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技术

技术编号:2638339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端子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连接方法。通过从柔性基板(11)的背面(11B)侧向表面(11A)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31),卷起柔性基板(11)的切开端部(11C)并使中继导电部件(31)通过连接端子(21)的开口端部(21D)向凹部(21C)内突出,通过将切开端部(11C)夹在中继导电部件(31)的按压部(SP)与连接端子(21)的第一内表面部分(M1)之间,中继导电部件(31)的按压部(SP)与在柔性基板(11)的背面(11B)露出的导电部(13)接触,中继导电部件(31)的接点部(SC)与连接端子(21)的第二内表面部分(M2)接触,由此连接端子(21)经由中继导电部件(31)与柔性基板(11)的导电部(13)电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由这种连接方法得到的连接结构以及用于这种连接方法的连接端子组装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方法、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方法,特别涉及: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端子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方法。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涉及连接结构和连接端子组装件。
技术介绍
作为使连接端子与柔性基板的导电部连接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图19所示的连接器1。连接器1具备:配置在柔性基板2的表面上的壳体3;相对于柔性基板2垂直地突出的连接端子4;以及配置在柔性基板2的背面侧的基座部件5。在壳体3形成有连接端子用贯通孔3A,在基座部件5形成有突起5A。此外,保持于基座部件5的刀刃部件6从突起5A的顶部突出。在将连接端子4的筒状部4A插入壳体3的连接端子用贯通孔3A中并在壳体3与基座部件5之间夹持柔性基板2的状态下,如果以相互接近的方式按压壳体3和基座部件5,则由从基座部件5的突起5A的顶部突出的刀刃部件6切开柔性基板2,此外,突起5A通过所切开的部位而向柔性基板2的表面侧突出,插入形成在连接端子4的筒状部4A内侧的突起收容部4B中。由此,柔性基板2的切开端部2A被夹在基座部件5的突起5A的外侧面与连接端子4的突起收容部4B的内侧面之间,在柔性基板2的表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2B与连接端子4电连接。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56861号公报由此,通过使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1,能够使在柔性基板2的表面上露出的柔性导体2B与连接端子4电连接。但是,在柔性导体2B在柔性基板2的背面上露出的情况下,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1中存在不能使柔性导体2B与连接端子4电连接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这种现有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方法,该连接方法能够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端子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由这种连接方法得到的连接结构以及用于这种连接方法的连接端子组装件。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连接方法,是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的连接端子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连接方法,其中,以连接端子的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柔性基板的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连接端子,通过从柔性基板的背面侧朝向配置有连接端子的柔性基板的表面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卷起柔性基板的一部分并使中继导电部件通过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向凹部内突出,通过将柔性基板的一部分夹在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露出的导电部接触,并且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连接端子经由中继导电部件与柔性基板的导电部电连接。优选的是,从柔性基板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时,通过配置在中继导电部件的前端的尖锐部切开柔性基板,中继导电部件向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突出,由尖锐部切开的柔性基板的切开端部作为柔性基板的一部分被夹在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柔性基板也可以在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所处的部分中预先具有由从柔性基板的表面贯通到背面的切口或孔构成的压入导向部,通过压入导向部从柔性基板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连接结构,是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的连接端子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连接结构,其具备具有导电性且具有按压部和接点部的中继导电部件;连接端子在凹部内具有第一内表面部分和第二内表面部分,在以连接端子的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柔性基板的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了连接端子的状态下,中继导电部件从柔性基板的背面侧通过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向凹部内突出,通过柔性基板的一部分被夹在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连接端子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露出的导电部接触,并且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连接端子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由此连接端子经由中继导电部件与柔性基板的导电部电连接。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连接端子组装件具备:连接端子,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以及中继导电部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按压部和接点部,连接端子在凹部内具有第一内表面部分和第二内表面部分,在以连接端子的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柔性基板的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了连接端子的状态下,中继导电部件从柔性基板的背面侧通过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向凹部内突出,通过柔性基板的一部分被夹在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连接端子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露出的导电部接触,并且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连接端子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由此连接端子经由中继导电部件与柔性基板的导电部电连接。可以构成为:中继导电部件具有位于比按压部靠向中继导电部件的前端侧的支点部,连接端子在凹部内具有第三内表面部分,向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突出的中继导电部件通过按压部与柔性基板的导电部接触、接点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以及支点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三内表面部分接触,保持在连接端子的凹部内。