种植框底部出现堵塞情况时及时疏通;4、主排水暗管与雨水收集管网连接,雨水收集管网呈网状分布在建筑结构中,能够集中收集排放雨水,有利于提高排水效果;5、过滤装置的进水管与收集管网连接,收集管网收集起来的污水通过过滤装置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后,再通过输送管网向市政排水管网中排放,有利于减少城市污水的排放压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楼顶雨水绿化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防水模块结构示意图。图4为种植框结构示意图。图5为过滤装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部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楼顶雨水绿化装置;2.围板;3.防水模块;4.混凝土找坡层;5.种植框;51.加强筋网;52.连接板;53.泡沫盒;54.漏水孔;55.无纺布层;56.防水层;6.排水支管;7.主排水暗管;8.雨水收集管网;9.生活废水管网;10.输送管网;11.排放管网;12.过滤装置1;13.箱体;14.进水管;15.出水管;16.滤板;17.隔板;18.排渣口;19.伸缩杆;20.堵头;21.连接块;22.清渣刺;23.插孔;24.过滤斗;25.排水管;26.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1:如图1至6所示,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包括有楼顶雨水绿化装置1和污水管网;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1与污水管网连接;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1包括有若干由围板2隔成的防水模块3;所述防水模块3底部设有混凝土找坡层4;所述混凝土找坡层4上方活动架设有种植框5;所述种植框5底部和混凝土找坡层4之间形成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一侧连接有排水支管6;所述排水支管6与主排水暗管7连接;所述污水管网包括有雨水收集管网8、生活废水管网9、输送管网10和排放管网11;所述主排水暗管7与雨水收集管网8连接;所述排放管网11和输送管网10之间连接有过滤装置12;本实施例中,雨水收集管网8和生活废水管网9采用常规的网状分布方式安装在建筑结构中;本实施例中,各个管道的连接采用常规连接方式连接即可。楼顶雨水绿化装置1被围板2分隔成为若干防水模块3,便于模块化管理和种植,有利于提高建筑楼顶面积的利用率,有利于后期维护施工;设置在防水模块3底部的混凝土找坡层4,能够在防水模块3底部形成向两边倾斜的坡度,有利于向两侧快速排水,再通过两侧的排水支管6,将积累的雨水通过主排水暗管7排出;混凝土找坡层4上方活动架设的种植框5,用于种植绿化植物,一段时间后,可根据需要将种植框5取出,有利于维护和植物保养和移栽,有利于在种植框5底部出现堵塞情况时及时疏通;主排水暗管7与雨水收集管网8连接,雨水收集管网8呈网状分布在建筑结构中,能够集中收集排放雨水,有利于提高排水效果;过滤装置12的进水管14与收集管网连接,收集管网收集起来的污水通过过滤装置12进行一定程度的过滤后,再通过输送管网10向市政排水管25网中排放,有利于减少城市污水的排放压力。所述种植框5包括有加强筋网51、连接板52和泡沫盒53;所述连接板52围绕加强筋网51设置;所述连接板52与加强筋网51形成安装槽;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包括有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和污水管网;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与污水管网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包括有若干由围板隔成的防水模块;所述防水模块底部设有混凝土找坡层;所述混凝土找坡层上方活动架设有种植框;所述种植框底部和混凝土找坡层之间形成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一侧连接有排水支管;所述排水支管与主排水暗管连接;所述污水管网包括有雨水收集管网、生活废水管网、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所述主排水暗管与雨水收集管网连接;所述排放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连接有过滤装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包括有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和污水管网;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与污水管网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楼顶雨水绿化装置包括有若干由围板隔成的防水模块;所述防水模块底部设有混凝土找坡层;所述混凝土找坡层上方活动架设有种植框;所述种植框底部和混凝土找坡层之间形成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一侧连接有排水支管;所述排水支管与主排水暗管连接;所述污水管网包括有雨水收集管网、生活废水管网、输送管网和排放管网;所述主排水暗管与雨水收集管网连接;所述排放管网和输送管网之间连接有过滤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框包括有加强筋网、连接板和泡沫盒;所述连接板围绕加强筋网设置;所述连接板与加强筋网形成安装槽;所述泡沫盒设置在安装槽内;所述连接板与围板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盒底部设置有漏水孔;所述加强筋网下表面设置有无纺布层;所述混凝土找坡层表面上设置有防水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环保楼宇建筑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海东刘昌胜班婵珊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兴旺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