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0979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4: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模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升降装置上连接有边角打磨装置,底座上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竖板,竖板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横板上设置有固定机构,底座上表面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载物台,螺纹套筒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且螺纹杆上端延伸至螺纹套筒的正上方并固定连接有手轮,螺纹杆下端延伸至螺纹套筒的正下方并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压板,压板下表面粘接有保护层,压板上表面两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导向杆。该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能够快速方便地对建筑模型进行压紧固定住,操作简单,而且固定结构稳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建筑模型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建筑及环境艺术模型介于平面图纸与实际立体空间之间,它把两者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三维的立体模式,建筑模型有助于设计创作的推敲,可以直观地体现设计意图,弥补图纸在表现上的局限性(见建筑制图)。它既是设计师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同时也属于设计的一种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商品房销售、设计投标与招商合作等方面。建筑模型为建筑学术语,以其特有的形象性表现出设计方案之空间效果。因此,在国内外建筑、规划或展览等许多部门模型制作,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建筑模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打磨装置来对建筑模型的边角进行打磨处理,而现有的边角打磨装置大多都是通过人工用手对建筑模型进行固定的,这种方式会导致建筑模型在进行打磨过程中的稳定性较差,很容易就会出现晃动,从而会严重影响到建筑模型的制作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的边角打磨装置大多都是通过人工用手对建筑模型进行固定的,稳固性较差,会严重影响到建筑模型的制作质量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设计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上连接有边角打磨装置,所述底座上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竖板,所述竖板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底座上表面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载物台,且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所述载物台的正上方,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纹套筒,所述螺纹套筒贯穿地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板上,所述螺纹套筒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且所述螺纹杆上端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的正上方并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螺纹杆下端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的正下方并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压板,所述压板下表面粘接有保护层,所述压板上表面两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导向杆,两个所述导向杆上端均分别贯穿所述横板并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优选的,所述转动机构包括圆形槽和圆形转板,所述圆形转板固定连接在所述螺纹杆的下端,所述圆形槽固定连接在所述压板上表面的中部位置,且所述圆形转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圆形槽内。优选的,所述保护层包括第一缓冲层,所述第一缓冲层粘接在所述压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一缓冲层下表面粘接有第二缓冲层,所述第二缓冲层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缓冲层。优选的,所述竖板外侧壁的底部位置呈周向均匀地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加强筋,且若干个所述加强筋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优选的,所述竖板和所述横板为一体式成型结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有益效果在于:该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通过固定机构的设计,从而能够快速方便地将需要进行边角处理的建筑模型压紧固定住,无需再通过人工用手进行固定,进而能够提高建筑模型在边角处理过程中的稳固性,在进行边角处理时不易发生晃动,能够有利于提高对建筑模型进行边角处理的加工质量,而且,只需通过反向转动手轮,压板就会将建筑模型松开,即可轻易方便地将其取出,整个操作过程都十分简单,而且压紧固定的结构也较为地稳固,极具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底座1、加强筋2、竖板3、横板4、限位块5、手轮6、螺纹杆7、导向杆8、压板9、边角打磨装置10、升降装置11、保护层12、第一缓冲层121、第二缓冲层122、第三缓冲层123、载物台13、圆形槽14、圆形转板15、螺纹套筒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实施例1参照图1-3,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上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11,升降装置11上连接有边角打磨装置10,通过升降装置11,能够对边角打磨装置10进行升降调节,底座1上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竖板3,竖板3外侧壁的底部位置呈周向均匀地固定连接有若干个加强筋2,且若干个加强筋2均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通过若干个加强筋2的增添设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增强竖板3的结构强度,进而能够提升该装置整体结构的稳固性。竖板3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横板4,竖板3和横板4为一体式成型结构,横板4上设置有固定机构,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载物台13,且固定机构位于载物台13的正上方,固定机构包括螺纹套筒16,螺纹套筒16贯穿地固定连接在横板4上,螺纹套筒16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7,且螺纹杆7上端延伸至螺纹套筒16的正上方并固定连接有手轮6,螺纹杆7下端延伸至螺纹套筒16的正下方并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压板9,压板9下表面粘接有保护层12,压板9上表面两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导向杆8,两个导向杆8上端均分别贯穿横板4并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通过固定机构的设计,从而能够快速方便地将需要进行边角处理的建筑模型压紧固定住,无需再通过人工用手进行固定,进而能够提高建筑模型在边角处理过程中的稳固性,在进行边角处理时不易发生晃动,能够有利于提高对建筑模型进行边角处理的加工质量,而且,只需通过反向转动手轮6,压板9就会将建筑模型松开,即可轻易方便地将其取出,整个操作过程都十分简单,而且压紧固定的结构也较为地稳固,极具实用性。实施例2参照图1-2,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转动机构包括圆形槽14和圆形转板15,圆形转板15固定连接在螺纹杆7的下端,圆形槽14固定连接在压板9上表面的中部位置,且圆形转板15可转动地设置在圆形槽14内,在对建筑模型进行固定的过程中,转动手轮6,圆形转板15就会始终地在圆形槽14内进行转动,并且在导向杆8的导向的作用下,使得压板9在不转动的情况下进行上下移动。实施例3参照图1和图3,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保护层12包括第一缓冲层121,第一缓冲层121粘接在压板9的下表面,第一缓冲层121下表面粘接有第二缓冲层122,第二缓冲层122下表面粘接有第三缓冲层123,第一缓冲层121具体采用聚氨酯泡沫塑料,第二缓冲层122具体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第三缓冲层123具体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通过三种缓冲材料的设置,从而能够有效地起到对建筑模型的缓冲和保护的作用,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由于压板9压紧的力度过大而造成建筑模型的损坏。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11),所述升降装置(11)上连接有边角打磨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竖板(3),所述竖板(3)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横板(4),所述横板(4)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载物台(13),且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所述载物台(13)的正上方,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纹套筒(16),所述螺纹套筒(16)贯穿地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板(4)上,所述螺纹套筒(16)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7),且所述螺纹杆(7)上端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16)的正上方并固定连接有手轮(6),所述螺纹杆(7)下端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16)的正下方并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压板(9),所述压板(9)下表面粘接有保护层(12),所述压板(9)上表面两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导向杆(8),两个所述导向杆(8)上端均分别贯穿所述横板(4)并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模型的边角处理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上表面一侧固定连接有升降装置(11),所述升降装置(11)上连接有边角打磨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表面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竖板(3),所述竖板(3)一侧上部固定连接有横板(4),所述横板(4)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底座(1)上表面的中部位置固定连接有载物台(13),且所述固定机构位于所述载物台(13)的正上方,所述固定机构包括螺纹套筒(16),所述螺纹套筒(16)贯穿地固定连接在所述横板(4)上,所述螺纹套筒(16)中螺纹连接有螺纹杆(7),且所述螺纹杆(7)上端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16)的正上方并固定连接有手轮(6),所述螺纹杆(7)下端延伸至所述螺纹套筒(16)的正下方并通过转动机构连接有压板(9),所述压板(9)下表面粘接有保护层(12),所述压板(9)上表面两侧均分别固定连接有导向杆(8),两个所述导向杆(8)上端均分别贯穿所述横板(4)并固定连接有限位块(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观平刘文华邓广成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山之田模型艺术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