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包括开关K1、开关K2、气敏传感器、集成电路、电阻R0‑电阻R6、电阻W1‑电阻W2、电阻RT、电阻RL、二极管D1‑二极管D5、三极管BG、电容C0‑电容C5和晶闸管;所述开关K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L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一端和电容C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的元器件少,能够自动控制换气扇排放室内的有害气体,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
本技术涉及到控制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越来越强,太阳能电池片行业也得到了足够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太阳能电池片是,需要对单晶硅片进行一些列的加工制造,其中有一到工序为扩散工序,需要把单晶硅片送至扩散炉里进行扩散,其中需要用到装满化学品的源瓶,而源瓶呈液态状态,放置源瓶的房间内温度不能过低,同时在扩散时扩散炉会挥发排放出有毒气体,有害气体就集中在放置扩散炉尾部的房间内,使得房间内的温度升高,而工作人员需要定期更换源瓶,使得工作人员容易受到有害气体的损伤,非常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健康;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来解决的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包括开关K1、开关K2、气敏传感器、集成电路、电阻R0-电阻R6、电阻W1-电阻W2、电阻RT、电阻RL、二极管D1-二极管D5、三极管BG、电容C0-电容C5和晶闸管;所述开关K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L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一端和电容C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4的第一端、集成电路的管脚八、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t的第一端、电阻W1的第一端和气敏传感器的A端,所述气敏传感的第一端连接电阻W1的第二端,所述气敏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气敏传感的B端分别连接电容C1-C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二极管D1-D2的正极、电阻Rt的第二端和电阻W2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BG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BG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的端口六;所述集成电路的端口七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端口二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端口五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端口三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二端、开关K2的第二端和电阻R0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1-R2的第二端、电容C1-C3的第二端、三极管BG的发射极、集成电路的端口一、晶闸管的第二端、电阻W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均接地。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Rt为热敏电阻,阻值为2KΩ,所述电阻W1的阻值为18KΩ,所述电阻W2的阻值为1KΩ,所述电阻R1的阻值为27KΩ,所述电阻R2的阻值为24KΩ,所述电阻R3的阻值为3KΩ,所述电阻R4的阻值为100KΩ,所述电阻R5的阻值为470KΩ,所述电阻R6的阻值为270KΩ,所述电阻R0的阻值为100KΩ。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容C1-C2的电容量为47μF,所述电容C3的电容量为0.1μF,所述电容C4的电容量为470μF,所述电容C5的电容量为0.47μF,所述电容C0的电容量为0.1μF。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晶闸管为单向可控硅元件。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施方式中,所述三极管BG为3DK4型开关管,所述二极管D1-D2的型号为2AK6,所述二极管D3的型号为2CP18,所述二极管D4的型号为1N4007,所述二极管D5为9V的稳压二极管。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气敏传感器为QM-N5型气敏半导体器件。上述方案的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通过设置气敏传感器,来保证了室内有害气体或油烟浓度超过允许值时,使得气敏传感器A、B间的阻值便迅速减小,使B点电位升高,导致D2、BG导通,使IC6脚电位下降.IC3脚输出为高电平,使BCR导通,换气扇得电而工作。直至室内气体成分恢复正常,换气扇停止工作,来对有害气体进行排放,有效的保证了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同时又保证了源瓶房间内的温度不会过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线束构造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固定”、“一体成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用以相同标号标示。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包括开关K1、开关K2、气敏传感器、集成电路、电阻R0-电阻R6、电阻W1-电阻W2、电阻RT、电阻RL、二极管D1-二极管D5、三极管BG、电容C0-电容C5和晶闸管;所述开关K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L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一端和电容C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4的第一端、集成电路的管脚八、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t的第一端、电阻W1的第一端和气敏传感器的A端,所述气敏传感的第一端连接电阻W1的第二端,所述气敏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气敏传感的B端分别连接电容C1-C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二极管D1-D2的正极、电阻Rt的第二端和电阻W2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BG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BG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的端口六;所述集成电路的端口七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端口二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端口五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端口三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二端、开关K2的第二端和电阻R0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K1、开关K2、气敏传感器、集成电路、电阻R0-电阻R6、电阻W1-电阻W2、电阻RT、电阻RL、二极管D1-二极管D5、三极管BG、电容C0-电容C5和晶闸管;所述开关K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L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一端和电容C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4的第一端、集成电路的管脚八、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t的第一端、电阻W1的第一端和气敏传感器的A端,所述气敏传感的第一端连接电阻W1的第二端,所述气敏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气敏传感的B端分别连接电容C1-C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二极管D1-D2的正极、电阻Rt的第二端和电阻W2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BG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BG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的端口六;所述集成电路的端口七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端口二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端口五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端口三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二端、开关K2的第二端和电阻R0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1-R2的第二端、电容C1-C3的第二端、三极管BG的发射极、集成电路的端口一、晶闸管的第二端、电阻W2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均接地。/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扩散炉管自动换气的换气扇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开关K1、开关K2、气敏传感器、集成电路、电阻R0-电阻R6、电阻W1-电阻W2、电阻RT、电阻RL、二极管D1-二极管D5、三极管BG、电容C0-电容C5和晶闸管;所述开关K1的第二端分别连接电阻RL的第一端、电阻R6的第二端和电容C5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L的第二端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一端、开关K2的第一端和电容C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0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0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5的第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6的第一端和二极管D4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4的负极分别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电容C4的第一端、集成电路的管脚八、电阻R3的第一端、电阻Rt的第一端、电阻W1的第一端和气敏传感器的A端,所述气敏传感的第一端连接电阻W1的第二端,所述气敏传感器的第二端连接电阻R1的第一端,所述气敏传感的B端分别连接电容C1-C2的第一端、电阻R2的第一端、二极管D1-D2的正极、电阻Rt的第二端和电阻W2的第一端,所述三极管BG的基极连接二极管D1-D2的负极,所述三极管BG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3的第二端和集成电路的端口六;所述集成电路的端口七连接电阻R4的第一端、端口二连接电阻R4的第二端、端口五连接电容C3的第一端,端口三连接电阻R5的第一端,所述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所述二极管D3的负极分别连接晶闸管的第二端、开关K2的第二端和电阻R0的第二端;所述电阻R1-R2的第二端、电容C1-C3的第二端、三极管BG的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蓬,
申请(专利权)人:陈小蓬,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