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汤疆平专利>正文

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40100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其中,包括输液瓶或输液袋,其特征在于,输液瓶或输液袋内复合有内隔膜,所述内隔膜为柔性材料,将瓶体或袋体内部分隔成大腔和小腔两个腔体,所述内隔膜上分布有多个微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净化药液,方便有效地将药液完全给予受药人体,结构简单,同时,具有操作方便安全、质量可靠、简化制备工艺、应用范围广泛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用新型给药系统,尤其是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医用一次性输液器主要是用于静脉输液,经过无菌处理,建立静脉与药液之间通道的常用一次性耗材。一般由静脉针、护帽、输液软管、药液过滤器、流速调节器、滴壶、瓶塞穿刺器、进气管空气过滤器,输液瓶或输液袋连接构造组成。医用输液的原理是利用:主要是重力(地球引力),辅助的压力(大气压)条件作用下,使输液液体由高处自由落下的原理,完成为人体给受药输液过程。由于直接用于人体给药的输液药品的制药工艺复杂成本较高,长期以来,传统输液器构造与设计上的不足,造成在输液流滴过程的后期,无法将药物完全给予受药人体,残留在输液器系统中药液被直接丢弃,是医疗体系中长期广泛存在的现象,它直接带来的问题是:1、人体受药欠缺;2、造成医药资源与资金的浪费;3、使得制药企业,医疗企业和百姓增加了无形的负担,产生的浪费累积数量巨大,这个问题长期被忽视。同时,输液药液在生产、储存等过程中因各种因素易存在大量的不溶性微粒,这些不溶性微粒进入人体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和长期的危害。针对上述问题,申请人曾进行了改进,在ZL201611050138.8(已授权)中提出了一种输液瓶或输液袋内置囊输滴净型医用输液器,通过在传统输液瓶或输液袋中,复合植入一个表面均匀分布有针孔的塑料囊或球形囊。输液瓶或输液袋在生产时注入基液,同时,PVC塑料囊或球形囊中自然予以辅助充满基液,医疗使用时,在输液流滴结束前,此时,输液瓶或输液袋将要排空,其中PVC塑料囊或球形囊的基液在负压作用下从预留针孔渗滴进入输液瓶或输液袋与输液软管中,基液的渗出量适合输液流滴量,在接续流滴作用下的流滴过程,使输液器系统、输液软管中的药液被基液完全输滴冲洗干净,最后剩余在输液软管中的是PVC塑料囊或球形囊后续的基液。上述方案可以解决输液器系统中药液残留的问题,但同时,也存在以下缺点:第一,塑料囊或球形囊需复合植入,工艺复杂,不易控制产品质量;第二,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生产时注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等基液、使用时加入药物的情况,但不适用于生产时即注入全药液的使用情形。因此,仍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能够净化药液的同时杜绝输液过程结束时输液器系统中药液的残留问题,并且进一步克服工艺复杂、不易控制产品质量、应用范围局限等问题。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包括输液瓶或输液袋,其特征在于,输液瓶或输液袋内复合有内隔膜,所述内隔膜为柔性材料,将瓶体或袋体内部分隔成大腔和小腔两个腔体,所述内隔膜上分布有多个微孔,在瓶体或袋体开口的输液管处设置有蜂窝状滤芯。优选的,所述输液瓶的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所述输液袋的材料为聚氯乙烯或非PVC复合膜。优选的,所述内隔膜从输液瓶瓶体或输液袋袋体的底部至中部区域延伸到瓶体开口或袋体开口处。优选的,所述内隔膜与瓶体开口或袋体开口处的盖体紧密配合,并将盖体划分为两部分,以便于分别往大腔和小腔内插入注射器或输液管。优选的,所述内隔膜与输液瓶或输液袋材质相同。优选的,所述微孔分布在内隔膜上靠近输液瓶瓶体开口或输液袋袋体开口的区域,防止小腔内的基液过早进入大腔内。优选的,所述微孔的直径为0.15mm-1.2mm,优选为0.2mm-0.6mm。优选的,在生产时,在所述大腔和小腔内注入基液,或者仅在所述大腔内注入全药液。优选的,所述基液为生理盐水注射液、葡萄糖注射液或者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本技术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的特点和有益效果是:1、遵守传统输液操作流程与规程的同时,能够方便有效地将药液完全给予受药人体,结构简单。