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384892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筐体、进风口、扇叶、出风口和导风部,其中:导风部包括: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出风口;其中,每个导风片包括:曲线部和直线部,曲线部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直线部从曲线部的下游端向出风口延设。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送风装置,因导风部结构使其能够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抑制出风偏向,实现均匀送风,从而使得从该送风装置吹出的气流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送风装置
本技术涉及空气净化
,具体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多功能的暖风换气扇,如图1和图2所示,该暖风换气扇包括:机壳1、安装在机壳1上的风机组件21,机壳1上设有与风机组件21的进风端24相连通的进风口,通过导风机构与风机组件21的出风端212相连通的换气出风口7和暖风出风口13。风机组件21包括风机壳211、风机盖、风轮213以及风机。风机壳211在机壳2内部形成具有进风端24和出风端212的蜗壳通道。暖风出风口13上设有摆风机构62。摆风机构62包括摆风电机、摆风叶620。摆风叶620上设有呈放射状的若干摆风百叶621。摆风百叶621与摆风叶620的转动中心垂直。空气在蜗壳通道的引导下,沿扇叶旋转的方向呈螺旋状吹出风机壳211的出风端212,相对于暖风出风口13将可能偏向一侧。此时,从风机组件21的出风端212被吹向摆风机构62的空气,在摆风百叶621的引导下,能够改变方向后吹出暖风出风口13。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现有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多功能暖风换气扇,为提供更大的风量,必须提高从风机壳211吹出的空气的风速。当风速较高时,空气在从风机壳211的出风端212吹出时,将沿扇叶的旋转方向、向相对于摆风机构62更加偏旋转方向一侧吹出,使得从风机壳211吹出的空气相对于摆风机构62偏向一侧,因此,将与对称设置的摆风百叶621发生干涉,从而更加偏向一侧。由此,从暖风出风口13高速吹出的偏向气流将可能为用户带来不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差。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能够抑制出风偏向的送风装置。(二)技术方案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筐体、进风口、扇叶、出风口和导风部,筐体,用于形成送风装置的外廓;进风口设于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筐体内;扇叶,用于以垂直于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在相对于进风口所在平面的平行方向上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出风口为用于供旋风向筐体外吹出的开口,在转轴的径向方向上与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导风部设于出风口;其中:导风部包括: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出风口;其中,每个导风片包括:曲线部和直线部,曲线部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直线部从曲线部的下游端向出风口延设。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导风部至少包括: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第一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一曲率;第二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二曲率;其中,第一导风片和第二导风片相邻设置,第一曲率和第二曲率不相等。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至少两个导风片在导风部上的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导风部的两端,导风片的曲线部的曲率越小。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导风部包括:至少三个导风片,至少三个导风片在导风部上的相邻的方向上,越靠近导风部的两端,相邻的两个导风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直线部与曲线部的下游端的切线相重合。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导风部包括:导流片,位于相邻的两个导风片之间;其中,导流片的上游端与导风片的上游端与下游端之间的区域对应。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其中:导流片包括:内曲面迎着旋风设置的曲面,向旋风的对面弯曲设置;以及外曲面位于内曲面的背面一侧;其中,越靠近导流片的下游侧,内曲面与外曲面之间的距离越小。(三)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筐体、进风口、扇叶、出风口和导风部,筐体形成送风装置的外廓;进风口设于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筐体内;扇叶以垂直于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用于在相对于平面的平行方向上,以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出风口设置在转轴的径向方向上的开口,与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用于供旋风向筐体外吹出;导风部设于出风口;其中:导风部包括: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出风口;其中,每个导风片包括:曲线部和直线部,曲线部迎着旋风设置,具有向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直线部从曲线部的下游端向出风口延设。因此,本技术提供的送风装置,由于导风部结构使其能够在提供大风量的同时抑制出风偏向,实现均匀送风,从而使得从该送风装置吹出的气流为用户带来更佳的舒适感,用户体验较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暖风换气扇的结构组成图;图2是现有技术中暖风换气扇的摆风机构的结构组成图;图3是依照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4是依照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截面结构组成示意图;图5是依照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一立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图6是依照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平面示意图;图7是依照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一立体示意图;图8是依照本技术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导风部的截面结构组成另一立体示意图。【符号说明】<现有技术>机壳1,换气出风口7,暖风出风口13,风机组件21,进风端24,摆风机构62,风机壳211,出风端212,风轮213,摆风叶620,摆风百叶621<本技术>送风装置100筐体101,送风单元102,导风部103,空气处理单元104顶面110,底面120,侧壁130,进风口140,出风口150扇叶210,转轴220,马达230,蜗牛壳240扇叶进风口211,扇叶出风口212第一卷板241,第二卷板242,蜗牛壳进风口243,蜗牛壳侧壁244,蜗牛壳出风口245导风部进风口310,导风部出风口320,导风部侧壁330,导风部转轴340,导风片350,导流片360,曲线部351,直线部352内曲面361,外曲面362内周面410,外周面420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为明确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及效果,以下将参考具体实施方式及其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以下实施例仅为本公开的具体示例之一,并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制。在附图中,对于同一部件的同一符号的第二次说明、以及与本公开无直接联系的部件的说明将省略或简略。以下说明中,上、下、左、右、上方、下方、平行、垂直等方位词语,均以本公开中的送风装置的运行为准进行说明。送风装置的运行状态,是指能够使得送风装置正常运作的状态,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n筐体,用于形成所述送风装置的外廓;/n进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筐体内;/n扇叶,用于以垂直于所述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在相对于所述平面的平行方向上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所述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n出风口,为用于供所述旋风向所述筐体外吹出的开口,在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上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及/n导风部,设于所述出风口;/n其特征在于:/n所述导风部包括:/n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所述出风口,且设于所述出风口上;其中,所述每个导风片包括:/n曲线部,迎着所述旋风设置,具有向所述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以及/n直线部,从所述曲线部的下游端向所述出风口延设。/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送风装置,包括:
筐体,用于形成所述送风装置的外廓;
进风口,设于所述筐体上的开口,用于供空气进入所述筐体内;
扇叶,用于以垂直于所述进风口所在平面的转轴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使得从所述进风口吸入的空气在相对于所述平面的平行方向上呈旋涡状吹出,形成以所述转轴为中心的旋风,从而进行送风;
出风口,为用于供所述旋风向所述筐体外吹出的开口,在所述转轴的径向方向上与所述进风口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以及
导风部,设于所述出风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包括:
至少两个导风片,其中每个导风片用于将空气引导向所述出风口,且设于所述出风口上;其中,所述每个导风片包括:
曲线部,迎着所述旋风设置,具有向所述旋风的对面弯曲的曲面;以及
直线部,从所述曲线部的下游端向所述出风口延设。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风部至少包括:
第一导风片,所述第一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一曲率;
第二导风片,所述第二导风片的曲线部具有第二曲率;
其中,所述第一导风片和所述第二导风片相邻设置,第一曲率和第二曲率不相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嘉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