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牟仁德专利>正文

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38028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包括支撑框,支撑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支撑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液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轮,支撑腿一侧的顶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支撑腿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该岩土工程用搅拌桩,通过支撑框、支撑腿、液压杆、第一电机、滑轮和螺纹杆等结构的设置,较于传统的装置,不仅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又方便了该装置的移动使用,通过第二电机、第一电机、传动杆、防护壳、螺旋头和搅拌块等结构的设置,既可以使该装置在搅拌的同时进行上下的移动,提高该装置搅拌的效率,又可以防止基坑底部水泥的沉淀,同时又避免了搅拌杆直接接触基坑底部,造成搅拌杆的损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
,具体为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
技术介绍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岩土工程是土木工程的一部分,在岩土工程中,搅拌桩利于水泥作为固定剂的主剂,是软基处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利于搅拌桩机将水泥喷入土地并充分搅拌,使软土硬结而提高基础作用。但是常用的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只能单一的进行搅拌,不能很好的在搅拌时进行上下往复的运动,且在搅拌时,基坑内底部大多会产生一些沉淀,常用的装置在运行时会产生较大的震动,影响其装置的稳定性,并且常用的装置在移动时,需要专业的吊车进行吊装移动,本身不能进行很好的自主移动,不便于该装置的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所述液压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轮,所述支撑腿一侧的顶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板,所述支撑腿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活动板的一侧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有防护壳,所述防护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头,所述传动杆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块。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机的数量为两个,所述螺纹杆的一端通过转动轴固定连接于支撑板的表面。可选的,所述支撑腿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所述支撑腿呈矩形阵列的底形式固定连接于支撑框下表面的四角处。可选的,所述支撑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的底部设置有防滑胶垫。可选的,所述防护壳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岩土工程用搅拌桩,通过支撑框、支撑腿、液压杆、第一电机、滑轮和螺纹杆等结构的设置,较于传统的装置,不仅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又方便了该装置的移动使用,通过第二电机、第一电机、传动杆、防护壳、螺旋头和搅拌块等结构的设置,既可以使该装置在搅拌的同时,进行上下的移动,提高该装置搅拌的效率,又可以防止基坑底部水泥的沉淀,同时又避免了搅拌杆直接接触基坑底部,造成搅拌杆的损毁,通过第二电机、防护壳、支撑架和散热口等结构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第二电机进行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又有利于内部空间的散热,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支撑腿内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防护壳、传动杆和第二电机等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框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撑框;2、支撑腿;3、液压杆;4、滑轮;5、活动板;6、支撑板;7、第一电机;8、螺纹杆;9、防护壳;10、支撑杆;11、第二电机;12、传动杆;13、螺旋头;14、搅拌块;15、支撑块;16、散热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包括支撑框1,支撑框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支撑腿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块15,支撑块15的底部设置有防滑胶垫,通过支撑腿2、支撑框1和支撑块15的设置,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支撑腿2的数量为四个,四个支撑腿2呈矩形阵列的底形式固定连接于支撑框1下表面的四角处,支撑腿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3,液压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轮4,通过液压杆3和滑轮4的设置,方便了该装置的移动,通过打开液压杆3,使滑轮4伸出,从而方便该装置的移动,当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时,将液压杆3收回,支撑块15接触于地面,通过防滑胶垫的作用,利于该装置整体的固定,通过支撑框1、支撑腿2、液压杆3、第一电机7、滑轮4和螺纹杆8等结构的设置,较于传统的装置,不仅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又方便了该装置的移动使用,支撑腿2一侧的顶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板5,支撑腿2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支撑框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7,第一电机7的数量为两个,螺纹杆8的一端通过转动轴固定连接于支撑板6的表面,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8,通过打开第一电机7,带动螺纹杆8的转动,从而使活动板5带动防护壳9的移动,打开第二电机11,通过传动杆12带动螺旋头13和搅拌块14的转动,可以使该装置在搅拌的同时进行上下的移动,提高该装置搅拌的效率,活动板5的一侧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有防护壳9,防护壳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散热口16,散热口16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防尘网,防尘网的设置,避免了其他杂物和灰尘进入防护壳9的内部,通过第二电机11、防护壳9、支撑杆10和散热口16等结构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第二电机11进行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又有利于内部空间的散热,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防护壳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支撑杆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均固定连接有传动杆12,传动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头13,螺旋头13的设置可以防止基坑底部水泥的沉淀,同时又避免了搅拌杆14直接接触基坑底部,造成搅拌杆14的损毁传动杆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块14,其中一个传动杆12,表面固定的搅拌块14,与另一个传动杆12表面固定连接的搅拌14相互错开,有利于提高该装置搅拌的效率。该文中出现的电器元件均与外界的主控器及220V市电电连接,并且主控器可为计算机等起到控制的常规已知设备。综上所述,该岩土工程用搅拌桩,使用时,通过支撑框1、支撑腿2、液压杆3、第一电机7、滑轮4和螺纹杆8等结构的设置,较于传统的装置,不仅提高了该装置的稳定性,同时又方便了该装置的移动使用,通过第二电机11、第一电机7、传动杆12、防护壳9、螺旋头13和搅拌块14等结构的设置,既可以使该装置在搅拌的同时进行上下的移动,提高该装置搅拌的效率,又可以防止基坑底部水泥的沉淀,同时又避免了搅拌杆14直接接触基坑底部,造成搅拌杆14的损毁,通过第二电机11、防护壳9、支撑杆10和散热口16等结构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第二电机11进行一定的防护作用,同时又有利于内部空间的散热,提高了该装置的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包括支撑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所述支撑腿(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3),所述液压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轮(4),所述支撑腿(2)一侧的顶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板(5),所述支撑腿(2)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框(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8),所述活动板(5)的一侧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有防护壳(9),所述防护壳(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1),所述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杆(12),所述传动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头(13),所述传动杆(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块(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岩土工程用搅拌桩,包括支撑框(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支撑腿(2),所述支撑腿(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液压杆(3),所述液压杆(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滑轮(4),所述支撑腿(2)一侧的顶部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活动板(5),所述支撑腿(2)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框(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7),所述第一电机(7)的输出端通过连接件固定连接有螺纹杆(8),所述活动板(5)的一侧通过支撑架固定连接有防护壳(9),所述防护壳(9)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0),所述支撑杆(10)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1),所述第二电机(1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传动杆(12),所述传动杆(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旋头(13),所述传动杆(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搅拌块(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牟仁德
申请(专利权)人:牟仁德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