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378670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1-19 23: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涉及风味识别方法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将嗅‑味觉传感器获取的不同样本的风味信息输入到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通过小波包变换方法提取嗅‑味联觉感知模型在输入风味信息下的特征,并将此特征输入到GS‑SVM模型中,实现对不同样本的定性分类。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构建是根据人体的嗅‑味联觉神经传导通路,其中包括嗅‑味联觉孤束核模块构建、嗅‑味联觉丘脑腹后内侧核模块构建及嗅‑味觉联接结构模块构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风味识别方法能够更为准确的对不同风味信息进行定性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风味识别方法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针对嗅-味觉神经传导机制的研究多与人体感官测试建立联系,相关学者已通过生理解剖、电生理实验、电磁成像技术、脑成像技术等手段探究大脑皮层中枢神经系统的嗅-味联觉机制,有文献中揭示暴露在空气中食物的气味会对被试者的食欲产生显著影响,令人产生愉悦感的事物会提升被试者的饥饿感从而增加食欲;有文献中指出食物是嗅觉刺激为其味觉整体体验作出较大贡献产品类别,大部分与食品有关的味觉感官享乐和评价是依赖于嗅觉感知才得以形成的,这一点通过研究嗅觉丧失症患者的味觉感知得以被证实;有文献发现人们对食物感知和喜爱感的形成来嗅觉和味觉系统的信息联觉能力,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将原发性嗅觉皮层鉴定为在对食物感知和喜爱感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可能位点。有论文及专利分别提出嗅、味觉感知模型,但食品进行感官体验和感官评价通常是人体味觉与嗅觉协同作用之后的感官混合现象,这两种模型均从单一感官通道角度出发,未考虑到嗅觉和味觉之间的感官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n下步骤:/nS1: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孤束核模块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nS2: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丘脑腹后内侧核模块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nS3: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联接结构模块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nS4:通过结合步骤S1-S3中模块及对脑神经模块、三叉神经模块、岛叶皮层模块、球周细胞模块、嗅球模块、前嗅核模块、前梨状皮层模块、外皮层模块及嗅-味觉反馈模块构建嗅-味联觉感知模型;/nS5:通过嗅-味觉传感器获取不同样本的风味信息并输入步骤S4中的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nS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
下步骤:
S1: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孤束核模块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
S2: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丘脑腹后内侧核模块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
S3:建立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联接结构模块的拓扑结构和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
S4:通过结合步骤S1-S3中模块及对脑神经模块、三叉神经模块、岛叶皮层模块、球周细胞模块、嗅球模块、前嗅核模块、前梨状皮层模块、外皮层模块及嗅-味觉反馈模块构建嗅-味联觉感知模型;
S5:通过嗅-味觉传感器获取不同样本的风味信息并输入步骤S4中的嗅-味联觉感知模型中;
S6:通过小波包变换方法提取嗅-味联觉感知模型在输入不同样本的风味信息下的特征,并将此特征输入到GS-SVM模型中,实现对不同样本的定性分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嗅-味联觉感知模型的风味识别方法,其
特征在于,所述孤束核模块的拓扑结构为多输入多输出的结构模式,孤束核模块接受面神经模块、舌咽神经模块、迷走神经模块及三叉神经模块的输出和岛叶皮层模块的反馈信息,并输出味觉信息至丘脑腹后内侧核模块和岛叶皮层模块,其中三叉神经模块的拓扑结构为单输出的结构模式;三叉神经模块输出信息至孤束核模块,所述三叉神经模块设置有一个节点,为J5;
所述孤束核模块设置有四个节点,分别为J1、J2、K1和K2,其动力学特性描述模型分别为公式(1)至公式(4)的微分方程:



(1)



(2)



(3)



(4)
其中,a和b1均为微分方程系数,n为味觉感知模型的通道数;
J1i(t)、J2i(t)、K1i(t)、K2i(t)分别为第i通道J1、J2、K1、K2节点的电位状态(i=1,…,n);
Q(J1i(t)),Q(J2i(t)),Q(K1i(t)),Q(K2i(t)),Q(E1i(t)),Q(E2i(t)),Q(E3i(t))及Q(J5i(t))为第i通道J1,J2,K1,K2,E1,E2,E3,J5节点的输出;
E1,E2,E3分别为味觉感知模型中对脑神经模块中的面神经模块、舌咽神经模块、迷走神经模块的节点;
Q(J1j(t))为第j通道J1节点的输出(j=1,…,n);Q(K1j(t))为第j通道K1节点的输出;
D6(t)为味觉神经传导通路中岛叶皮层发出到孤束核的反馈环节的电位状态;
Wjj为所有通道J1节点间的连接系数;
Wj1j2,Wj2j1为同一通道J1和J2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J2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1k1,Wk1j1为同一通道J1和K1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K1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1k2,Wk2j1为同一通道J1和K2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K2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1e1为同一通道J1和E1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E1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1e2为同一通道J1和E2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E2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1e3为同一通道J1和E3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E3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1j5为同一通道J1和J5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1和J5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j2k1,Wk1j2为同一通道J2和K1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J2和K1节点的连接系数值一致;
Wkk为所有通道K1节点间的连接系数;
Wk1k2,Wk2k1为同一通道K1和K2节点的连接系数,所有通道K1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门洪郑文博石岩英宇翔刘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东北电力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