可以构成为:中继导电部件由带状金属板构成,具有折曲成U形的底部以及从底部向同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具有形成为向远离第二臂部的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第二臂部具有形成为向远离第一臂部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按压部由位于底部与第一突出部之间的部分的第一臂部形成,接点部由第二突出部形成,支点部由第一突出部形成。优选的是,中继导电部件具有配置在第一臂部的前端且用于切开柔性基板的尖锐部。中继导电部件的从底部到按压部的距离L1、从底部到接点部的距离L2、从底部到支点部的距离L3满足L1<L2<L3的关系。优选的是,连接端子具有筒状部和形成在筒状部的一端的凸缘,凹部由筒状部的内部构成,开口端部由筒状部的一端构成,第一内表面部分、第二内表面部分和第三内表面部分分别配置在筒状部的内周面上,第一内表面部分和第三内表面部分与第二内表面部分相对。或者,连接端子由一张金属板形成,该金属板折曲成具有相互平行延伸的一对侧板、使一对侧板的一端部相互连结的顶板、以及从一对侧板的另一端部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凸缘,开口端部位于一对侧板的另一端部之间,第一内表面部分和第三内表面部分配置在一对侧板中的一个侧板的表面上,第二内表面部分配置在一对侧板中的另一个侧板的表面上。专利技术的效果:按照本专利技术,通过从柔性基板的背面侧向表面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卷起柔性基板的一部分并使中继导电部件通过连接端子的开口端部向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突出,通过将柔性基板的一部分夹在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露出的导电部接触,并且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连接端子的凹部内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由此连接端子经由中继导电部件与柔性基板的导电部电连接,因此能够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的连接端子与在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接方法,是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的连接端子与在所述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n以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连接端子,/n通过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侧朝向配置有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卷起所述柔性基板的一部分并使所述中继导电部件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开口端部向所述凹部内突出,/n通过将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一部分夹在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内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与在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露出的所述导电部接触,并且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内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所述连接端子经由所述中继导电部件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导电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517 JP 2019-0933141.一种连接方法,是使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的连接端子与在所述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连接端子,
通过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侧朝向配置有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侧压入中继导电部件,卷起所述柔性基板的一部分并使所述中继导电部件通过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开口端部向所述凹部内突出,
通过将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一部分夹在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内的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与在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露出的所述导电部接触,并且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内的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所述连接端子经由所述中继导电部件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导电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侧向所述表面侧压入所述中继导电部件时,通过配置在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前端的尖锐部切开所述柔性基板,所述中继导电部件向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内突出,由所述尖锐部切开的所述柔性基板的切开端部作为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一部分被夹在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内的所述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基板在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开口端部所处的部分中预先具有由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贯通到所述背面的切口或孔构成的压入导向部,
通过所述压入导向部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侧向所述表面侧压入所述中继导电部件。


4.一种连接结构,是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的连接端子与在所述柔性基板的背面上露出的导电部电连接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具备具有导电性且具有按压部和接点部的中继导电部件;
所述连接端子在所述凹部内具有第一内表面部分和第二内表面部分,
在以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接触的方式配置了所述连接端子的状态下,所述中继导电部件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侧通过配置在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表面上的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开口端部向所述凹部内突出,
通过所述柔性基板的一部分被夹在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按压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一内表面部分之间,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所述按压部与在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背面露出的所述导电部接触,并且所述中继导电部件的接点部与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第二内表面部分接触,由此所述连接端子经由所述中继导电部件与所述柔性基板的所述导电部电连接。


5.一种连接端子组装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连接端子,配置在柔性基板的表面上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凹部;以及
中继导电部件,具有导电性且具有按压部和接点部,
所述连接端子在所述凹部内具有第一内表面部分和第二内表面部分,
在以所述连接端子的所述凹部的开口端部与所述柔性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惠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