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795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连接带和驱动机构,设备主体包括设备壳体,驱动机构设置在内腔中,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基座、第一移动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基座和第一移动座相连,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座和连接带的第一端铰接,动力源与第一移动座相连,动力源与第一弹性件中,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朝着靠近基座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朝向远离基座的方向移动,第一支撑杆可随第一移动座的移动驱动连接带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设备壳体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之内。上述方案能解决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无法较好的适应用户的身体尺寸进而导致用户佩戴不舒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设备
本技术涉及通信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涌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尤为迅速,已经受到消费者越来越多的青睐。可穿戴设备通常配置有连接带和设备主体,连接带与设备主体相连,连接带实现整个可穿戴设备的穿戴。但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长度基于用户的平均身体尺寸进行设计,因此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长度依据可穿戴设备的型号不同有所差异,但是我们知道,用户的身体尺寸大小各异,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的长度无法较好地适应用户的身体尺寸。用户只能选择连接带的长度偏长或偏短的可穿戴设备,这会导致用户的佩戴存在不舒适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解决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带无法较好的适应用户的身体尺寸进而导致用户佩戴不舒适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连接带和驱动机构,所述设备主体包括设备壳体,所述设备壳体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动力源、基座、第一移动座、第一支撑杆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和所述第一移动座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座和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铰接,所述动力源与所述第一移动座相连,所述动力源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中,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朝着靠近所述基座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朝向远离所述基座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可随所述第一移动座的移动驱动所述连接带的部分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所述设备壳体之外或回缩至所述设备壳体之内。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对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连接带的第一端与驱动机构相连,在动力源和第一弹性件驱动第一移动座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移动座的移动会导致第一支撑杆发生转动,最终通过第一支撑杆的转动带动连接带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之内,最终对连接带外露于设备壳体的部分的长度进行调节。由于连接带的长度通过其部分移动实现,因此连接带的长度能够实现无极调速,从而能够较好地调节至适合用户的长度,最终能够提高可穿戴设备的佩戴舒适性。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和图2分别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在不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的局部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0-设备主体、110-设备壳体、111-壳体主体、112-第一附耳、112a-导向凹槽、113-第二附耳、200-连接带、210-刚性段、211-导向凸起、220-柔性段、300-驱动机构、310-动力源、311-卷绕装置、312-拉绳、320-基座、330-第一移动座、340-第一支撑杆、350-第一弹性件、360-第二移动座、370-第二支撑杆、380-第二弹性件、390-导向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技术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请参考图1至图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所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100、连接带200和驱动机构300。设备主体100为可穿戴设备的主体部分,设备主体100包括可穿戴设备的主要功能器件,例如显示屏、主板等。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备主体100包括设备壳体110,设备壳体110为可穿戴设备的部分功能器件提供安装基础。驱动机构300设置于设备壳体1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10具有内腔和与内腔连通的开口,具体的,驱动机构300设置在内腔中。连接带200用于实现可穿戴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例如,在可穿戴设备为手表的情况下,连接带200可以为手表带,设备主体100则可以为表盘。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连接带2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连接带200可以是皮质带、金属带等,本技术实施例不限制连接带200的具体种类。连接带200包括第一端,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连接于设备主体100,具体的,连接带200的第一端可移动地连接于设备壳体110。连接带200的第一端能够相对于设备壳体110移动,从而能够改变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部分的长度,进而能够调节连接带200的佩戴长度。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包括动力源310、基座320、第一移动座330、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一弹性件350。动力源310设置在内腔中,具体的,动力源310固定在内腔中。基座320、第一移动座330、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一弹性件350均设置于内腔中。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一移动座330可移动地设置于设备壳体110的内腔中。具体的,第一移动座330可以以滑动或滚动的方式在内腔内移动。第一弹性件350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伸缩。第一弹性件350的两端分别与基座320和第一移动座330相连,动力源310与第一移动座330相连,动力源310与第一弹性件350中,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330朝着靠近基座320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第一移动座330朝向远离基座320的方向移动。第一支撑杆34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移动座330和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铰接,因此第一支撑杆340能够随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而发生相对转动,第一支撑杆340可随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驱动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设备壳体110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110之内。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通过驱动机构300实现与设备壳体110之间的连接,进而实现与设备主体100之间的连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驱动连接带200的第一端移动,如图1为连接带200的部分在回缩后的示意图;图2为连接带200的部分在伸出后的示意图。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可穿戴设备对现有技术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连接带200的第一端与驱动机构300相连,在动力源310和第一弹性件350驱动第一移动座330移动的过程中,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会导致第一支撑杆340发生转动,最终通过第一支撑杆340的转动带动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110之外或回缩至设备壳体110之内,最终对连接带200外露于设备壳体110的部分的长度进行调节。由于连接带200的长度通过其部分移动实现,因此连接带200的长度能够实现无极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00)、连接带(200)和驱动机构(300),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设备壳体(110),所述设备壳体(110)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300)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动力源(310)、基座(320)、第一移动座(330)、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一弹性件(350),所述第一弹性件(3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320)和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3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座(330)和所述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铰接,所述动力源(310)与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相连,所述动力源(310)与所述第一弹性件(350)中,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330)朝着靠近所述基座(320)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330)朝向远离所述基座(32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340)可随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驱动所述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所述设备壳体(110)之外或回缩至所述设备壳体(110)之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主体(100)、连接带(200)和驱动机构(300),所述设备主体(100)包括设备壳体(110),所述设备壳体(110)具有内腔和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驱动机构(300)设置在所述内腔中,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动力源(310)、基座(320)、第一移动座(330)、第一支撑杆(340)和第一弹性件(350),所述第一弹性件(35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基座(320)和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相连,所述第一支撑杆(34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座(330)和所述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铰接,所述动力源(310)与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相连,所述动力源(310)与所述第一弹性件(350)中,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330)朝着靠近所述基座(320)的方向移动,另一者驱动所述第一移动座(330)朝向远离所述基座(320)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支撑杆(340)可随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驱动所述连接带(200)的部分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所述设备壳体(110)之外或回缩至所述设备壳体(110)之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20)为固定在所述设备壳体(110)内的固定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第二移动座(360)、第二支撑杆(370)和第二弹性件(380),所述第二弹性件(38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移动座(360)和所述固定座相连,所述第二支撑杆(37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移动座(360)和所述连接带(200)的第一端铰接,所述动力源(310)与所述第二移动座(360)相连,所述动力源(310)与所述第二弹性件(380)中,一者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座(360)朝向靠近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另一者用于驱动所述第二移动座(360)朝向远离所述固定座的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移动座(330)的移动方向与所述第二移动座(360)的移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310)包括卷绕装置(311)和拉绳(312),所述拉绳(312)缠绕在所述卷绕装置(311)上,所述拉绳(31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移动座(330)和所述第二移动座(360)相连,所述第一移动座(330)和所述第二移动座(360)可随所述卷绕装置(311)对所述拉绳(312)的收卷相互远离,或者,所述第一移动座(330)和所述第二移动座(360)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旭郭阳
申请(专利权)人: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