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准直桩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410012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3
本申请涉及一种准直桩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建筑基础准直桩施工技术领域,其准直桩结构,包括外护筒、设置于外护筒内部的内护筒、设置于外护筒上部的护壁筒、设置于内护筒内部的钢筋笼、位于钢筋笼顶部的浇筑盖体以及位于护壁筒上端口的密封盖;外护筒、内护筒和钢筋笼同心设置于桩孔内,桩孔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桩孔和位于第一桩孔下部且与第一桩孔同心设置的第二桩孔,第一桩孔的直径大于第二桩孔的直径;外护筒和内护筒位于第一桩孔,钢筋笼贯穿于第一桩孔和第二桩孔;内护筒的内部用于浇筑混凝土;其施工方法采用上述准直桩结构。本申请能够改善准直桩受力不均匀且易发生变形的技术问题,达到保证外护筒和内护筒的受力均匀和提高同轴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准直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本申请涉及建筑基础准直桩施工
,尤其是涉及一种准直桩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准直桩用于对设备或建筑物进行精准定位,在一些工程中,为了满足对设备或建筑物的精准定位,需要在整个建筑园区或装置建筑物内设置准直桩。目前,准直桩一般采用双护筒的结构,但是目前的准直桩,内外护筒的底端设计为错位布置的方式,导致内外护筒底部受力状况不同,不能保证内外护筒的垂直度和同轴度,内外护筒与基础连接的牢固性不佳,内外护筒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结构变形,安装难度大且稳定性不够。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现有的准直桩受力不均匀且易发生变形,不能满足设计和实际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准直桩受力不均匀且易发生变形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准直桩结构及施工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准直桩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准直桩结构,包括外护筒、设置于所述外护筒内部的内护筒、设置于所述外护筒上部的护壁筒、设置于所述内护筒内部的钢筋笼、位于所述钢筋笼顶部的浇筑盖体以及位于所述护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筒(7)、设置于所述外护筒(7)内部的内护筒(5)、设置于所述外护筒(7)上部的护壁筒(17)、设置于所述内护筒(5)内部的钢筋笼(6)、位于所述钢筋笼(6)顶部的浇筑盖体(4)以及位于所述护壁筒(17)上端口的密封盖(1);所述外护筒(7)、所述内护筒(5)以及所述钢筋笼(6)同心设置于桩孔内,所述外护筒(7)与所述内护筒(5)之间通过固定件(14)连接,所述桩孔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桩孔(3)和位于所述第一桩孔(3)下部的且与所述第一桩孔(3)同心设置的第二桩孔(8),所述第一桩孔(3)的直径大于第二桩孔(8)的直径;所述外护筒(7)和所述内护筒(5)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护筒(7)、设置于所述外护筒(7)内部的内护筒(5)、设置于所述外护筒(7)上部的护壁筒(17)、设置于所述内护筒(5)内部的钢筋笼(6)、位于所述钢筋笼(6)顶部的浇筑盖体(4)以及位于所述护壁筒(17)上端口的密封盖(1);所述外护筒(7)、所述内护筒(5)以及所述钢筋笼(6)同心设置于桩孔内,所述外护筒(7)与所述内护筒(5)之间通过固定件(14)连接,所述桩孔包括位于上部的第一桩孔(3)和位于所述第一桩孔(3)下部的且与所述第一桩孔(3)同心设置的第二桩孔(8),所述第一桩孔(3)的直径大于第二桩孔(8)的直径;所述外护筒(7)和所述内护筒(5)位于所述第一桩孔(3),所述钢筋笼(6)贯穿于所述第一桩孔(3)和所述第二桩孔(8);所述内护筒(5)的内部用于浇筑混凝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护筒(5)和所述外护筒(7)为预制组装件,预制组装时,所述外护筒(7)与所述内护筒(5)之间设有用于对所述外护筒(7)与所述内护筒(5)定位的定位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若干层沿所述外护筒的轴向间隔布置的定位组件(13);所述定位组件(13)包括若干个垂直插接在所述外护筒(7)的筒壁上设有的通孔内的定位杆(131)和与所述定位杆(131)连接且用于调节所述定位杆(131)插入所述通孔内的深度的调节件(132),所述调节件(132)与所述定位杆(131)通过螺纹连接,若干个所述定位杆(131)沿所述外护筒(7)的周向间隔均布,所述定位杆(131)的一端与所述内护筒(5)的外壁顶接,所述定位杆(13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外护筒(7)的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定位组件(13)包括六根定位杆(131)。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定位组件(13)之间的间距为1000mm-2000mm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准直桩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筑盖体(4)包括浇筑顶板(43)、设置于所述浇筑顶板(43)上部的浇筑顶板保护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治华任锦龙周敏董岚李向东侯爱波王嘉谦范锐钊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国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