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包括土石堆体,土石堆体由上到下包括坡顶、边坡和坡脚,坡顶边缘具有挡水围埂,挡水围埂沿坡顶的边缘围绕一周,挡水围埂内形成蓄水区,蓄水区内具有分水埂,分水埂有多条,分水埂将蓄水区分割为多个分水格。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可保土蓄水,生态恢复效果好,利于环境的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
本技术涉及弃土场生态恢复领域,尤其涉及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
技术介绍
平地型弃土场多见于公路、铁路、井工矿等开发建设项目的废弃土石堆体,多设置于周边地形较为平缓的区域,汇流面积较小,流速较平缓。平地型弃土场多为土石混合体,单个弃土量在20万方以内,堆置高度15米以下,堆置工艺较为简单,其自然安息角较小,在30~35度之间,稳定性较好。现对于平地型弃土场采用的生态恢复技术较为简单,常为履土后植树种草,在土石堆体的结构和施工上,没有采取合理的保土蓄水措施。履土后种植的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在种植的植物还没有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效果前,遇到雨季,雨水冲刷会使平地型弃土场坡顶和边坡上的土壤养分和水分大量流失,养分和水分流失后的土壤不能维系种植的植物生长所需;由于雨水冲刷,坡顶的大量雨水会随边坡流下产生冲沟,侵蚀沟密度会随着降雨而加大,且侵蚀沟的长度和深度也会增加,水土流失量也会随着侵蚀沟数量的增多、长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林草覆盖率逐年下降;被雨水冲刷下的泥土会从坡脚流下流动到弃土场外的地面上,并在地面上堆积,使边坡扩张,增大了弃土场的占地面积,对周围环境再次造成破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可保土蓄水,生态恢复效果好,利于环境的保护。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公开的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包括土石堆体,所述土石堆体由上到下包括坡顶、边坡和坡脚,所述坡顶边缘具有挡水围埂,所述挡水围埂沿所述坡顶的边缘围绕一周,所述挡水围埂内形成蓄水区,所述蓄水区内具有分水埂,所述分水埂有多条,所述分水埂将所述蓄水区分割为多个分水格。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雨季来临时,挡水围埂将坡顶的雨水截留在蓄水区内,避免因坡顶的大量雨水随边坡流下而造成水土流失,减少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利于种植的植物的生长,同时,可避免流失的大量土石在坡脚堆积使边坡扩张,防止弃土场面积增大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再次破坏,还可避免大量的雨水冲刷边坡,控制边坡上侵蚀沟的数量和规模,避免水土流失量增大,保土蓄水;蓄水区内分为多个分水格,使坡顶的雨水分布均匀,避免某一侧的水量过多使雨水从挡水围埂上方溢出或者冲毁挡水围埂。进一步的,所述坡顶、所述边坡、所述挡水围埂和所述分水埂上均种植有植物。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利于生态恢复,植物长成后可进一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种植的植物吸收截留的雨水,提高对截留雨水的消化速度。进一步的,还包括挡泥结构,所述挡泥结构设置于所述坡脚处,所述挡泥结构用于将所述坡顶和所述边坡上的土石阻拦在所述挡泥结构范围内。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避免土石在堆砌过程中或者在雨水的冲刷下散落到挡泥结构外,利于挡泥结构外环境保护,避免边坡扩张使废土场区域扩大,坡脚更加稳定;另,可减缓雨水冲刷留下的汇流流速,利于边坡对雨水的吸收。进一步的,所述挡泥结构为石笼。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石笼拦土石不拦水,可避免水流冲毁挡泥结构,拦截土石效果好,经雨水的淋溶,土石中细小颗粒就会填充到石笼的缝隙中,这样会起到更好的过滤作用,同时,石笼利于后期植被恢复,在石笼区域撒播草籽后,经过一段自然恢复,石笼区域也会覆绿,起到景观协调效果。进一步的,所述挡泥结构上种植有植物。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经过一段自然恢复,挡泥结构也会覆绿,起到景观协调效果。进一步的,所述坡顶的平整度小于5°。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可控制坡顶表面的水流方向,避免坡顶蓄积的雨水在某一侧汇聚,既利于坡顶上各处植物的均匀生长,也可避免挡水围埂某侧被冲毁。进一步的,所述边坡坡面顺直。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减少边坡上初始的沟壑,避免因边坡上的沟壑造成水土流失增加。进一步的,所述边坡的坡面上具有播种穴,所述播种穴用于穴播植物。