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400291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5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凹槽,该围槽为贯通槽,凹槽底部与颅骨的凸状结构相配合;多孔固定片,设置于凹槽上,用于固定颅骨;围槽,围槽与待处理颅骨区域相配合;壳体,盖设于围槽上,用于覆盖待处理颅骨区域,以容纳透明液体,壳体顶部设置有注入透明液体的小孔。通过上述实施方式,本申请能够实现颅骨便携式携带透明液体,长时间进行颅骨透明,降低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并降低颅骨透明的处理过程中透明液体易洒易漏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
本申请涉及处理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和动物的颅骨呈现凸状的结构,在对颅下皮层组织进行脑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皮层上方颅骨两层致密骨夹一层松质骨结构及颅下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结构组织的高散射特性,使得颅下脑科学研究变得非常不易,一般采用开颅剥离颅骨的方法,将一部分颅骨完全移除并用盖玻片覆盖暴露的脑膜,或采用薄颅窗的方法即磨薄颅骨至20-30μm的方法或采用开颅玻璃颅窗/薄颅窗变体,对观察颅骨进行处理。在透明颅骨的过程中,由于颅骨的移动特性或操作过程中移动的情况存在,颅骨呈现凸状的结构,使得倒入的液体容易洒出或流出,因为现有麻醉技术的限制,使得麻醉时间有限,从而导致透明液体试剂匹配的时间短,而且透明液体的体积也有限,因此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高,否则无法达到对颅骨透明的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对颅骨透明处理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装置,该处理装置包括凹槽,该围槽为贯通槽,凹槽底部与颅骨的凸状结构相配合;多孔固定片,设置于凹槽上,用于固定颅骨;围槽,围槽与待处理颅骨区域相配合;壳体,盖设于围槽上,用于覆盖待处理颅骨区域,以容纳透明液体,壳体顶部设置有注入透明液体的小孔。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可以覆盖于待处理颅骨区域的壳体和与待处理颅骨区域相配合的围槽,围槽的底部和顶部的具有粘性,从而封合透明液体,使得盛放在壳体内的透明液体不易流出或洒出,降低颅骨透明的处理过程中透明液体易洒易漏的风险,从而能增长透明时间,使得更多体积的透明液体与颅骨接触,所以可以降低对透明液体的性能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申请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便携式颅骨透明处理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3中,1-围槽,2-壳体,3-凹槽,4-多孔固定片,5-颅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对于颅骨的透明处理,采用传统方法会对颅骨造成结构破坏,加之均是创伤方法,无法避免颅窗固有的炎症反应,处理的预期等待时间过长,薄颅窗是0.2-2mm范围,磨薄颅骨至20-30μm手术过程较复杂、难度大、对实验人员操作要求高,因此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急需用到。参阅图1、图2和图3,图1、图2和图3均是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包括围槽1、壳体2、凹槽3、多孔固定片4和颅骨5。围槽1、壳体2、凹槽3和多孔固定片4组成的处理装置可以设置于颅骨5之上。多孔固定片4可以设置于凹槽3上,起固定连接凹槽3和颅骨5的作用。如图1和图2,围槽1可以设置于凹槽3内,或如图3设置于凹槽3上,壳体2可以设置于围槽1上,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便携式颅骨5透明的处理装置。具体地,在颅骨5透明的操作处理过程中,为了能够使得生理盐水、缓冲剂和透明液体与颅骨5接触,凹槽3可以为穿底槽。凹槽3底部可以与颅骨5的凸状结构相配合,并且凹槽3底部有具有粘性,可以用于粘接颅骨5创伤处周围,以免液体渗出。该凹槽3具备一定的容纳空间,所以可以用于盛放生理盐水、缓冲剂和透明液体,以达到清洗或稳定PH值和透明颅骨5的效果。在颅骨5透明的操作处理过程中,为了能够固定颅骨5,可以使用多孔固定片4。