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旭龙专利>正文

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396110 阅读:8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1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包括由池塘埂围成的池塘、设在其中一个池塘埂上的进水渠、多块设在所述池塘中的稻田,多块所述稻田设在靠近所述进水渠的一侧并设有连通所述进水渠的第一进水口,所述池塘的其中一个角上设有排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排水口以及进出鱼通道内可拆卸的设置有拦鱼网栅和进出水闸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绿色生产;有利于鱼类摄食稻田中的水生生物,利用鱼类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鱼类饲料投入,提高鱼类品质;鱼类在稻田中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促进水稻生长,可使水稻增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
技术介绍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作物,不仅产量高,而且效益好,但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环境的恶化,施肥和管理不科学,长期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水稻生长不好,产量低,品质差,食用这样的水稻会给人类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大量施用化肥、喷洒农药也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水产养殖业池塘养鱼过程中由于饲草料等投放及鱼类排泄物产生的氨氮等物质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对养殖鱼类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池塘尾水排放对环境形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稻鱼共生优势互补,既可获得优质鱼类产品,又可利用鱼类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生产出优质有机水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包括由池塘埂围成的池塘、设在其中一个池塘埂上的进水渠、多块设在所述池塘中的稻田,多块所述稻田设在靠近所述进水渠一侧并设有连通所述进水渠的第一进水口,所述池塘内设有与所述进水渠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池塘的其中一个角上设有排水口,所述池塘的池底由远离所述排水口的一侧向靠近排水口一侧呈千分之二下降的坡度倾斜;所述稻田的四周设有稻田埂,所述稻田内设有多条鱼沟,所述稻田埂上设有连接所述鱼沟及所述池塘的进出鱼通道,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排水口以及进出鱼通道内可拆卸的设置有拦鱼网栅和进出水闸门。优选地,相邻两块所述稻田间隔设置。优选地,所述进出鱼通道的底部低于所述稻田的底部。优选地,所述拦鱼网栅和进出水闸门的底部与所述进出鱼通道、鱼沟的底部齐平。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实现生态绿色生产;有利于鱼类摄食稻田中的水生生物,利用鱼类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肥料,促进水稻生长,可使水稻增产提质;同时,水稻生长过程中吸收池塘中的氨氮等富营养化物质,从而减少稻田化肥投入、改善池塘水质、改良鱼类的生长环境,为水产养殖生产出更高品质的水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池塘底泥作为有机肥施入稻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可以生产出有机水稻。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无公害、效益好、一次建成反复使用的生态系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池塘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池塘埂,2-池塘,3-进水渠,4-稻田,5-第一进水口,6-第二进水口,7-排水口,8-稻田埂,9-鱼沟,10-进出鱼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包括由池塘埂1围成的池塘2、设在其中一个池塘埂1上的进水渠3、多块设在池塘2中的稻田4,多块稻田4设在靠近进水渠3的一侧并设有连通进水渠3的第一进水口5,池塘2内设有与进水渠3连通的第二进水口6,方便向池塘2和稻田4中注水;池塘2的其中一个角上设有排水口7,池塘2的池底由远离排水口7的一侧向靠近排水口7一侧呈千分之二下降的坡度倾斜,为了能够将池塘2中的水排尽,便于鱼类捕获及收集池塘底的淤泥作为有机肥料进行返田,此处特将池底设置成向排水口7呈千分之二下降的坡度进行汇集(参见图2);稻田4的四周设有稻田埂8,稻田4内设有多条鱼沟9,稻田埂8上设有连接鱼沟9及池塘2的进出鱼通道10,进出鱼通道10的底部低于稻田4的底部,多个鱼沟相互连通,鱼类可以在鱼沟内随意游动到达稻田中的各个位置,在池塘2内水位加高到一定程度时,稻田中的水位也相应增高,从而使鱼类可以顺利的在稻田中游动到所述水稻根茎处,扩大了鱼类的活动空间,同时,鱼类粪便也随之排放到稻田的各个位置,有利于稻田中水稻的均匀生长,第一进水口5、第二进水口6、排水口7以及进出鱼通道10内可拆卸的设置有拦鱼网栅和进出水闸门,拦鱼网栅和进出水闸门的底部与进出鱼通道10、鱼沟9的底部齐平。进一步的,相邻两块稻田4间隔设置,有利于稻田4和池塘2的水质通过分布与稻田周围田埂上的多个进出鱼通道10进行充分交换,同时也为鱼类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在稻田4施用化肥、农药和晒田、除草时,先通过排水口降低池塘2的水位,使稻田4中的水位同时相应下降到适当位置,将稻田4中的鱼类赶往池塘2中,封闭稻田周围的第一进水口5和进出鱼通道10,然后在稻田4中施用化肥、农药和晒田、除草,从而避免了对鱼类的影响。施用化肥、农药和晒田、除草工作结束后,过了休药期,再打开稻田周围的进水口和进出鱼通道,通过进水渠3给池塘2加水,提高池塘2水位,通过分布于稻田周围田埂上的诸多进出鱼通道10再次连通稻田4和池塘2,使鱼类自由游动到稻田4中摄食。每年生产期结束后,将池塘2中的底泥作为有机肥施放到稻田4中,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生长,减少化肥的投入,达到绿色有机生产的目的;同时达到了池塘清塘的目的,减少鱼病的发生,更有利于鱼类生长。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专利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专利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池塘埂围成的池塘、设在其中一个池塘埂上的进水渠、多块设在所述池塘中的稻田,多块所述稻田设在靠近所述进水渠一侧并设有连通所述进水渠的第一进水口,所述池塘内设有与所述进水渠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池塘的其中一个角上设有排水口,所述池塘的池底由远离所述排水口的一侧向靠近排水口一侧呈千分之二下降的坡度倾斜;所述稻田的四周设有稻田埂,所述稻田内设有多条鱼沟,所述稻田埂上设有连接所述鱼沟及所述池塘的进出鱼通道,所述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排水口以及进出鱼通道内可拆卸的设置有拦鱼网栅和进出水闸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鱼共生的田塘生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池塘埂围成的池塘、设在其中一个池塘埂上的进水渠、多块设在所述池塘中的稻田,多块所述稻田设在靠近所述进水渠一侧并设有连通所述进水渠的第一进水口,所述池塘内设有与所述进水渠连通的第二进水口;所述池塘的其中一个角上设有排水口,所述池塘的池底由远离所述排水口的一侧向靠近排水口一侧呈千分之二下降的坡度倾斜;所述稻田的四周设有稻田埂,所述稻田内设有多条鱼沟,所述稻田埂上设有连接所述鱼沟及所述池塘的进出鱼通道,所述第一进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旭龙
申请(专利权)人:贾旭龙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