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边坡具有角度,穴播可避免种植的植物移位,覆绿后植物覆盖均匀,且播种穴具有蓄水作用。进一步的,多条所述分水埂纵横交错,横向设置的所述分水埂之间等间距分布,纵向设置的所述分水埂之间等间距分布。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各个分水格内蓄水均匀,避免挡水围埂或分水埂被冲毁。进一步的,所述挡水围埂和所述分水埂的断面均为边坡比均为1:1的等腰梯形。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挡水围埂和分水埂强度高。本技术公开的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堆砌土石堆体:将土石运送到弃土场选定区域,堆砌形成土石堆体;修建挡水围埂:在所述堆砌土石堆体步骤完成后,在形成的所述土石堆体的坡顶的边缘修建挡水围埂,所述挡水围埂围绕所述坡顶的边缘一周使所述坡顶在所述挡水围埂内形成蓄水区,所述挡水围埂的修建在雨季来临前完成;修建分水埂,所述修建挡水围埂步骤完成后,在所述挡水围埂内修建分水埂,所述分水埂修建多条,修建的多条所述分水埂将所述蓄水区分割为多个分水格。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雨季来临时,挡水围埂将坡顶的雨水截留在蓄水区内,避免因坡顶的大量雨水随边坡流下而造成水土流失,减少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的流失,利于种植的植物的生长,同时,可避免流失的大量土石在坡脚堆积使边坡扩张,防止弃土场面积增大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再次破坏,还可避免大量的雨水冲刷边坡,控制边坡上侵蚀沟的数量和规模,避免水土流失量增大,保土蓄水;蓄水区内分为多个分水格,使坡顶的雨水分布均匀,避免某一侧的水量过多使雨水从挡水围埂上方溢出或者冲毁挡水围埂。进一步的,还包括步骤:修建挡泥结构:在所述弃土场选定区域的边缘修建挡泥结构,修建的所述挡泥结构留有进出口;所述修建挡泥结构步骤完成后,开始所述堆砌土石堆体步骤,所述土石通过所述进出口运送进入修建好的所述挡泥结构内,在所述挡泥结构内堆砌形成所述土石堆体。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先修建挡泥结构,挡泥结构修建完成后再在挡泥结构内堆砌土石堆体,可避免土石在堆砌过程中土石散落到挡泥结构外对外部环境造成破坏;土石堆体堆砌完成后,可避免土石在雨水冲刷下散落到挡泥结构外,利于挡泥结构外环境的保护,避免边坡扩张使废土场区域扩大,坡脚更加稳定;另,土石堆体堆砌完成后,可减缓雨水冲刷留下的汇流流速,利于边坡对雨水的吸收。进一步的,在所述堆砌土石堆体步骤和所述修建挡水围埂步骤之间,还包括步骤:平整坡顶:对堆砌形成的所述土石堆体的坡顶进行平整,使所述坡顶的平整度小于5°;所述平整坡顶步骤产生的土石用于所述挡水围埂和所述分水埂的修建。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平整坡顶可控制坡顶表面的水流方向,避免坡顶蓄积的雨水在某一侧汇聚,既利于坡顶上各处植物的均匀生长,也可避免挡水围埂某侧被冲毁,平整坡顶步骤产生的土石用于挡水围埂和分水埂的修建,经济性好。进一步的,在所述堆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包括土石堆体(1),所述土石堆体(1)由上到下包括坡顶(2)、边坡(3)和坡脚(4),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2)边缘具有挡水围埂(5),所述挡水围埂(5)沿所述坡顶(2)的边缘围绕一周并所述挡水围埂(5)内形成蓄水区,所述蓄水区内具有分水埂(6),所述分水埂(6)有多条,所述分水埂(6)将所述蓄水区分割为多个分水格(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包括土石堆体(1),所述土石堆体(1)由上到下包括坡顶(2)、边坡(3)和坡脚(4),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2)边缘具有挡水围埂(5),所述挡水围埂(5)沿所述坡顶(2)的边缘围绕一周并所述挡水围埂(5)内形成蓄水区,所述蓄水区内具有分水埂(6),所述分水埂(6)有多条,所述分水埂(6)将所述蓄水区分割为多个分水格(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顶(2)、所述边坡(3)、所述挡水围埂(5)和所述分水埂(6)上均种植有植物(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泥结构(7),所述挡泥结构(7)设置于所述坡脚(4)处,所述挡泥结构(7)用于将所述坡顶(2)和所述边坡(3)上的土石阻拦在所述挡泥结构(7)范围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平地型弃土场保土蓄水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泥结构(7)为石笼。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秀民,郭建英,邢恩德,王文君,李锦荣,吴永胜,张铁钢,刘艳萍,荣浩,苗恒录,王立霞,
申请(专利权)人: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