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下的自适应优化调控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下的自适应优化调控方法,属于直流输电
技术介绍
随着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向更高电压等级、更大输电容量、多端化和网络化发展,灵活可靠的真双极系统结构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灵活性和强支撑性,为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送出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广泛地应用于风电汇集等新能源汇集场景,但是,真双极系统的灵活特性也对换流站的协调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如何有效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以及故障情况下快速自愈恢复的优化调控策略需求仍旧迫切,目前并未被充分研究。具体的说:真双极直流系统接入新能源电网,在考虑最大化地消纳新能源出力时,对换流站正、负极换流器均给定同一类型控制量,使交流电网注入正、负极输电线路的功率大小和方向一致,并未充分利用正负极换流器可独立控制的优势特性,控制两极换流器灵活分配新能源增发量到直流网络中。此外,对于面向新能源最大化消纳的真双极直流系统,在发生电网故障时,如何通过快速匹配最合适的优化调控方案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目前没有包含多种预想故障的离线优化方案库和在线优化的协调策略,以实现故障情形的自适应。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下的自适应优化调控方法,在实现新能源最大化消纳的前提下,故障情况时快速匹配各端换流站的调控优化方案,充分利用真双极系统两极换流器可独立控制的特点,有效缩短故障发生后的恢复时间,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本专利技术为 ...
【技术保护点】
1.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下的自适应优化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在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稳定运行状态条件下,实时获取电网拓扑、电网参数和运行状态,其中运行状态包括初始各端的初始电压、有功功率;/n步骤2,建立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等效优化模型,所述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共有n端,依次编号为1,2,...,m,m+1,...,q,q+1,...,n,其中第i=1,2,...,q端为可调控端,第i=1,2,...,m端为可调新能源端,第i=q+1,...,n端为不可调端,q<n,m<q:/n等效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根据换流站实际传输容量进行选取:1)当可调新能源端的实际传输功率未达到换流站容量上限时,选取目标函数为f(x)
【技术特征摘要】
1.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故障下的自适应优化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稳定运行状态条件下,实时获取电网拓扑、电网参数和运行状态,其中运行状态包括初始各端的初始电压、有功功率;
步骤2,建立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等效优化模型,所述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共有n端,依次编号为1,2,...,m,m+1,...,q,q+1,...,n,其中第i=1,2,...,q端为可调控端,第i=1,2,...,m端为可调新能源端,第i=q+1,...,n端为不可调端,q<n,m<q:
等效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根据换流站实际传输容量进行选取:1)当可调新能源端的实际传输功率未达到换流站容量上限时,选取目标函数为f(x)max=η(1)ΔP(1)+η(2)ΔP(2)+...+η(m)ΔP(m),η(i)(i=1,2,...,m)为第i端的新能源有功功率增发量ΔP(i)的权重系数,i=1,2,...,m;2)当可调新能源端的实际传输功率达到换流站容量上限时,选取目标函数为f(x)max=Pac(1)_last+Pac(2)_last+...+Pac(m)_last,Pac(i)_last(i=1,2,...,m)表示优化调控后第i端的交流侧有功功率;
等效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包括:
选取1)中目标函数时满足:Pac(i)-Pac(i)_last≤0(i=1,2,...,m)
选取2)中目标函数时满足:Pac(i)_last-Pac(i)≤0(i=1,2,...,m)
k(i)Pac(i)≤PVSC(i)max_p(i=1,2,...,m)
(1-k(i))Pac(i)≤PVSC(i)max_n(i=1,2,...,m)
max(|k(i)Pac(i)|,|Pdc(i)_p|+Ploss(i)_p)≤PVSC(i)max_p(i=m+1,2,...,q)
max(|(1-k(i))Pac(i)|,|Pdc(i)_n|+Ploss(i)_n)≤PVSC(i)max_n(i=m+1,2,...,q)
|Pdc(i)_p|+Ploss(i)_p≤PVSC(i)max_p(i=q+1,2,...,n)
|Pdc(i)_n|+Ploss(i)_n≤PVSC(i)max_n(i=q+1,2,...,n)
其中,Pac(i)表示第i端交流侧初始有功功率,k(i)为系统第i端换流站中正极换流器的有功分配系数,PVSC(i)max_p和PVSC(i)max_n分别为第i端换流站中正、负极换流器的有功功率上限,Pdc(i)_p和Pdc(i)_n分别为第i端换流站中正、负极换流器的直流侧有功功率,Ploss(i)_p和Ploss(i)_n分别为第i端换流站中正、负极换流器的有功功率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周,张汀荃,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东博智慧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