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1333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包括阻隔层与导湿层,所述阻隔层与导湿层之间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内设有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阻隔层、导湿层与保护层连接在一起的纱线,所述纱线呈S形与Z型交叉编织。申请的有益效果:将阻隔层与导湿层之间的抗菌纤维织物替换为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并采用S和Z形状路线交叉编织,在防止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散落的同时显著提升了面料的透气性;利用导湿层与阻隔层之间形成差动毛细虹吸效应,水气由内中两层单向吸收、导湿,实现单向导湿瞬时秒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特种防护面料
本申请属于纺织面料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特种防护面料。
技术介绍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面料逐渐被运用到生产生活中,防护面料作为新型面料的一种,其对细菌、病毒以及化学污染物等都具有良好的阻隔作用。现有的防护面料大多是后整理或者涂层贴膜,后整理的主要工序是把抗病毒的金属(或其离子)固定在氟石、硅胶等多空材料的表面制成抗菌剂,然后将其加入到相应的制品中,这种方式的缺点是金属容易被人体皮肤吸收,长期穿戴影响身体健康,并且抗菌剂的耐热性差,容易水解,使用的有效期较短;而涂层贴膜的方式虽然使用较为长久,但透气性较差,长期穿戴会使人感到闷热,影响穿戴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在满足抗菌、抗病毒防护的同时,透气性好,使用寿命长,穿戴更加安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包括阻隔层与导湿层,所述阻隔层与导湿层之间设有保护层,所述保护层内设有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阻隔层、导湿层与保护层连接在一起的纱线,所述纱线呈S形与Z型交叉编织。更佳的:所述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的形状为三叶形、十字形或三叶形与十字形的混合,所述每片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的中间还设有通孔。更佳的:所述阻隔层由横截面为十字形的抗病毒、抗菌纤维纺织而成,所述抗病毒、抗菌纤维之间相互贴合形成截面为多边形的第一导湿通道,所述抗病毒、抗菌纤维之间相互交叉形成第二导湿通道。更佳的:所述导湿层与保护层的接触面设有用于承接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的异型沟槽,所述保护层内的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与异型沟槽相贴合。更佳的:所述阻隔层由抗病毒、抗菌纤维梭织而成,所述导湿层由抗病毒、抗菌纤维与棉面料针织而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将阻隔层与导湿层之间的抗病毒、抗菌纤维织物替换为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并采用S和Z形状路线交叉编织,在防止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散落的同时显著提升了面料的透气性;利用导湿层与阻隔层之间形成差动毛细虹吸效应,水气由内中两层单向吸收、导湿,实现单向导湿瞬时秒干。当然,实施本申请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A处放大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湿层抗病毒、抗菌纤维剖面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湿层抗病毒、抗菌纤维编织表面图。图中标记说明:1、阻隔层,2、导湿层,3、保护层,4、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5、异型沟槽,6、超细纳米纤维纱线,11、抗病毒、抗菌纤维,12、第一导湿通道,13、第二导湿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如图1至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包括阻隔层1与导湿层2,阻隔层1由横截面为十字形的抗病毒、抗菌纤维11梭织而成,抗病毒、抗菌纤维11梭织成面料后,每根抗病毒、抗菌纤维11与其相邻的抗病毒、抗菌纤维11相互贴合形成截面为不规则多边形的第一导湿通道12,而每根抗病毒、抗菌纤维11梭织在一起后其经纱与纬纱相互交叉则形成第二导湿通道13,通过第一导湿通道12与第二导湿通道13的相互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阻隔层1的导湿效果。在阻隔层1与导湿层2之间设有保护层3,保护层3内设有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的形状为三叶形、十字形或者三叶形与十字形的混合,每片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的中间还设有通孔,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相互交叉既起到阻隔病毒、细菌,又起到灭活病毒、细菌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由抗病毒、抗菌纤维11经水刺或针刺工艺制造,相比于直接采用抗病毒、抗菌纤维11,采用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能够有效提升保护层3的透气性。导湿层2由抗病毒、抗菌纤维11与棉面料混合针织而成,采用针织的方式是因为针织所形成的孔隙较小,配合阻隔层1梭织形成的大孔隙形成差动毛细虹吸效应,水气由导湿层2与保护层3两层单向吸收、导湿;由于导湿层2仍旧采用了抗病毒、抗菌纤维11,因此在导湿层2与保护层3的接触面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用于承接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的异型沟槽5,保护层3内的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与该异型沟槽5相贴合。阻隔层1、导湿层2与保护层3全部设置完成后,通过超细纳米纤维纱线6将阻隔层1、导湿层2与保护层3连接在一起,超细纳米纤维纱线是采用金属纳米线、半导体纳米线和绝缘体纳米线织造而成,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为散落状态,因此在连接时,该纱线呈S型与Z型交叉编织,这样的编织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碎片4掉落。本实施例中,抗病毒、抗菌纤维11是由纳米铜、锌、金属配合物等粒子,经加工处理分散于纺丝熔体中,再经纺丝加工制成的一种功能性纤维,采用异形截面,吸湿、排汗、速干性能优良,抗病毒、抑菌、防霉效果持久,对人体安全无害,在有光或无光的情况下均能有效催化活性氧自由基的形成,实现高效灭菌;而在具体的纺织过程中,抗病毒、抗菌纱线是由抗病毒、抗菌纤维与棉、莫代尔、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而成,从而提高面料的舒适性,其中再生纤维素纤维包括竹纤维、艾草纤维、板蓝根纤维、金银花纤维等。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技术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包括阻隔层(1)与导湿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1)与导湿层(2)之间设有保护层(3),所述保护层(3)内设有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阻隔层(1)、导湿层(2)与保护层(3)连接在一起的纱线(6),所述纱线(6)呈S形与Z型交叉编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特种防护面料,包括阻隔层(1)与导湿层(2),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1)与导湿层(2)之间设有保护层(3),所述保护层(3)内设有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阻隔层(1)、导湿层(2)与保护层(3)连接在一起的纱线(6),所述纱线(6)呈S形与Z型交叉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种防护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的形状为三叶形、十字形或三叶形与十字形的混合,所述每片抗病毒、抗菌纤维填充物絮片(4)的中间还设有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特种防护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1)由横截面为十字形的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波刘林王辉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州隆之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