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051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包括迷宫本体;迷宫本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烟雾探测室;迷宫本体的侧表面设置有进烟口;迷宫本体的上端穿设固定有蜂鸣器;蜂鸣器的引脚穿入烟雾探测室;蜂鸣器的外壳不与进烟口接触;迷宫本体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通孔供蜂鸣器的引脚与迷宫本体外的电路板电连接。改进后的光学迷宫,蜂鸣器是置于迷宫本体顶部的,烟雾从侧边的进烟口进入烟雾探测室时,不会受阻,进烟效果好;同时,将蜂鸣器和迷宫本体一体化,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烟雾探测器往小型化发展。此外,借助通孔,便于完成蜂鸣器和电路板的电连接工作,检测到烟雾时,电路板控制蜂鸣器的蜂鸣片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达到发声报警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
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迷宫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
技术介绍
用于探测火灾的独立式烟雾探测器,包括外壳、光学迷宫、蜂鸣器和电路板。发生火灾时,烟雾流入光学迷宫,进而触发蜂鸣器报警。常见的烟雾探测器,光学迷宫和蜂鸣器是并排设置、相互独立的,且由于光学迷宫和蜂鸣器都需要焊接在电路板上。由此导致的,一是蜂鸣器会遮挡光学迷宫的进烟口,影响进烟效果;二是作为要包裹住光学迷宫和蜂鸣器的外壳,体积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包括迷宫本体;所述迷宫本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烟雾探测室;所述迷宫本体的侧表面设置有供外界烟雾流入所述烟雾探测室的进烟口;其中,所述迷宫本体的上端穿设固定有头部朝外的蜂鸣器;所述蜂鸣器的引脚穿入所述烟雾探测室;所述蜂鸣器的外壳不与所述进烟口接触;所述迷宫本体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供所述蜂鸣器的引脚与所述迷宫本体外的电路板电连接。优选的,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迷宫本体的底部,且呈纵向延伸。优选的,所述迷宫本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迷宫上盖和迷宫座;所述进烟口和所述蜂鸣器,均设于所述迷宫上盖;所述迷宫上盖和所述迷宫座,配合围成所述烟雾探测室;所述通孔,或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上,或设置在所述迷宫座上。优选的,所述蜂鸣器为压电式蜂鸣器;所述蜂鸣器的外壳与所述迷宫上盖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迷宫上盖的上表面。优选的,所述蜂鸣器的外壳套设固定有两组限位胶圈;两组所述限位胶圈,分布在所述迷宫上盖的上下两侧;两组所述限位胶圈,配合夹紧所述迷宫上盖。优选的,所述迷宫本体设置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多个所述进烟口;所述进烟口所在分布圆与所述迷宫本体同轴;所述蜂鸣器与所述迷宫本体的中部正对。优选的,所述蜂鸣器的外壳不与所述进烟口相对。优选的,所述迷宫本体为敞口盒,且所述蜂鸣器盖住所述迷宫本体的敞口。优选的,所述蜂鸣器和所述电路板通过导线连接;所述通孔与所述导线一一适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改进后的光学迷宫,蜂鸣器是置于迷宫本体顶部的,烟雾从侧边的进烟口进入烟雾探测室时,不会受阻,进烟效果好;同时,将蜂鸣器和迷宫本体一体化,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烟雾探测器往小型化发展。此外,借助通孔,便于完成蜂鸣器和电路板的电连接工作,检测到烟雾时,电路板控制蜂鸣器的蜂鸣片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达到发声报警的目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的爆炸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中迷宫上盖的仰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中迷宫上盖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如图1-图2所示,包括迷宫本体10;迷宫本体10的内部空间包括烟雾探测室180;迷宫本体10的侧表面设置有供外界烟雾流入烟雾探测室180的进烟口181;迷宫本体10的上端穿设固定有头部朝外的蜂鸣器;蜂鸣器的引脚穿入烟雾探测室180;蜂鸣器的外壳12不与进烟口181接触;迷宫本体10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图中未示出);通孔(图中未示出)供蜂鸣器的引脚与迷宫本体10外的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改进后的光学迷宫,蜂鸣器是置于迷宫本体10顶部的,烟雾从侧边的进烟口181进入烟雾探测室180时,不会受阻,进烟效果好;同时,将蜂鸣器和迷宫本体10一体化,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烟雾探测器往小型化发展。