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涉及测绘设备技术领域,包括支撑板,支撑板顶面固定有油缸,油缸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固定板顶面固定有测绘镜头,支撑板底面设有支架,且支架与支撑板活动连接,支撑板底面设有定位装置,且定位装置与支撑板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支架,实现对本装置的高度调节,保证在不平整地面也能实现测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
本技术涉及测绘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
技术介绍
全站仪,即全站型电子测距仪,是一种集光、机和电为一体的高技术测量仪器,是集水平角、垂直角、距离(斜距和平距)和高差测量功能于一体的测绘仪器系统,与光学经纬仪比较电子经纬仪将光学度盘换为光电扫描度盘,将人工光学测微读数代之以自动记录和显示读数,使测角操作简单化,且可避免读数误差的产生,因其一次安置仪器就可完成该测站上全部测量工作,所以称之为全站仪,广泛用于地上大型建筑和地下隧道施工等精密工程测量或变形监测领域。测绘的地形千变万化,常会出现各种不平整的地面环境,而目前市面上的测绘设备不能在不平整的地面情况下进行准确测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顶面固定有油缸,所述油缸远离支撑板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顶面固定有测绘镜头,所述支撑板底面设有支架,且支架与支撑板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底面设有定位装置,且定位装置与支撑板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支架包括嵌于支撑板底面边缘的连杆,所述连杆表面嵌有杆体,所述杆体中部固定有锁紧装置,所述杆体远离连杆的一端固定有固定钉。优选的,所述杆体包括与连杆活动连接的内杆,所述内杆表面的底端嵌套有外杆,且内杆与外杆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锁紧装置包括开设在外杆侧面的通孔,且通孔同时贯穿外杆和内杆,所述通孔内设有螺栓,且螺栓与通孔活动连接,所述螺栓的一端表面嵌套有螺母,且螺母与螺栓螺纹连接。优选的,所述定位装置包括贯穿支撑板侧壁的转轴,且转轴与支撑板活动连接,所述转轴中部固定有定位绳,所述定位绳远离转轴的一端固定有定位锥,所述转轴表面的一端设有旋转装置。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开设在支撑板侧壁的方形孔,且方形孔贯穿支撑板侧壁,且转轴贯穿方形孔,所述转轴表面的一端固定有锁紧块,且锁紧块与方形孔的形状、大小均相同,所述锁紧块远离方形孔的一端固定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远离锁紧块的一端设有把手,且把手嵌套在转轴表面。有益效果本技术中,采用支架,实现对本装置的高度调节,保证在不平整地面也能实现测绘,在不平整地面进行测绘时,可先围绕转轴转动把手,使得转轴随之转动,放下定位绳,直至定位锥下降至合适高度,再推动转轴,使得转轴表面固定的锁紧块和方形孔相互契合,实现定位装置的固定,再在外杆内拉动内杆,使得支架保持合适高度,直至定位锥保持竖直,即实现测绘装置的定位和调节,再将螺栓插入杆体内的通孔,在螺栓表面旋转螺母,从而实现杆体的固定,即可使用测绘镜头进行测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中定位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中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例说明:1、支撑板;2、支架;21、连杆;22、杆体;221、内杆;222、外杆;23、锁紧装置;231、通孔;232、螺栓;233、螺母;24、固定钉;3、定位装置;31、转轴;32、定位绳;33、定位锥;34、旋转装置;341、方形孔;342、锁紧块;343、限位板;344、把手;4、油缸;5、固定板;6、测绘镜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具体实施例一:参照图1-4,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包括支撑板1,支撑板1顶面固定有油缸4,油缸4远离支撑板1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5,固定板5顶面固定有测绘镜头6,支撑板1底面设有支架2,且支架2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支架2包括嵌于支撑板1底面边缘的连杆21,连杆21表面嵌有杆体22,杆体22包括与连杆21活动连接的内杆221,内杆221表面的底端嵌套有外杆222,且内杆221与外杆222滑动连接,杆体22中部固定有锁紧装置23,锁紧装置23包括开设在外杆222侧面的通孔231,且通孔231同时贯穿外杆222和内杆221,通孔231内设有螺栓232,且螺栓232与通孔231活动连接,螺栓232的一端表面嵌套有螺母233,且螺母233与螺栓232螺纹连接,杆体22远离连杆21的一端固定有固定钉24。支撑板1底面设有定位装置3,且定位装置3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定位装置3包括贯穿支撑板1侧壁的转轴31,且转轴31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转轴31中部固定有定位绳32,定位绳32远离转轴31的一端固定有定位锥33,转轴31表面的一端设有旋转装置34,旋转装置34包括开设在支撑板1侧壁的方形孔341,且方形孔341贯穿支撑板1侧壁,且转轴31贯穿方形孔341,转轴31表面的一端固定有锁紧块342,且锁紧块342与方形孔341的形状、大小均相同,锁紧块342远离方形孔341的一端固定有限位板343,限位板343远离锁紧块342的一端设有把手344,且把手344嵌套在转轴31表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在不平整地面进行测绘时,可先围绕转轴31转动把手344,使得转轴31随之转动,放下定位绳32,直至定位锥33下降至合适高度,再推动转轴31,使得转轴31表面固定的锁紧块342和方形孔341相互契合,实现定位装置3的固定,再在外杆222内拉动内杆221,使得支架2保持合适高度,直至定位锥33保持竖直,即实现测绘装置的定位和调节,再将螺栓232插入杆体22内的通孔231,在螺栓232表面旋转螺母233,从而实现杆体22的固定,随后油缸4启动,实现固定板5的升降,从而保证合适的测绘高度,即可使用测绘镜头6进行测绘。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顶面固定有油缸(4),所述油缸(4)远离支撑板(1)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顶面固定有测绘镜头(6),所述支撑板(1)底面设有支架(2),且支架(2)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1)底面设有定位装置(3),且定位装置(3)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包括支撑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顶面固定有油缸(4),所述油缸(4)远离支撑板(1)的一端固定有固定板(5),所述固定板(5)顶面固定有测绘镜头(6),所述支撑板(1)底面设有支架(2),且支架(2)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板(1)底面设有定位装置(3),且定位装置(3)与支撑板(1)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2)包括嵌于支撑板(1)底面边缘的连杆(21),所述连杆(21)表面嵌有杆体(22),所述杆体(22)中部固定有锁紧装置(23),所述杆体(22)远离连杆(21)的一端固定有固定钉(2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22)包括与连杆(21)活动连接的内杆(221),所述内杆(221)表面的底端嵌套有外杆(222),且内杆(221)与外杆(222)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应多场地适应的地籍测绘用全站仪,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装置(23)包括开设在外杆(222)侧面的通孔(231),且通孔(2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辉,
申请(专利权)人:张辉,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