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10131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将上述原料进行机械式混合搅拌,同时采用机械振捣,加强振捣环节控制,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混凝土本身防水性进行改进,同时对多个垫层防水技术进行综合,可以避免后期出现渗水情况,且能保证防渗的时间,同时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高防水效果,解决了目前对渗水的处理方法都是在出现裂缝后进行封堵,但是因技术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在进行施工时,都是通过单一的技术改进来进行操作,不能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的问题,值得推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防水
,具体为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渗漏水是地下室常见问题之一,其经常影响地下室的有效使用,甚至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在渗水工程中所占比例高达95%以上,几乎所有的地下室渗漏水工程都存在这类问题。而引起地下室渗漏水最根本的原因是地下室底板裂缝,造成地下室底板裂缝产生的原因诸多,如现场养护条件、施工方法不当、混凝土施工质量差异、温度、收缩等均会导致底板出现裂缝,故实际工程中很难完全避免底板裂缝的产生。但裂缝出现会影响地下室的使用功能,严重者直接无法正常使用。目前对渗水的处理方法都是在出现裂缝后进行封堵,但是因技术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在进行施工时,都是通过单一的技术改进来进行操作,不能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可以避免后期出现渗水情况,且能保证防渗的时间,同时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高防水效果的防渗施工方法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具备可以避免后期出现渗水情况,且能保证防渗的时间,同时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高防水效果的优点,解决了目前对渗水的处理方法都是在出现裂缝后进行封堵,但是因技术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在进行施工时,都是通过单一的技术改进来进行操作,不能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2)原材料制备:将上述原料进行机械式混合搅拌,同时采用机械振捣,加强振捣环节控制,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3)施工准备:首先对需要处理的位置进行基坑挖掘,然后填入素土并进行夯实,对于软弱土层,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底板下地基土质达到设计所要求密实度≥93%的标准;(4)垫层施工:在夯实的素土上方依次铺设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混凝土底板层、滤水层和面层,完成防渗施工。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在选取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将不同品种或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粉煤灰的级别大于等于二级,且其用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30%,硅粉用量控制在胶凝材料总量的2%-5%。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选用石子时保证其洁净程度,粒径小于等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小于等于输送管径的1/4,石子吸水率小于等于1.5%,且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用于混凝土原材料,选用砂时保证其洁净程度,且为中粗砂,不得使用海砂。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胶凝材料总用量大于等于320Kg/m3,在满足混凝土抗渗等级、强度、耐久性的条件下,水泥用量大于等于260Kg/m3,混凝土砂率控制在35%-40%区间,泵送时增至45%,混凝土灰砂比按1:1.5-1:2.5控制,防水混凝土水胶比小于等于0.5。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混凝土初凝时间为6-8小时,机械搅拌时间大于等于2min。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混凝土垫层的分区分段施工应结合施工缝和变形缝的位置划分,混凝土垫层随捣随抹光,且已浇筑完的混凝土垫层,养护时间不少于3d。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防水层采用大于等于2mm的厚聚氨酯防水涂膜或大于等于3mm厚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防水层施工完成后,浇筑细石混凝土保护层。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采用粒径10-30mm碎石滤水层,最薄处60mm厚,滤水层1%找坡,坡向排水明沟,排水明沟坡向集水井,沿排水沟边设宽高为100*100mm的素混凝土坎,排水沟与滤水层处埋设塑料排水管,且该排水管在滤水层一侧端头采用无纺布包裹PVC管,滤水层上部铺设三彩布做隔离层。优选的,所述步骤(4)中,面层为细石混凝土面层,其1%坡度坡向排水沟,排水沟坡向集水井,按柱距在柱中对应位置设缝,切缝深15mm、宽5mm,面层施工时,应将防水混凝土表面清理干净并湿润,细石混凝土终凝后应立即浇水养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混凝土本身防水性进行改进,同时对多个垫层防水技术进行综合,可以避免后期出现渗水情况,且能保证防渗的时间,同时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最大限度提高防水效果,解决了目前对渗水的处理方法都是在出现裂缝后进行封堵,但是因技术限制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而且在进行施工时,都是通过单一的技术改进来进行操作,不能对防水技术进行整合的问题,值得推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2)原材料制备:将上述原料进行机械式混合搅拌,同时采用机械振捣,加强振捣环节控制,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3)施工准备:首先对需要处理的位置进行基坑挖掘,然后填入素土并进行夯实,对于软弱土层,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底板下地基土质达到设计所要求密实度≥93%的标准;(4)垫层施工:在夯实的素土上方依次铺设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混凝土底板层、滤水层和面层,完成防渗施工。实施例一: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在选取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将不同品种或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粉煤灰的级别大于等于二级,且其用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30%,硅粉用量控制在胶凝材料总量的2%-5%,选用石子时保证其洁净程度,粒径小于等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小于等于输送管径的1/4,石子吸水率小于等于1.5%,且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用于混凝土原材料,选用砂时保证其洁净程度,且为中粗砂,不得使用海砂;(2)原材料制备:将上述原料进行机械式混合搅拌,同时采用机械振捣,加强振捣环节控制,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3)施工准备:首先对需要处理的位置进行基坑挖掘,然后填入素土并进行夯实,对于软弱土层,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底板下地基土质达到设计所要求密实度≥93%的标准;(4)垫层施工:在夯实的素土上方依次铺设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混凝土底板层、滤水层和面层,完成防渗施工。实施例二: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原材料准备: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在选取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原材料准备: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n原材料制备:将上述原料进行机械式混合搅拌,同时采用机械振捣,加强振捣环节控制,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n施工准备:首先对需要处理的位置进行基坑挖掘,然后填入素土并进行夯实,对于软弱土层,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底板下地基土质达到设计所要求密实度≥93%的标准;/n垫层施工:在夯实的素土上方依次铺设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混凝土底板层、滤水层和面层,完成防渗施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原材料准备:首先准备凝胶材料,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一定量的粉煤灰、硅粉,石子和砂;
原材料制备:将上述原料进行机械式混合搅拌,同时采用机械振捣,加强振捣环节控制,避免漏振、欠振和超振;
施工准备:首先对需要处理的位置进行基坑挖掘,然后填入素土并进行夯实,对于软弱土层,须编制专项施工方案,以确保底板下地基土质达到设计所要求密实度≥93%的标准;
垫层施工:在夯实的素土上方依次铺设混凝土垫层、防水层、混凝土底板层、滤水层和面层,完成防渗施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在选取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时,不得使用过期或受潮结块的水泥,不得将不同品种或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合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粉煤灰的级别大于等于二级,且其用量为胶凝材料总量的20%-30%,硅粉用量控制在胶凝材料总量的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选用石子时保证其洁净程度,粒径小于等于40mm,泵送时其最大粒径应小于等于输送管径的1/4,石子吸水率小于等于1.5%,且不得使用碱活性骨料用于混凝土原材料,选用砂时保证其洁净程度,且为中粗砂,不得使用海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防渗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胶凝材料总用量大于等于320Kg/m3,在满足混凝土抗渗等级、强度、耐久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伟锋宋肖冰尚朝宾赵志孟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创易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