此外,借助通孔(图中未示出),便于完成蜂鸣器和电路板(图中未示出)的电连接工作,检测到烟雾时,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控制蜂鸣器的蜂鸣片13以特定频率进行振动,达到发声报警的目的。如图1所示,通孔(图中未示出)设于迷宫本体10的底部,且呈纵向延伸,便于引脚或导线穿过,降低电连接的难度。如图1所示,迷宫本体10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迷宫上盖14和迷宫座15,电连接蜂鸣器和电路板(图中未示出)时,可以打开迷宫上盖14,电连接更为方便;进烟口181和蜂鸣器,均设于迷宫上盖14;迷宫上盖14和迷宫座15,配合围成烟雾探测室180;通孔(图中未示出),或设置在迷宫上盖14上,或设置在迷宫座15上。如图1所示,蜂鸣器为压电式蜂鸣器;蜂鸣器的外壳12与迷宫上盖14一体成型,减少零件数量,提高装配效率。如图1所示,迷宫本体10设置有呈圆周均匀分布的多个进烟口181;进烟口181所在分布圆与迷宫本体10同轴,确保有良好的进烟效果;蜂鸣器与迷宫本体10的中部正对,既美观,又给烟雾充分的流动空间。如图1-图2所示,蜂鸣器的外壳不与进烟口181相对,给烟雾充分的流动空间。如图1所示,蜂鸣器和电路板(图中未示出)通过导线(图中未示出)连接;通孔(图中未示出)与导线(图中未示出)一一适配。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所示,通孔183设于迷宫上盖14的上表面,导线或蜂鸣器11的引脚(图中未示出)无须穿过烟雾检测室180,不会对烟雾检测造成干扰;同时,可以减少导线或蜂鸣器11的引脚(图中未示出)与高温气体的接触,确保导线或蜂鸣器11的引脚(图中未示出)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如图3所示,蜂鸣器11的外壳12套设固定有两组限位胶圈16;两组限位胶圈16,分布在迷宫上盖14的上下两侧;两组限位胶圈16,配合夹紧迷宫上盖14,装配时,将蜂鸣器11的外壳12穿入迷宫上盖14即可,拆装方便。实施例三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与实施例一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所示,迷宫本体10为敞口盒,且蜂鸣器11盖住迷宫本体10的敞口184,装配方便。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包括迷宫本体;所述迷宫本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烟雾探测室;所述迷宫本体的侧表面设置有供外界烟雾流入所述烟雾探测室的进烟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本体的上端穿设固定有头部朝外的蜂鸣器;所述蜂鸣器的引脚穿入所述烟雾探测室;所述蜂鸣器的外壳不与所述进烟口接触;所述迷宫本体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供所述蜂鸣器的引脚与所述迷宫本体外的电路板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包括迷宫本体;所述迷宫本体的内部空间包括烟雾探测室;所述迷宫本体的侧表面设置有供外界烟雾流入所述烟雾探测室的进烟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本体的上端穿设固定有头部朝外的蜂鸣器;所述蜂鸣器的引脚穿入所述烟雾探测室;所述蜂鸣器的外壳不与所述进烟口接触;所述迷宫本体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通孔;所述通孔供所述蜂鸣器的引脚与所述迷宫本体外的电路板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迷宫本体的底部,且呈纵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迷宫本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迷宫上盖和迷宫座;所述进烟口和所述蜂鸣器,均设于所述迷宫上盖;所述迷宫上盖和所述迷宫座,配合围成所述烟雾探测室;所述通孔,或设置在所述迷宫上盖上,或设置在所述迷宫座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带有蜂鸣器的光学迷宫,其特征在于,所述蜂鸣器为压电式蜂鸣器;所述蜂鸣器的外壳与所述迷宫上盖一体成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荣肖学波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泛海三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