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690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47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后背组件和前襟组件。后背组件包括底板和后壳。底板和后壳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制冷设备的第一腔体。底板上设置有适于向人体提供经冷却的空气的出风口。前襟组件包括左前襟组件和右前襟组件。前襟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前襟内衬,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的出风孔;前襟外壳,前襟内衬和前襟外壳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以及主风道连接管,被设置为适于将来自出风口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第二腔体,出风孔适于将第二腔体中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人体。该可穿戴设备可以为用户提供随身的冷却环境,并且能够使经冷却的空气在人体周围分布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设备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够将制冷设备产生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人体的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在炎热的夏季或者在一些高温作业环境中,通常使用室内空调来为整体环境降温从而改善生活或者工作环境。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例如热源为点辐射,使用空调为整体环境降温不足以降低该热源附近的温度,从而在其附近工作的操作者仍然要遭受高温;此外,在有些情况下,处于高温环境的操作者可能需要在多个地点或者室外操作,因此,使用室内空调不能满足为操作者降温的要求。此外,有些情况可能只需要对某个点或者某个人员降温,这种情况下使用室内空调而进行整体降温也给资源带来了浪费。考虑到在上述情况下室内空调的不足,已经开发出了一种穿戴在人员身上的空调衣。目前所开发的空调衣通过将供冷水、干冰、液氮等液冷介质循环的管道布置在衣服内来达到为人员降温的目的。然而这种空调衣在结构布置上的不合理,厚度过厚。此外,这种厚度过厚的空调衣的重量分布不均匀,影响人体的平衡和动作,导致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法进行相应的动作或操作。这会使穿着空调衣工作的人员感到不适。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可穿戴设备包括后背组件和前襟组件。后背组件包括底板和后壳。底板和后壳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制冷设备的第一腔体。底板上设置有适于向人体提供经冷却的空气的出风口。前襟组件包括左前襟组件和右前襟组件。前襟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前襟内衬,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的出风孔;前襟外壳,前襟内衬和前襟外壳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以及主风道连接管,被设置为适于将来自出风口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第二腔体,出风孔适于将第二腔体中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人体。以此方式,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能够将来自制冷设备的经冷却的空气,以均匀地分布的方式提供至人体。该可穿戴设备可以为用户提供随身的冷却环境,具有重量轻、厚度薄的优点。用户穿戴该可穿戴设备后,在进行各种动作时受到的影响较小。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上在朝向人体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适于空气进入第一腔体的进风口。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相接触的各个边缘包括密封结构,从而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通过进风口而进入第一腔体的用于容纳制冷设备的蒸发器的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组件还包括后背内衬,被设置在底板朝向人体的一侧上,其中后背内衬和底板之间形成有第三腔体,后背内衬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气回流开口,从而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通过空气回流开口而进入第三腔体,并且进而通过进风口而进入第一腔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内衬在对应于人体后背两侧的位置处各设置有一个凹口,空气回流开口被形成在凹口与底板的边缘之间。进风口被设置在对应于人体后背上部的位置处,从而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进入空气回流开口,并且进而沿相对于人体向上的方向而进入进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内衬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后背的进风孔,使得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通过进风孔而进入第三腔体。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内衬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底板的突起,从而避免后背内衬受压迫而与底板贴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内衬在对应于人体腰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缓冲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襟内衬在朝向人体的一侧形成有突筋,在背离人体的一侧的对应位置处形成有凹槽,并且出风孔被设置在突筋上。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襟内衬包括多条突筋,多条突筋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对应于人体胸部的位置处,延伸至对应于人体腹部侧面的位置处。在一些实施例中,左前襟组件和右前襟组件中的至少一个还包括主风道连接管支撑件,主风道连接管被设置在主风道连接管支撑件内。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风道连接管支撑件在朝向人体的一侧上设置有缓冲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襟外壳在对应于人体腹部的位置处设置有柔性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襟内衬和/或前襟外壳由具有一定硬度的软质材料或者具有一定柔韧度的硬质材料而制成;并且底板和后壳由硬质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组件、左前襟组件和右前襟组件为三个分立的部件。后背组件、左前襟组件和右前襟组件能够相互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组件、左前襟组件和右前襟组件之间相互连接的部分通过拉链而连接。至少一个拉链的拉链头上设置有拉绳,从而用户能够通过拉动拉绳而将拉链闭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后背组件还包括主风道,一端连接于出风口,另一端连接于主风道连接管,主风道适于将经冷却的空气从对应于人体后背上部的位置处的出风口引导至对应于人体肩部的位置处。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风道连接管适于将经冷却的空气从对应于人体肩部的位置处引导至对应于人体胸部的位置处。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风道用于与主风道连接管连接的一端设置有连接导向件,主风道连接管通过连接导向件与主风道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导向件包括导向壁,导向壁包括楔形的表面,主风道连接管适于通过楔形的表面与连接导向件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后壳包括被布置在对应于制冷设备的冷凝部分的位置处的后壳进风口和后壳出风口。