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1680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贯穿背光模组;第一显示区和第一通孔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电致发光层,位于第一通孔中,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第一通孔中,第一电极与第一极电连接,第二电极与第二极电连接。在显示阶段,电致发光层能够为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模组具有越来越高的屏占比,全面屏由于具有窄边框甚至无边框的显示效果,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往往正面需要为常用的前置感光元件、红外感测器件、指纹识别器件等电子感光器件预留空间。比如,这些感光器件设置在显示设备的正面顶部位置,相应位置形成非显示区,从而降低设备的屏占比。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屏占比,可在显示模组的显示区开设高透光区来容置上述感光器件。随着全面屏的发展需求,需要将越来越多的电子感光器件集成到屏幕下方。例如,在显示屏幕上设置半透区,将感光元件设置在屏幕的下方且对应设置在半透区。在正常显示时,半透区可以发挥显示作用;在需要拍照或拍视频时,感光元件通过该半透区进行照片或视频的拍摄,如此半透区可同步实现显示和拍摄的功能。但是,半透区无充足的光源照射,导致其在显示过程中亮度偏暗,影响整体显示均一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在显示阶段,电致发光层能够为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的应用方法应用于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的第一显示区包括显示阶段和感光阶段,在所述显示阶段,通过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向所述电致发光层输入第一电压信号和第二电压信号,控制所述电致发光层发光;在所述感光阶段,控制所述电致发光层不发光。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模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中,显示模组包括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的显示面板,其中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在第一通孔中设置有电致发光层。显示模组中的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可发挥显示功能,在感光阶段可发挥感应光线的功能。在显示阶段,位于第一通孔中的电致发光层发光,用于向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提升第一显示区在显示阶段的显示亮度,减小第一显示区与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均一性,从而有利于提升整体显示效果。在感光阶段,控制电致发光层不发光,光线可顺利透过电致发光层,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显示区的透过率,因此电致发光层的引入还不会对第一显示区的高透过率造成影响,因此还有利于提升显示模组在第一显示区的感光性能,例如有利于提升拍摄性能等。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的一种BB’截面图;图4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电致发光层时显示模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电致发光层时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所示为当未在第一通孔中设置电致发光层时显示模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所示为在图5对应的结构中安装电致发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给的显示模组中电致发光层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图1所示为相关技术中显示装置的一种截面示意图,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背光模组20’和摄像头30’,背光模组20’中包括一通孔,通孔对应的区域为半透区Q,在显示状态下,该半透区Q作为显示区进行显示;在拍摄状态下,摄像头30’通过该半透区Q进行拍照或视频的拍摄。由于半透区Q位置对应通孔,在半透区Q用作显示时,背光模组20’传递至半透区Q的光线极少,因而半透区Q的显示亮度将会明显低于常规显示区的显示亮度,造成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亮度不均,影响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效果。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其应用方法、显示装置,在显示阶段,电致发光层能够为第一显示区补光,有利于减小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的显示亮度差异,提高显示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的一种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显示模组的一种BB’截面图,请参见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模组100,包括第一显示区AA1和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AA1的第二显示区AA2,第一显示区AA1的像素密度小于第二显示区AA2的像素密度;显示模组100还包括: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显示面板10位于背光模组20的出光面一侧;背光模组20包括第一通孔K1,沿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第一通孔K1贯穿背光模组20;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一通孔K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选地,第一显示区AA1和第一通孔K1在出光面的正投影重合;电致发光层40,位于第一通孔K1中,电致发光层40包括第一极41和第二极42;第一电极51和第二电极52,位于第一通孔K1中,第一电极51与第一极41电连接,第二电极52与第二极42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以矩形显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n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n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n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显示区和至少部分围绕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所述显示模组还包括:
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第一通孔,沿垂直于所述出光面的方向,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背光模组;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出光面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电致发光层,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电致发光层包括第一极和第二极;
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通孔中,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二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框,所述背框包括主体部和延伸部,所述主体部与所述延伸部的延伸方向相交;至少部分所述延伸部作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
作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的所述延伸部复用作所述第一电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中还包括第一导电部,所述第一导电部与所述背框绝缘,所述第一导电部复用作所述第二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部为贴附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导电胶;或者,所述第一导电部为固定于所述第一通孔内壁的金属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至少部分所述胶框作为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壁;
所述第一通孔中设置有第二导电部,所述第二导电部与所述胶框固定,所述第二导电部复用作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天旭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