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2291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所述的动铁芯上形成有一凸台平面,静铁芯上形成有一凹槽平面,在不提高安匝数的前提下,通过形成第二个磁回路提高初始吸力,从而可以有效的节能,并控制了电磁铁的体积,使其能在体积有限的条件下应用。由于安匝较低,有效利用了能源的同时,减小了小气隙时静铁芯对动铁芯的冲击,提高了电磁铁的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磁铁,具体设计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
技术介绍
目前的直流电磁铁,达到大的行程时,由于漏磁较多而对体积要求比较大,需要安匝数大,线圈体积大,铁芯体积都要求较大,就要提高铁耗铜耗。现在广泛使用的电磁铁,不论是牵引式电磁铁或推动式电磁铁、制动式电磁铁,还是各种交流接触器用的电磁铁,共同存在的问题是功耗高、噪音大、吸合时撞击严重、寿命低、需要优良的电工硅钢板材,加工制造困难,铜耗量多,体积大,动铁芯导向差,使用时一般只能垂直安装。针对这些问题,已经出现了很多解决方案,如交流接触器的各种无声运行控制电路、剩磁保持式继电器、双线圈交流接触器、永磁保持式继电器、机械自锁式继电器、高低电压驱动式电磁铁等。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的缺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减小电磁铁体积,减少用材且保持大吸力。为达到上述目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包括静铁芯(2)、动铁芯(1),所述的静铁芯(2)为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每个“I”字型静铁芯包括铁芯柱(2b)和极靴(2a),所述的极靴(2a)面积大于铁芯柱(2b)面积,每个铁芯柱(2b)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线圈,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包括有第一极面(11)、第二极面(12)及第三极面(13),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包括有第四极面(21)、第五极面(22)及第六极面(23),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在同一平面,第五极面(22)为一凹槽平面,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的第一极面(11)和第三极面(13)在同一平面,第二极面(12)为一凸台平面,所述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的极面宽度相加与第五极面(22)的极面宽度一致,所述的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的极面一端设有气隙,所述的气隙与铁芯柱(2b)的厚度一致。所述的动铁芯(1)和静铁芯(2)采用电工纯铁制成。所述的动铁芯(1)和静铁芯(2)采用硅钢片制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接触器的电磁铁装置,所述的动铁芯上形成有一凸台平面,静铁芯上形成有一凹槽平面,在不提高安匝数的前提下,通过形成第二个磁回路提高初始吸力,从而可以有效的节能,并控制了电磁铁的体积,使其能在体积有限的条件下应用。由于安匝较低,有效利用了能源的同时,减小了小气隙时静铁芯对动铁芯的冲击,提高了电磁铁的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施例的动铁芯、静铁芯的结构侧视图。图3是本实施例的动铁芯、静铁芯的结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例的静铁芯的结构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例的动铁芯的结构立体图。图中:1-动铁芯,2-静铁芯,2a-极靴,2b-铁芯柱,11-第一极面,12-第二极面,13-第三极面,21-第四极面,22-第五极面,23-第六极面。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再作描述。参见图1-5所示: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包括静铁芯(2)、动铁芯(1),所述的静铁芯(2)为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每个“I”字型静铁芯包括铁芯柱(2b)和极靴(2a),所述的极靴(2a)面积大于铁芯柱(2b)面积,每个铁芯柱(2b)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线圈,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包括有第一极面(11)、第二极面(12)及第三极面(13),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包括有第四极面(21)、第五极面(22)及第六极面(23),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在同一平面,第五极面(22)为一凹槽平面,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的第一极面(11)和第三极面(13)在同一平面,第二极面(12)为一凸台平面,所述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的极面宽度相加与第五极面(22)的极面宽度一致,所述的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的极面一端设有气隙,所述的气隙与铁芯柱(2b)的厚度一致。所述的动铁芯(1)和静铁芯(2)采用电工纯铁制成。所述的动铁芯(1)和静铁芯(2)采用硅钢片制成。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电磁铁此路以及增加吸力的原理过程,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接触器的电磁铁装置,静铁芯和动铁芯由导磁材料构成,从图中可知,构成磁路的静铁芯2有两个对称的放置,每个静铁芯包括铁芯柱2b和极靴2a,极靴2a的面积比铁芯柱2b大,增加了静铁芯的相对面积。动铁芯1的侧面呈T字形,静铁芯2上设置有与动铁芯第二极面12相对应的第五极面22,其中第一极面11和第三极面13同静铁芯一起构成了电磁铁的主磁路C1,对电磁铁的吸合起主导作用;第二极面12与静铁芯一起构成了电磁铁的辅助磁路C2,保证了漏磁通的最小化由于增加了第二极面12部分,当主工作气隙H较小时,主磁路C1和辅助磁路C2共同起作用,但是当主工作气隙H大时,由于磁路C1中气隙的加大,漏磁通的增多,C1主磁路中的磁场强度下降很快,但是对于辅助磁路C2,主工作气隙H的增大并没有对辅助磁路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能够实现在大工作气隙时提供比一般电磁铁更大的初始吸力,而不用增加电磁特的安匝数和铁芯面积,节约了能源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是用以限定本专利技术,凡是依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包括静铁芯(2)、动铁芯(1),所述的静铁芯(2)为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每个“I”字型静铁芯包括铁芯柱(2b)和极靴(2a),所述的极靴(2a)面积大于铁芯柱(2b)面积,每个铁芯柱(2b)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线圈,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包括有第一极面(11)、第二极面(12)及第三极面(13),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包括有第四极面(21)、第五极面(22)及第六极面(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在同一平面,第五极面(22)为一凹槽平面,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的第一极面(11)和第三极面(13)在同一平面,第二极面(12)为一凸台平面,所述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的极面宽度相加与第五极面(22)的极面宽度一致,所述的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的极面一端设有气隙,所述的气隙与铁芯柱(2b)的厚度一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的电磁铁,包括静铁芯(2)、动铁芯(1),所述的静铁芯(2)为两个相互对称放置的“I”字型静铁芯(2),每个“I”字型静铁芯包括铁芯柱(2b)和极靴(2a),所述的极靴(2a)面积大于铁芯柱(2b)面积,每个铁芯柱(2b)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线圈,所述的动铁芯(1)的极面包括有第一极面(11)、第二极面(12)及第三极面(13),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包括有第四极面(21)、第五极面(22)及第六极面(2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铁芯(2)的极面的第四极面(21)和第六极面(23)在同一平面,第五极面(22)为一凹槽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斯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泓枫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