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缓冲材料上设置有支撑件。支撑件适于与人体接触,以使得可穿戴设备能够适应于不同的人体体型。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相接触的各个边缘包括柔性材料,柔性材料适于与人体接触。可穿戴设备与人体相接触的各个边缘还包括朝向人体延伸的密封唇缘。例如,柔性材料可以为硅胶。应当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非旨在标识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旨在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附图说明以下通过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绘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通常表示相同的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立体图;图2从另一个角度示出了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的立体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分解的立体图,其中示出了从可穿戴设备的内侧观察的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后背组件的分解的立体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后背组件的截面图;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左前襟组件的分解的立体图;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引导经冷却的空气的管道的分解的立体图;以及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连接导向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本公开的原理进行说明。应当理解,这些实施例的描述仅仅为了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进一步实现本公开,而并不意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应当注意的是,在可行情况下可以在图中使用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类似或相同的附图标记可以表示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穿戴设备(10),包括:/n后背组件(100),包括底板(110)和后壳(120),所述底板(110)和所述后壳(120)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制冷设备的第一腔体(130),所述底板(110)上设置有适于向人体提供经冷却的空气的出风口(112);以及/n前襟组件,包括左前襟组件(200)和右前襟组件(300),所述左前襟组件(200)和所述右前襟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n前襟内衬(210),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的出风孔;/n前襟外壳(220),所述前襟内衬(210)和所述前襟外壳(220)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230);以及/n主风道连接管(250),被设置为适于将来自所述出风口(112)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所述第二腔体(230),所述出风孔适于将所述第二腔体(230)中的所述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人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穿戴设备(10),包括:
后背组件(100),包括底板(110)和后壳(120),所述底板(110)和所述后壳(120)之间形成有适于容纳制冷设备的第一腔体(130),所述底板(110)上设置有适于向人体提供经冷却的空气的出风口(112);以及
前襟组件,包括左前襟组件(200)和右前襟组件(300),所述左前襟组件(200)和所述右前襟组件(30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
前襟内衬(210),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的出风孔;
前襟外壳(220),所述前襟内衬(210)和所述前襟外壳(220)之间形成有第二腔体(230);以及
主风道连接管(250),被设置为适于将来自所述出风口(112)的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所述第二腔体(230),所述出风孔适于将所述第二腔体(230)中的所述经冷却的空气提供至人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底板(110)上在朝向人体的位置处还设置有适于空气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30)的进风口(114);并且
所述可穿戴设备(10)与人体相接触的各个边缘包括密封结构,从而所述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通过所述进风口(114)而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30)的用于容纳所述制冷设备的蒸发器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后背组件(100)还包括后背内衬(140),被设置在所述底板(110)朝向人体的一侧上,其中所述后背内衬(140)和所述底板(110)之间形成有第三腔体(150),所述后背内衬(140)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空气回流开口,从而所述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通过所述空气回流开口而进入所述第三腔体(150),并且进而通过所述进风口(114)而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后背内衬(140)在对应于人体后背两侧的位置处各设置有一个凹口(141、142),所述空气回流开口被形成在所述凹口(141、142)与所述底板(110)的边缘之间;
所述进风口(114)被设置在对应于人体后背上部的位置处,从而所述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进入所述空气回流开口,并且进而沿相对于人体向上的方向而进入所述进风口(114)。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后背内衬(140)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后背的进风孔,使得所述经冷却的空气在经过人体后能够通过所述进风孔而进入所述第三腔体。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后背内衬(140)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人体后背的突筋(145)。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后背内衬(140)设置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底板(110)的突起(143),从而避免所述后背内衬(140)受压迫而与所述底板(110)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后背内衬(140)在对应于人体腰部的位置处设置有缓冲材料(144)。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前襟内衬(210)在朝向人体的一侧形成有突筋(215),在背离人体的一侧的对应位置处形成有凹槽(216),并且所述出风孔被设置在所述突筋(215)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穿戴设备(10),其中
所述前襟内衬(210)包括多条所述突筋(215),多条所述突筋(215)中的至少一部分从对应于人体胸部的位置处,延伸至对应于人体腹部侧面的位置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慧婷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的确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