2、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生产时注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等基液、使用时加入药物的情况,同时也适用于生产时即注入全药液的使用情形。第一种情况:生产时注入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射液等基液。医疗使用开始,此时,对输液袋或输液瓶的大腔注药,输液袋和输液瓶内压均处于正压平衡状态,此时,大腔药液与小腔基液,不产生交流,从而达到止混合作用。第二种情况:在生产时,只对大腔进注入全药液,全药液是指制备好的混有药液的基液,双腔中的小腔,无需注药,由于内隔膜的材料为柔性材料,此时,内隔膜会贴靠在瓶体或袋体上,使得小腔为空置状态。医疗使用时,只对双腔中的小腔内进行注液;大腔中的全药液无需再注入基液。医疗使用中,在输液过程的后段,输液袋或输液瓶内的药液即将输滴尽,输液袋和输液瓶在重力与大气压外力的作用下,输液袋或输液瓶内压失衡,处于真空状态,此时,腔体内产生负压条件,在负压条件的作用下,小腔内的基液接续渗滴排出,对前段大腔药液接续连续的补液过程,使得二次给液对输液器系统进行有效的冲洗,在这个连续接续的给液过程中,实现了对输液器系统内药液的冲洗。4、操作方便安全,减少了人工干预,避免发生因人工操作造成的失误。5、结构一体复合而成,提高了质量可靠性,简化了制备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6、在瓶体或袋体开口输液管处设置有蜂窝状滤芯,当药液流经开口进入输液管时可以对药液起到净化作用。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输液器侧视图;图2是与图1所示垂直方向上的侧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输液器在医疗使用初期时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1的输液器在医疗使用后期时的示意图;图5是图3的俯视图。附图标记:输液瓶-1、内隔膜-2、基液-3、药液-4、微孔-5、大腔-6、小腔-7、蜂窝状滤芯-8。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具体实施例1如图1-2、5所示,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包括输液瓶1,所述输液瓶1为聚乙烯塑料瓶,输液瓶1内复合有内隔膜2,所述内隔膜为聚乙烯柔性材料,将瓶体内部分隔成大腔6和小腔7两个腔体,所述内隔膜2上分布有多个微孔5,所述内隔膜2从输液瓶1瓶体的底部边缘延伸到瓶体开口处。所述内隔膜2与瓶体开口处的盖体紧密配合。所述微孔5分布在内隔膜2上靠近输液瓶瓶体开口的区域,其中,越靠近瓶体开口的位置微孔分布密度越大。所述微孔的直径为0.3mm。在瓶体开口输液管处设置有蜂窝状滤芯8。生产时,大腔小腔内均注入生理盐水注射液,小腔7内的液体比例占总液量的20%。参见图3,医疗使用开始,此时,对输液瓶的大腔6注入药液4,大腔6内的生理盐水注射液基液3和药液4混合,得到混合药液,输液瓶内压均处于正压平衡状态,此时,大腔6的混合药液与小腔7内的生理盐水注射液基液3,不产生交流,从而达到止混合作用医疗使用中,参见图4,在输液过程的后段,输液瓶1内的药液即将输滴尽,输液瓶在重力与大气压外力的作用下,输液瓶1内压失衡,处于真空状态,此时,大腔腔体内产生负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包括输液瓶或输液袋,其特征在于,输液瓶或输液袋内复合有内隔膜,所述内隔膜为柔性材料,将瓶体或袋体内部分隔成大腔和小腔两个腔体,所述隔膜上分布有多个微孔,在瓶体或袋体开口输液管处设置有蜂窝状滤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包括输液瓶或输液袋,其特征在于,输液瓶或输液袋内复合有内隔膜,所述内隔膜为柔性材料,将瓶体或袋体内部分隔成大腔和小腔两个腔体,所述隔膜上分布有多个微孔,在瓶体或袋体开口输液管处设置有蜂窝状滤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液瓶的材料为聚乙烯或聚丙烯,所述输液袋的材料为聚氯乙烯或非PVC复合膜。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膜从输液瓶瓶体或输液袋袋体的底部至中部区域延伸到瓶体开口或袋体开口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滴净型内隔膜双腔净化输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隔膜与瓶体开口或袋体开口处的盖体紧密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疆平董翔
申请(专利权)人:汤疆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