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93792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20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属于防雷灭弧领域,包括转盘、弹簧、导线、限位点、产气组件、灭弧筒和感应线圈,所述转盘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凹槽设置在同一个圆线上,产气组件放置在凹槽内,弹簧设置在凹槽的底部,一端与产气组件的底部连接,产气组件通过导线与感应线圈连接,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杆塔上。限位点的设计很好地对产气组件伸入灭弧筒的长度进行了限定,能够实现精准卡位;限位点的设计起到了对气流的密封作用,防止强气流外泄,能够保证产生的强气流最大化作用在电弧上;本组件结构简单,并且将切换机制和密封结构巧妙地合为一体,大大增强防雷灭弧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
本技术涉及防雷灭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
技术介绍
现有的雷电诱导固相灭弧防雷装置中,专利申请号:CN201610747255.3,当产气组件处于触发位时,触发电极被定位棒卡住,直至产气组件被触发,产气组件触发后产生强气流,使触发电极向凹槽处弯曲,触发电极的端部缩进灭弧转盘,灭弧转盘在平面涡卷弹簧的作用下转动,直至下一发产气组件进入触发位,与之相配的触发电极被定位棒卡住。在该情况下,喷射的强气流既要作用在横向凹槽触发电极端,又要作用在纵向电弧上,考虑到强气流作用电弧不充分的担忧,希望强气流最大化作用在电弧上,因此提出了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解决现有灭弧防雷装置的切换组件容易出现卡位的技术问题。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包括转盘、弹簧、导线、限位点、产气组件、灭弧筒和感应线圈,所述转盘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凹槽设置在同一个圆线上,产气组件放置在凹槽内,弹簧设置在凹槽的底部,一端与产气组件的底部连接,产气组件通过导线与感应线圈连接,所述感应线圈设置在杆塔上,所述限位点设置在产气组件前端的侧壁上,所述灭弧筒与转盘相对设置,且与转盘相对旋转设置。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点设置在离产气组件的外表面离出气口0.5-1.5cm处,限位点设置为两个卡固点,限位点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支撑。进一步地,所述产气组件包括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包裹层、第一气丸底座、第一气丸和第一喷气孔,所述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上,所述第一气丸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的一侧,所述包裹层包裹在第一气丸底座和第一气丸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与第一气丸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一喷气孔,所述包裹层设置为硬质层,所述第一气丸被触发燃烧,所述包裹层的侧壁对第一气丸进行径向约束,两端对第一气丸进行轴向约束,第一气丸产生的气体从第一喷气孔喷出。进一步地,所述产气组件包括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框、第一套筒、第二气丸底座、第二气丸和第二喷气孔,所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二气丸底座上,所述第二气丸底座与第二气丸连接设置,所述第一套筒套设在第二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框卡套在第一套筒和第二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框上设置有第二喷气孔,所述第二气丸被触发燃烧产生气体,所述第一套筒对气体产生径向约束,限位框对气体产生轴向约束,第二气丸内燃烧速度加快,气体从第二喷气孔喷出,所述限位框和第一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产气组件包括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限位桶、第二套筒、第三气丸底座、第三气丸和第三喷气孔,所述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三气丸底座上,所述第三气丸底座与第三气丸连接设置,所述第二套筒套设在第三气丸的外侧,所述限位桶卡套在第二套筒和第三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限位桶上设置有第三喷气孔,所述第三气丸被触发燃烧,所述第二套筒对第三气丸进行径向约束,所述限位桶对第三气丸进行轴向约束,第三气丸产生的气体从喷气孔喷出,所述限位桶和第二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产气组件包括第四触发信号输入端子、上框体、第三套筒、第四气丸底座、第四气丸、下框体和第四喷气孔,所述第四触发信号输入端子设置在第四气丸底座上,所述第四气丸底座与第四气丸连接设置,所述第三套筒套设在第四气丸的外侧,所述上框体与下框体可拆卸连接,且上框体与下框体卡套在第三套筒和第四气丸底座的外侧,所述第四喷气孔设置在下框体上,所述第四气丸被触发燃烧产生气体,所述第三套筒对气体产生径向约束,所述上框体和下框体结合对气体产生轴向约束,所述第四气丸内燃料燃烧速度加快,气体从喷气孔喷出,所述上框体、下框体和第三套筒均设置为硬质结构。本技术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限位点的设计很好地对产气组件伸入灭弧筒的长度进行了限定,能够实现精准卡位;限位点的设计起到了对气流的密封作用,防止强气流外泄,能够保证产生的强气流最大化作用在电弧上;本组件结构简单,并且将切换机制和密封结构巧妙地合为一体,大大增强防雷灭弧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触发位的产气组件示意图。图2是转盘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产气组件灭弧效果和普通气体发生器灭弧效果对比图。图4是本技术产气组件第一种结构的三种形状剖面图。