多孔固定片4可以预先设置于凹槽3上,将凹槽3固定于固定架(图未示)上,最终使得颅骨5固定。多孔固定片4可以呈条形,因为颅骨5与凹槽3固定连接,在需要固定颅骨5的时候,通过将多孔固定片4的一端设置于凹槽3上,将多孔固定片4的另一端固定于固定架上,从而可以固定颅骨5。在颅骨5透明的过程中,为了更加方便地固定颅骨5,多孔固定片4可以包括双孔铝片。双孔铝片可以呈条形,双孔铝片利用其一端的孔固定设置于凹槽3上,利用其另一端的孔固定设置于固定架上,以达到固定颅骨5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双孔铝片的孔可以为带内螺纹的螺纹孔,也可以为无螺纹的固定孔,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自行选择,具体在此处不做限定。具体地,一方面双孔铝片的孔可以为带内螺纹的螺纹孔。在固定的过程中,带外螺纹的螺丝穿过双孔铝片上的螺纹孔和固定架上的内螺纹孔,从而可以达到紧固凹槽3于固定架上。另一方面双孔铝片的孔可以为无螺纹的固定孔。带外螺纹的螺丝穿过固定孔,与固定架上的内螺纹孔循序渐进地紧固配合,从而可以固定凹槽3于固定架上的效果。为了让凹槽3底部具备粘性,使凹槽3粘接颅骨5创伤处周围,以免液体渗出,凹槽3可以由第一可凝固材料构建形成,用于配合设置于颅骨5上时以盛放生理盐水、缓冲剂和透明液体,采用可凝固材料来构建凹槽3。在放置于颅骨5创伤处周围时,使得凹槽3底部具备粘性,贴合于颅骨5的同时,又产生一定的粘接性,从而使得凹槽3粘接颅骨5创伤处周围,液体不会渗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可凝固材料可以是增强型水门汀,也可以是牙科水泥,还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是其它可凝固材料,比如软衬,具体在此处不做限定。在完成颅骨5预处理的操作过程后,进入到需要注入透明液体到待处理颅骨区域的处理过程,对待处理颅骨区域的处理,为了使得透明液体可以容纳在固定的区域,可以使用围槽1。该围槽1可以为贯通槽,用于贴附于待处理颅骨区域,一方面可以用来确定待处理颅骨区域,另一方面围槽1底部具备粘性,可以用于粘接待处理颅骨区域周围,从而使得透明液体封合于围槽1内。为了可以容纳透明液体待处理颅骨区域,可以使用壳体2,盖设于围槽上。壳体2顶部可以设置有小孔,用于覆盖待处理颅骨区域,配合围槽1可以达到容纳透明液体的效果。其中,该壳体2的容积可以大于1ml。因为待处理的颅骨区域可以很小,比如几平方微米,壳体2容积大于1ml就能满足需要的透明液体体积,从而可以达到预定的颅骨5透明效果,具体需要多少量可以根据待处理的颅骨区域和壳体大小和需要倒入的透明液体体积来确定,这样可以提升方案的实现性。为了能够方便更换透明液体,壳体2顶部可以设置小孔,用于通过注射器针孔向壳体2内注射或吸出透明液体,以达到更换透明液体的效果。并且,经过生理盐水、缓冲剂的处理,对待处理的颅骨区域使用透明液体,可以达到更好的颅骨5透明效果。为了达到更好的颅骨5透明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围槽,所述围槽为贯通槽,用于贴附于待处理颅骨区域,确定所述待处理颅骨区域,所述围槽底部用于粘接待处理颅骨区域周围,以使透明液体封合于所述围槽内;/n壳体,盖设于所述围槽上,用于覆盖待处理颅骨区域,以容纳所述透明液体,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注入所述透明液体的小孔。/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211 CN 20192221627791.一种便携式颅骨透明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围槽,所述围槽为贯通槽,用于贴附于待处理颅骨区域,确定所述待处理颅骨区域,所述围槽底部用于粘接待处理颅骨区域周围,以使透明液体封合于所述围槽内;
壳体,盖设于所述围槽上,用于覆盖待处理颅骨区域,以容纳所述透明液体,所述壳体顶部设置有注入所述透明液体的小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凹槽,所述凹槽为穿底槽,所述凹槽底部与颅骨的凸状结构相配合;
多孔固定片,设置于所述凹槽上,用于固定所述凹槽于固定架上,以使所述颅骨固定;
其中,所述围槽位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由第一可凝固材料构建形成,用于配合设置于所述颅骨上时以盛放生理盐水、缓冲剂和所述透明液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固定片包括双孔铝片,所述双孔铝片利用其一端的孔固定设置于所述凹槽上,利用其另一端的孔固定设置于所述固定架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丽娜高玉峰殷艺璇郑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