图5是本技术产气组件第二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图6是本技术产气组件第三种结构的两种形状剖面图。图7是本技术产气组件第四种结构的四种形状剖面图。附图说明:1-转盘;2-弹簧;3-导线;4-限位点;5-产气组件;6-灭弧筒;7-感应线圈;11A-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A-包裹层;13A-第一气丸底座;14A-第一气丸;15A-第一喷气孔;16A-底壁;11B-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B-限位框;13B-第一套筒;14B-气丸底座;15B-第二气丸;16B-第二喷气孔;17B-密封圈垫;18B-底座支撑件;11C-第三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C-限位桶;13C–第二套筒;14C-气丸底座;15C-第三气丸;16C-第三喷气孔;17C-底壁;18C-密封圈垫;11D-第四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2D-上框体;13D–第三套筒;14D-气丸底座;15D-第四气丸;16D-下框体;17D-第四喷气孔;18D-密封圈垫;19D-框体连接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举出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说明书中列出的许多细节仅仅是为了使读者对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即便没有这些特定的细节也可以实现本技术的这些方面。实施例1:如图1-2所示,本技术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在圆形盘状的转盘1四周上均匀分布若干个产气组件5,产气组件顶端有两个触发信号输入端口,两个触发信号输入端口分别通过外部绝缘的导线3与感应线圈7电气相连,感应线圈、绝缘导线、产气组件三者形成了一触发回路。在产气组件5上方、触发信号输入端口外围套设有一伸缩弹簧2,伸缩弹簧一端与产气组件顶端相连,另一端与转盘1的封闭端相连。在产气组件5外表面离出气口0.5-1.5cm处设置了两个限位点4,限位点的材料为金属,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其固定在产气组件上。当转盘1上的产气组件5移动至触发位,产气组件在弹簧2作用下向下移动,出气口卡入灭弧筒6中,在限位点4的限位作用下,产气组件被固定限位,等待触发信号的输入。当触发信号输入到产气组件5,产气组件被触发后产生强灭弧气流,强气流纵吹电弧,将电弧完全熄灭。在气流后作力下,弹簧2被压缩,触发位产气组件5脱扣,下一发产气组件移动到触发位等待下一次触发信号。转盘1转动装置均为现有的固相灭弧的转盘装置,其具体的触发和转动方式原理与固相灭弧装置相同。实施例2:如图4所示,所述产气组件5包括第一触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1)、弹簧(2)、导线(3)、限位点(4)、产气组件(5)、灭弧筒(6)和感应线圈(7),所述转盘(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凹槽设置在同一个圆线上,产气组件(5)放置在凹槽内,弹簧(2)设置在凹槽的底部,一端与产气组件(5)的底部连接,产气组件(5)通过导线(3)与感应线圈(7)连接,所述感应线圈(7)设置在杆塔上,所述限位点(4)设置在产气组件(5)前端的侧壁上,所述灭弧筒(6)与转盘(1)相对设置,且与转盘(1)相对旋转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转盘(1)、弹簧(2)、导线(3)、限位点(4)、产气组件(5)、灭弧筒(6)和感应线圈(7),所述转盘(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凹槽,若干个凹槽设置在同一个圆线上,产气组件(5)放置在凹槽内,弹簧(2)设置在凹槽的底部,一端与产气组件(5)的底部连接,产气组件(5)通过导线(3)与感应线圈(7)连接,所述感应线圈(7)设置在杆塔上,所述限位点(4)设置在产气组件(5)前端的侧壁上,所述灭弧筒(6)与转盘(1)相对设置,且与转盘(1)相对旋转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点(4)设置在离产气组件(5)的外表面离出气口0.5-1.5cm处,限位点(4)设置为两个卡固点,限位点(4)的材料为金属材料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组件(5)包括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包裹层(12A)、第一气丸底座(13A)、第一气丸(14A)和第一喷气孔(15A),所述第一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A)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13A)上,所述第一气丸(14A)设置在第一气丸底座(13A)的一侧,所述包裹层(12A)包裹在第一气丸底座(13A)和第一气丸(14A)的外侧,并贴合设置,所述包裹层(12A)与第一气丸(14A)的贴合处设置有第一喷气孔(15A),所述包裹层(12A)设置为硬质层,所述第一气丸(14A)被触发燃烧,所述包裹层(12A)的侧壁对第一气丸(14A)进行径向约束,两端对第一气丸(14A)进行轴向约束,第一气丸(14A)产生的气体从第一喷气孔(15A)喷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流密封限位切换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产气组件(5)包括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限位框(12B)、第一套筒(13B)、第二气丸底座(14B)、第二气丸(15B)和第二喷气孔(16B),所述第二触发信号输入端子(11B)设置在第二气丸底座(14B)上,所述第二气丸底座(14B)与第二气丸(15B)连接设置,所述第一套筒(13B)套设在第二气丸(15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卡套在第一套筒(13B)和第二气丸底座(14B)的外侧,所述限位框(12B)上设置有第二喷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宗杰王成全李继强王国锋李心如杨倩颖彭斐张奇星王巨丰王嬿蕾
申请(专利权)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宁超伏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